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1996年1月中,距離第一屆台灣總統直選的大日子,只剩倒數不到一百天。 當時擔任交通部部長的劉兆玄面見總統李登輝,報告「電信三法」引發的大規模抗爭處理時,面對場面可能失控的危機,劉兆玄嚴肅而堅定地對李登輝說:「報告總統,這次一定會過,也一定要過,now or never!」
1996年1月中,距離第一屆台灣總統直選的大日子,只剩倒數不到一百天。
當時擔任交通部部長的劉兆玄面見總統李登輝,報告「電信三法」引發的大規模抗爭處理時,面對場面可能失控的危機,劉兆玄嚴肅而堅定地對李登輝說:「報告總統,這次一定會過,也一定要過,now or never!」
這句話背後,承載的是台灣電信自由化政策從無到有、超過十年的努力,歷經五任交通部部長、數十次法規草案修改、破千場次會議討論、上萬人力奔走折衝……。
情勢的確如劉兆玄所言,台灣已經沒有太多選擇,因為,從1984年開始,在全球掀起的電信自由化狂潮,已一路向亞洲襲來。香港、日本、新加坡,接下來,會是南韓或台灣?誰會是亞洲經濟體中,下一個啟動電信自由化的國家?台灣,可以置身潮流之外嗎?
超乎想像的滔天洪流
1984年,面對擋不住的市場開放要求,俞國華出任行政院院長後,立即提出「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發展目標,而電信自由化就是當時國際經貿談判的重點之一。
經過一番討論,1986年,經濟建設委員會(以下簡稱經建會)決定委託研究機構,進行《電信與資訊現代化相關法規研究》。這是台灣最早的電信改革研究,然而,當時的研究僅著眼在概略的法制面,並沒有具體的自由化方向,對電信產業化的發展可能以及社會影響,也都未多所著墨。
1990年台灣重新申請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以下簡稱關貿總協),政府開放的面向包羅萬象,唯獨對電信自由化始終沒有太多想法,勉強沾得上邊的,僅有與自由化相關的國營事業民營化。
事實上,面對電信自由化狂潮,台灣並非完全不知不覺,只是以為還有很多時間慢慢改變。沒想到,1988年之後,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都進入全新階段,在鬆綁的過程中,拖延與暴衝的力量相互拉扯,在即將失速的混亂中,只能勉力守住一線。
幾乎在劉兆玄報告的同時,立法院逐一三讀通過「電信三法」。這是台灣最後一項由國家力量高度計畫性主導的經濟政策,也是台灣過去二十年,最後一波因大舉鬆綁而產生的自由化紅利狂潮。
儘管面對來自貿易夥伴的強勢要求、高度緊縮的時間壓力……,改革或許因陋就簡,種下政治、經濟、社會、產業、法規以及市場纏繞糾葛的亂因,拖慢日後進步的速度。但是無論如何,從立法院敲下議事槌的那一刻開始,新的產業規則確立,新的時代開始。
起初,眾人以為,開放只是藉由民營化、國際化引入汩汩活水,帶來活化台灣經濟的機會;誰知道,活水變成一道巨流,所經之處的地形、地貌全然改觀,牽動了以兆元計算的市場規模、千億元起跳的採購力道,以及數十萬新增就業人口的產業經濟。
再犯錯,就是沒頂沉淪
台灣電信自由化的成功,是可以用數字肯定的實績。閘門打開之後,洪水沖刷出一片肥沃土壤,如今已然形成一個熱鬧多元的生態體系,而已然長成參天大樹的台灣電信產業,裡面的生態自有平衡,也容不得外來物種輕易踏及。
過去,電信基礎建設是台灣經濟繁榮的後盾,是「台灣奇蹟」推手之一;只是,再強大的建設也擋不住時代的沖刷,隨著自由化紅利消耗殆盡,也是新時代的開始。
電信三法光環褪去,《電信管理法草案》、《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與其他數位匯流新法草案接續登場,企圖以有線、無線寬頻上網做為基礎,結合通訊與資訊的資通訊產業打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由數位匯流、雲端、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技術、新應用,孕育出一個更豐富多樣的生態體系。
用現在的眼光看過去,似乎都有無數的可能,「如果當初……就可以……」。回首從前,在人算不如天算的變化中,台灣做出了什麼選擇?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選擇?又造成了什麼變化?更重要的是,未來,台灣應該如何走?
過去的錯誤,只是讓台灣錯失了商機;未來如果再犯錯,失去的便將是新經濟時代降臨後的生機。
【書籍資訊】
摘自《翻轉賽局》
數位編輯整理:陳祺翔
Photo Credit: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