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復校有兩個要件:經費和政府同意,這兩個互為因果的條件,一時無法解決,另于斌焦慮萬分受他辦學真誠感召,羅雲平終於以私人身分,出具一份英文信......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為了讓輔大在台復校,于斌(右)在樞機主教雅靜安 (左)陪同下,晉見教宗若望23世(中),以獲得教廷支持。
在台復校的過程,非常崎嶇。
1925年成立的北京公教大學,名列北京四大名校之一,延續了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的「學術傳教」傳統,歷史悠久。1927年,更名為北京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在北京是名校,即使對日抗戰時,仍未隨政府與大部分學校西遷,一直到中共控制北京。1952年將北京輔大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當時,已經來台的輔大校友不願意學校就此消失,因而成立校友會,以復校為中心工作。1956年,向教宗呈遞請願書,經多重波折,教廷終於同意在台灣重建輔仁大學。
中共政權不尊重信仰自由,時任教宗若望23世,發動全羅馬教民為中國被迫害教會祈禱,也希望台灣做為華人天主教會的磐石,在這樣的局勢下,於台灣重建天主教大學有其意義。而于斌受台灣政治高層敬重,由於復校須取得政府同意,于斌在宗教界身分崇高,天主教輔仁大學在台灣得以順利復校。
當時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羅雲平曾撰文說明這段經歷,指出復校有兩個要件:經費和政府同意, 「這兩個互為因果的條件,一時無法解決,于斌焦慮萬分,陷於極大的困惑之中,多次失眠,一再求我幫忙。受他辦學真誠感召,我終於以私人身分,出具一份英文信,內容主要說明,如果輔大在台復校獲有經費之支持,我們樂見其成。」
也就是說,經費是復校成敗的主因,而啟動經費為一百萬美元。1959年,于斌展開籌款事宜,拿著羅雲平的這封信前往羅馬。教宗接見于斌,允諾捐款十萬美元,並委任于斌擔任校長,于斌前後接觸七個教會團體籌款,最後由中國聖職、聖言會(及其合作的聖神傳教修女會)、耶穌會三個單位共同出資,並協議分治,且各設立一位院務長,分別負賣不同學院的行政、財務和教學。耶穌會負責學院與商學院,聖言會負責理學院、外語學院,中國聖職負責文學院,還有聖神修女會籌辦家政學系並管理女生宿舍。
1961年,輔大招收第一屆學生,共八位哲學研究所的新生,由於校園尚未建設完成,便先在台北市吉林路的復校籌備處開始上課,于斌同時任命三單位神父修女擔任學校主管。
籌備處面積很小,是兩棟三層樓半的磚造房屋,連容納一個系都不夠,但研究所還可以。於是,9月14日口試、9月20日開學,輔大在台復校,就以這一天為正式日期。一年半之後,新莊校地才開始整建動工。
日後回憶這段歷史時,于斌寫道:「我們謝謝教育部,在兩年前給我便利成立『哲學研究所』,可是『哲學研究所』上邊有幾個字,大家也要注意,『輔仁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這一下不但哲學研究所成立了,文學院也成立了,我們也不客氣,不但文學院成立了,輔仁大學也成立了。」他當時還頂著「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的職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