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逆轉內耗
每一天的健康革命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北醫大自2020年起開始試行「青銀共居」。跨世代共享住居,不但減輕了青年生活中的經濟負擔,也降低了長者獨居的風險。
林益仁復育小米的決定,成功找回了消逝的童年回憶與文化記憶。對部落耆老而言,這更是一場泰雅族人與大自然的和解。
或許從2019年香港改革來看,許多人覺得梅克爾的務實主義顯得空洞。但她認為中國突飛猛進的經濟軌跡,不是威脅,而是對世界發展的一種鞭策。
雖然「理想」與「現實」本就存在落差,但我們對政治的冷感,間接也讓我們成了「不負責任政治體制」共犯結構的一員。不過即使如此,仍有不少人願意透過政治分析或採取行動實踐,企圖打破看似腐敗的政治僵局。
梅克爾最令人難忘的特質,是為了在一個惡性體制裡生存下去,所培養出的強大內心世界。
從對抗不公義的少女到引領學生思考表達的「殺手級教師」,陳美華從不輕言放棄,而是堅持到底,如今成為文藻校長的她也宣示:「未來50年,將是新文藻時代」。
天下文化副主編陳珮真:過去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進步」是理所當然的,只要順其自然,人類社會就會一直「進步」。然而,隨著去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從公共政策到個人倫理,眾多國際、社會問題引人省思,值得大家重新思考「進步」究竟是什麼?無論是個人和企業,或公民和政府,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走向一個「進步的」社會?
首先,梅克爾執政16年見證了德式民主的偉大。來自東德牧師家庭、德國統一以後才由學術界踏入政壇,梅克爾竟能承繼大統,執政16年,都再再顯現德式民主的優越。
謙沖堅毅,是全書末尾作者對梅克爾的論定。但是,2005年11月梅克爾首次組閣擔任德國總理時,外界完全不看好。梅克爾接手的是一個疲憊的德國、破碎的歐洲和分裂的西方。
守護家人健康,免費領取顏宗海醫師「吃得安心生活錦囊」!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