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我聽到這些機構被稱為「另類教育」時,心裡非常感嘆。如果所有的教育都有這麼好的成果,世界上根本就不需要「另類教育」。
幾年前,我受邀到洛杉磯參加一場關於「另類教育」的研討會,與會者全是專門幫助在正常學校不適應或已輟學的孩子的教育組織。這些機構各有不同的主題:科技、藝術、工程、社區發展、商業管理和職訓課程,但基本特徵卻很類似,教化的是在傳統教育制度下表現不佳的學生,全是一些成績落後、孤僻自閉、極度自卑、對未來悲觀的孩子。這些機構提供了不同的學習機會,讓這些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有所選擇。
這些「另類教育」的結果往往都非常成功。本來在學校都在睡覺的學生醒了;原本認為自己太笨的,發現自己其實蠻聰明的;以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到的,看到了非凡的成果。在過程中,他們建立起強烈的使命感及自尊心,通常他們在傳統學校的功課也會跟著突飛猛進。早就放棄上大學的孩子們驚喜的發現大學的門為他們打開了。至於那些不想上大學的孩子則發現,人生還有許多不同的道路,可以得到同樣的成就感。
我聽到這些機構被稱為「另類教育」時,心裡非常感嘆。如果所有的教育都有這麼好的成果,世界上根本就不需要「另類教育」。這些課程清楚地證明了這些學生不是沒有學習能力,他們的未來也絕非黯淡無光,是傳統的教育系統將他們孤立、邊緣化。那麼,公共教育的原則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