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在非暴力的福音與同歸於盡的戰略之間,應該有一個中間地帶,讓一切理性的人得以安身立命——容許為自衛而殺人,可是禁止漫無目的濫殺無辜的地帶。
這個世界,一方面耶穌、甘地和金恩大力提倡和平(非暴力)福音,並且身體力行;另一方面,我們卻在瘋狂的氫彈毀滅與同歸於盡主義下,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如果可以選擇,有哪一位神智正常的人會選擇暴力路線呢?
我十五歲那年就曾做過這麼一次抉擇,也就是在宇宙合一理論的時代。當時,這個抉擇似乎相當容易,我寧可為甘地捐軀,也不願為邱吉爾打仗。但是那時候開始,事情就不再如此單純了。1940年,法國的通敵者表面上主張非暴力路線,私下卻與希特勒媾和;幾年以後,歐洲的猶太人平靜走向奧茲維茲(Auschwitz)集中營的死地。看到法國的前車之鑑,我決定為英國而戰;看到奧茲維茲的慘劇,劫後餘生的猶太人決定為以色列一戰。非暴力路線常是明智之舉,但並不是永遠如此。用愛與消極去抵抗某些暴政,是頗有奇效的武器,但也並非一概適用。當部族面臨存亡絕續的關頭時,我們就被迫使用子彈與砲彈來對付威脅部族生存的大敵;若在生死存亡之際,消極抵抗—這個武器可能緩不濟急,也太不切實際。
尋找得以立足的地帶
假設部族不得不允許族人拿起武器自衛,是否同歸於盡主義便較易令人接受呢?同歸於盡的戰略,正是引領美國與蘇聯拚命製造攻擊性核彈、飛彈的罪魁禍首;這些彈藥的數量已足夠摧毀兩國城市和工業好幾遍,而我們還故意找出許多藉口,否定我們回歸以自衛為主要戰略的可能性。
同歸於盡的戰略脫胎自1930年代的戰略轟炸理論,雖然在1939年至1945年對德作戰期間,已證實這是錯誤的;不幸的,卻在對日戰爭當中,獲致夢幻式的成功。同歸於盡的基本論點是:彼此報復勢必帶來毀滅性災難的可怕後果,嚇阻各方不敢輕啟核武大戰的戰端。這個戰略的確可阻止冷靜、理性又能嚴格掌控自身武力的人;但是如果一個人既不冷靜、也不理性,又無法妥當掌控自身武力,那該怎麼辦?那我們只好盡人事而聽天命了。哪天運氣不好,我們的飛彈升空,執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濫殺無辜……。
我從來不曾接受這個戰略,也永遠不能接受,無論是就倫理或必要的觀點來看。
在非暴力的福音與同歸於盡的戰略之間,應該有一個中間地帶,讓一切理性的人得以安身立命——容許為自衛而殺人,可是禁止漫無目的濫殺無辜的地帶。四十年來,我一直在找尋這樣一個中間地帶。我不敢說我已經找到,但是我認為,我大概知道它在哪裡。我採取的立場,乃是攻擊與防衛涇渭分明的道德分野,分界線通常眾說紛紜,就算拍板定案仍很容易引起爭議。然而它卻是實際而必要的,至少它的主要訴求很清楚:轟炸機不好,戰鬥機和防空飛彈好;坦克車不好,反坦克飛彈好;潛水艇不好,反潛技術好;核武器不好,雷達和聲納好;洲際飛彈不好,反彈道飛彈系統好……。
上述以道德做為取捨標準的清單,和四十年來主流派政治與戰略思想格格不入。而正因為它與習以為常的教條不符,才能給我們更真實的盼望,盼望可以逃脫我們自己布下的羅網。
攻擊乃最佳防禦?
每一個軍人都會質疑這些道德區分,或許在許多場合,引用那句軍事名言「攻擊乃最佳防禦」,都言之成理:最佳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最佳的反潛武器就是潛艇。
每一種說法都應經過驗證,並就其優劣予以評斷。但是更宏觀來說,倫理的要求與軍事運作的實際,並不必然無法兼容並蓄。攻擊乃最佳防禦的原則,應該是屬於戰術層面而非戰略層面;它適用於營指揮官處理小區域戰役,並不適用於總司令擘畫全盤戰爭大計。錯把這句名言由戰術領域強加在戰略領域,正是拿破崙和希特勒走向敗亡的原因。
所以,在防禦性與攻擊性武器的道德分界下,並不禁止使用坦克與戰機於地區性反攻擊作戰,而是禁止製造專門用於攻擊的坦克與戰機等戰略武力;尤其要禁止的是純粹戰略性的攻擊武器,譬如洲際飛彈、彈道飛彈潛艇等,因為它們並無明顯可見的真正防衛任務。
以上所述,簡單的說,就是我的道德立場。我相信它並沒有和忠勇愛國、真誠關心如何捍衛國家的專業軍人倫理相牴觸;只可惜,它卻不見容於那些民間科學家與戰略專家——正是他們執迷不悟,將我們帶向同歸於盡之路。這些科學家說服了政治領袖與廣大群眾,相信攻擊性武器的絕對優勢,是不變的科學事實。他們將攻擊優勢聖化為教條,使得一般對科學無知的老百姓根本不敢攖其鋒。他們宣稱,由於攻擊優勢是不容變更的最高指導原則,同歸於盡的戰略乃成為其他諸多沉悶方案中最佳的一個。
其實,他們的教條根本就是錯誤的,說現代武器不可能防禦也並非事實。防衛固然困難、昂貴、煩瑣、複雜、不具戲劇性,也不全然可靠,但絕非毫無希望。如果我們在政治上,下定決心將戰略由攻擊主導轉至防禦主導,重新指揮武器之生產、研究與發展,再配合外交出擊,朝著最終肅清攻擊性武器的目標邁進,並沒有任何物理或化學定律可以阻止我們的行動。我們之所以陷入同歸於盡的泥淖、不能自拔,只是因為我們缺乏意志與道德勇氣而已。
數位編輯整理:林柏安,陳子揚
Photo:Keith Rope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