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們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所以跟同事、上司和睦相處對我們的幸福感和工作熱誠很有關係,可以跟自己說:「我願意從自己開始改變,讓自己更幸福!」
「缺愛症」是現代社會很常見的現象,很多人很想要擁有愛和被愛,所以拼命尋找愛,但卻遍尋不到。因為感到空虛寂寞,就用血拼、旅遊、吃大餐等來慰勞和彌補,甚至因為缺愛而感到憂鬱。其實大多數人對愛有誤解,認為愛是一種感覺,例如:伴侶之間沒有「愛」的感覺就會覺得失落,認為應該分手了,因為不愛了。
其實,愛是來自行動,不斷的付出關懷、照顧、體貼、欣賞、讚歎、在乎別人的感受和反應,感恩和看到別人的付出等。愛只是「結果」,愛的「因」要靠自己努力付出。
即使是一見鍾情的人也只是有喜歡的感受罷了,要感受到愛得要後續不斷的投入心和行動。就像播了種,也要悉心的照顧才會茁壯成長。
所以不要說我沒有愛的感覺、我缺乏愛、我想要被愛;真正的關鍵其實是我對人是否有不斷的付出愛的行動?
只要我們願意持續的對周遭人付出無私的愛(不帶有附帶條件或比較、計較誰多誰少),我們心中愛的感受就會不斷的擴大。就像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恆久持續的,只要母親對孩子不斷的付出照顧、關心和心看得到自己的孩子,母親就會不斷的感受到她很愛孩子。一個母親如果完全不對孩子付出、關心、或照顧,她對孩子也不會產生愛的感受。
所以「愛的感受」是來自「愛的行為」的結果,想要得到愛或感受到愛得要採取愛的行動。不斷的撒下愛的種子,持續的灌溉和悉心的照顧,自然就會有收成。想要擁有一片美麗的花海,那就得要不斷的播種和照顧,自然有一天就會看到成片的花海了。
凡我投向宇宙的一切終究會回到我的身上。當我時時刻刻帶著愛過我的人生:口說愛語(良善的語言,不是甜言蜜語)、身行愛的事(好事、利益他人的事)、心想愛意,那我的生命自然時時刻刻充滿愛的感受。
一天到晚看別人不順眼、生氣就會產生壓力,也容易頭痛,要學習看順周遭一切。所有人都是我們的鏡子,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不抱怨,先反思自己,當自己真心的改變了,周遭就會跟著改變。
我們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所以跟同事、上司和睦相處對我們的幸福感和工作熱誠很有關係,可以跟自己說:「我願意從自己開始改變,讓自己更幸福!」
願每個人生命都充滿愛!
作者:許瑞云醫師
現任: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教學型主治醫師、觀心生活學空間創辦人
部落格:happy1013.blogspot.tw
Facebook:www.facebook.com/Drjhsu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