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想改革教育,得先問一個問題──教育的目的到底在哪裡?
對於老師在未來要扮演的角色,肯・羅賓森提醒,老師必須要有自覺。
他指出,老師是最缺乏社會能力的一群。我如今也是教育工作者,我們一直被教,有一天突然換我們開始教別人,這之間始終缺乏社會歷練,我們沒有產業的複雜歷練、沒有更多受挫折的經驗,考試就是我們唯一的挫折,但是能當到老師的人,大部分是考試的常勝軍。
當這樣的經驗值已經不足以幫學生面對未來,這時候,老師就要自己走向外面的世界。
我在「均一」中小學努力做的,就是幫老師走向世界。在教學上,老師比我更厲害,但是我必須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書中一位老師深深感慨,「等級成績本來是老師的工具,可是時至今日,老師反而成了成績的工具。」成績本來是老師用來衡量學生理解程度的工具,但是現在的老師,往往為了追逐成績,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反而變為成績的工具。
摘自《商業周刊》
從「一直被教」到「開始教人」...嚴長壽:「老師」是最缺乏社會能力的一群人
https://www.facebook.com/bwnet.fans/posts/10152921013671837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2855&pnumb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