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鴻海獨立董事李開復曾提出:「AI 發展有三階段,第一波是純軟體將大數據做起來的階段;第二波是透過感測器,收集新的數據,創造新的應用;第三波則是做到無人駕駛、機器人的自動化時代。」
圖說:AI發展三階段的時間進程圖
挟帶鴻海集團的厚實資源,於推動工業4.0的進程中,有清晰的藍圖及實踐策略,使亞太電信在眾多電信商中一支獨秀,使其在市場認知中,不只是電信公司,更站穩智慧生活服務建構者的角色!
八大智慧生活圈佈局,打造智慧生活場景
鴻海獨立董事李開復曾提出:「AI 發展有三階段,第一波是純軟體將大數據做起來的階段;第二波是透過感測器,收集新的數據,創造新的應用;第三波則是做到無人駕駛、機器人的自動化時代。」
含括科技、教育、娛樂、社交、安全、健康、金融財產交易、環保交通的八大智慧生活圈,正是將早在2010年母集團鴻海提出的「資訊社會」核心概念,以與時俱進且具體而微的方式逐步建構與滲透,並善用人工智慧的多元整合應用,扮演集團在智慧生活布局的關鍵角色。
舉例而言:「科技的智慧生活」,即為全面數位化及物聯網化;而「教育的智慧生活」,則可利用網路進行遠距教學,達到翻轉教育的目的;至今已蓬勃發展的「娛樂智慧生活」,將會朝向讓家庭場域變身電影院及遊戲中心的趨勢發展;「社交的智慧生活」也已實現,數位的社群平台的日新月異,與智慧型行動裝置的普及,在即將進入5G的時代,將帶動更多影音及智慧應用;「安全的智慧生活」,則是打造政府與民間的影像訊息互聯網,逐步建構出從預警,進化為可預測及預防的智慧安全防護網;「健康的智慧生活」,目前也已發展至更成熟的階段,如,穿戴裝置加入量測功能,並即將發展為預防醫學及健康管理。「金融財產交易的智慧生活」,則是從傳統銀行、塑膠貨幣,轉型為雲端支付、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行為的全面普及;而「環保交通的智慧生活」,則將發展無人車及無人機等,交通工具與消費性電子的產業鏈的界線逐漸模糊、更加整合,也更加具有創意。
工業4.0的最佳實踐模式,使鴻海成為關鍵推手
亞太電信在智慧生活的擘畫能如此完整且清晰,母集團鴻海功不可沒,
AI發展的第二波--「透過感測器,收集新的數據,創造新的應用」,正是鴻海科技集團現階段所處的位置,並已然踏入第三階段的歷程。
鴻海每日生產超過10TB智能應用數據,工廠產線導入許多智慧感應裝置取得數據,尤其影像的大數據,透過傳感網絡,整合到雲端平臺,分析積累的數據形成有用的小數據,『上線、雲端、聯網、互通、反饋』形成數據正向循環,從Component to consumer (C2C)提供客制化分析,幫助客戶節省時間和金錢,達成工業產出和效率的良率最優化。過去幾年的美圖、墨跡天氣、小魚在家、摩拜、曠視科技等即是利用此類的生產+投資合作模式,提升客戶對AI軟硬結合的認知。
「雲、移、大、智、網+機器人」導入人工智慧,是實踐工業4.0的最佳模式!
鴻海的實體製造體系已具備「物與物、機器與機器、物與機器」的訊息聯網。數萬個機器人於崗位中進行現場即時監控、數據收集、良率分析、樓層人力資料收集與儲存等,到後台的智能分析和決策,帶動了智能工廠的製造流程自動化和效率化,同時,推動人力及技術的升級,讓鴻海得以更進一步建立完整的工業互聯網生態系。
而亞太電信於「+人工智能」的應用,帶來各行各業的服務模式產生質的改變,以及跨界整合的結構多樣性變化,引領產業跨出第一步,將來結合「萬物互聯」必定能夠實踐智慧新生活的最後一哩路。
【人工智慧來了:AI時代的創新商機】論壇
時間: 2017年10月05日(星期四)19:30~21:40(19:00開放入場)
地點:中油國光會議廳(台北市松仁路3號)
專題演講:創新工廠董事長 李開復
主持人|台灣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盧希鵬
與談人|創新工場董事長 李開復、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 葉凌棋
報名去> https://goo.gl/hScngX
趨勢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