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中央研究院院士張文昌,走過六十年藥學研究之路,見證了台灣藥界的發展與挑戰。《一代藥學人的突圍》,不僅記錄藥界的重大里程碑,更傳遞給年輕世代一份珍貴的啟示:選擇藥學,是改變世界的一步。
文 / 張文昌,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灣過去三十年僅有三項新藥通過美國 FDA 505(b)(1) 核准,其中兩項來自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校友之手,堪稱台灣藥界的重要里程碑。從創校初期的自由氛圍,到今日校友在國際舞台上的突破,北醫藥學人以堅持、創新與團結,寫下令人驕傲的成就,展現了藥學教育如何培養出引領產業的關鍵力量。
走自己的路,開燦爛的花
人生最重要的,是早早認識自己的興趣。我從小在高雄旗山長大,家裡做生意,但我知道自己不適合走商業之路。我喜歡化學,喜歡探索分子變化與原理,這份興趣,讓我在聯考時選擇了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那是我自己決定的志願。
北醫藥學系給了我一個自由的起點。那時是一個剛創校的環境,沒有太多框架,卻有極好的師資與開放的校風。當時藥學專業的老師,大多是來自日本的大學教育學者,國語不一定流暢,但學術背景深厚,教學認真,與學生互動密切,讓我感受到溫暖與安定。
這份家庭般的向心力,直到現在仍在北醫藥學系中流動著,我們的校友網絡非常強大,大家像兄弟姊妹一樣,互相扶持。像書中提到的「班友集團」,就是由七位第四屆及兩位第六屆校友共同創業,從學生時代的情誼出發,攜手創業、共度難關,一路走來始終團結一致,最終成為台灣藥界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故事,正是北醫藥學系精神的最佳寫照。
不畏艱難、不怕失敗、靈活應變、勇於接受挑戰,是北醫藥學人的特質。這樣的特質,讓他們得以在很多困難的領域闖出成就來。譬如藥華藥詹青柳校友所開發的血癌新藥,獲得美國 FDA505(b)1 的核准,這是全新成分的新藥,難度極高。另一位校友江宗明,也成功研發出針對洗腎病患的降血液磷藥物,同樣獲得美國 FDA 505(b)1 認證。
台灣過去三十年來,獲得美國 FDA 505(b)1 核准的新藥僅有三種,其中兩種就來自本書中的北醫藥學系校友,這是多麼令人驕傲的成就!
做科學研究的人,必須對科學保持好奇,也要對自己保持誠實。我做了六十年的研究,從基礎藥理到臨床應用,我始終相信:藥學是一門能造福人類的科學。它不只是製藥、販售,更是創新、探索與責任。
人生沒有後悔,只有選擇。選擇藥學,是我一生最正確的決定。我希望年輕學子能在開放的校園中自由探索,認識自己,選擇自己所愛,全心投入。並從這本《一代藥學人的突圍》書中,學會前人的堅持與努力,看見選擇的力量,也看見自己的寬廣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