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藥華藥董事長詹青柳在《一代藥學人的突圍》,以自身從藥師到創業者的歷程,見證台灣藥學人才如何在國際生技領域中突破重圍。她所領導的藥華藥成功研發罕見血癌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並獲美國FDA 505(b)(1)核准,成為台灣新藥產業的重要里程碑。
文 / 詹青柳,藥華藥董事長
藥華醫藥(以下簡稱藥華藥)總部設於台灣,是一家橫跨新藥研發、臨床試驗、生產製造與全球行銷的全方位製藥公司,現在全球有超過六百名員工,是台灣生技產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74 歲的董事長詹青柳,至今仍保持每日清晨六點多即到公司上班的習慣,親自坐鎮指揮,持續帶領團隊開疆拓土。
做為藥華藥的共同創辦人,回顧一路走來的創業歷程,詹青柳總以謙遜的語氣表示,自己深受幸運之神眷顧。然而這份「幸運」的背後,是來自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業堅持與全心投入。
學會團隊合作的能力
談起半世紀前的大學時光,詹青柳露出少女般靦腆的笑容,看向坐在一旁的大學同窗、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薛玉梅,「我們的學號是四十二號和四十三號。」一句話便讓兩人相視而笑,滿滿默契自然流露。
「我們班感情很好,很少有爭第一名、搶成績的競爭氛圍,同學之間的情誼,總是勝過一切,」詹青柳回憶在臺北醫學院藥學系的求學歲月中,同學間經常互相幫忙,不但會自發性分組、合力翻譯上課用的厚重原文書,還會整理筆記與歷屆考題供全班分享,「所以我們班上考藥師執照或繼續深造的錄取率都很高,因為大家合作無間。」
「如果你問我在北醫就讀時學到什麼,除了藥學專業知識,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學會團隊合作,這種能力遠比知識本身更珍貴,」她語氣堅定。
詹青柳一直相信「天意安排」,就連考進北醫,也像是冥冥中的引導。當年對物理與化學特別有興趣的她,首次參加大學聯考選填甲組(理、工科系),卻因母親反對而放棄,第二年改報考丙組(農、醫科系),陰錯陽差進了北醫藥學系。
赴美深造改變命運
北醫畢業後,詹青柳先後進入八堵礦工醫院和馬偕醫院擔任藥師,一做就是四年。當時的她原以為人生就此定型,沒想到命運又悄悄為她開啟另一扇門。
一次偶然機會,她遇到一位剛從海外留學返台的同學,對方鼓勵她出國進修去看看不同世界。她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投出申請,沒想到很快便收到美國學校核發的入學許可,自此踏上海外的求學之路。
「我其實沒有什麼遠大志向,人生就像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前進,」她微笑著說:「我不像偉人傳記裡寫的從小就立下宏願,但只要決定做一件事,我就會很認真,全力以赴。」語氣中帶著一貫的謙遜與誠懇。
之後詹青柳獲美國藥學界排名第一的密西根大學錄取,並拿到全額獎學金。「有這麼好的機會當然把握,」她一路攻讀取得藥劑學博士學位,之後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
詹青柳的專業領域是藥劑學(Pharmaceutics),這門學科是將藥物從研發設計推向臨床應用的關鍵橋梁。她擅長藥物吸收研究,尤其是後段的劑型開發,也曾修習藥物動力學課程,對藥品在人體中如何分布、代謝與排出,具備精準掌握能力,這段學習在她後來進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工作時,正好派上用場。
進入美國FDA,熟悉申請臨床試驗與藥證
進入FDA也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當時詹青柳的先生受聘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而NCI 與FDA皆位於馬里蘭州,地理位置鄰近。她便開始尋找合適機會,待FDA徵才,便踏入美國藥政體系,開啟從未想過的全新職涯。
在FDA任職期間,詹青柳主要負責藥品動力學的審查工作;三年後因先生受聘於加州的生技公司因而離開FDA,夫唱婦隨加入了該公司,參與藥物配方設計、新劑型開發、臨床試驗與上市查驗等關鍵流程。
這段經歷成為她未來創業的重要養分。當藥華藥創辦人之一的林國鐘籌備成立公司時,看中她在國際藥品查驗、法規策略與技術研發上的深厚實力,邀請她成為創業夥伴。
拋開安穩工作,回台投入創業
或許是因為想家,當林國鐘開口邀請她返台共創藥華藥時,她幾乎沒多想便一口答應。
詹青柳與林國鐘的相識,始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求學時期。當時她與先生同在密西根大學念書,林國鐘則是從事博士後研究,與她先生在同一個系所,三人因此結緣。
後來,詹青柳與先生搬到加州聖地牙哥,先生加入當地知名的生技公司Isis Pharmaceuticals(後更名為Ionis Pharmaceuticals),不久後她也應聘進入同一家公司,專注於新藥研發,一做就是十年,歷練扎實。
創業的契機,就在這段看似平穩的職涯中悄然萌芽。「有一天林國鐘博士來找我們,說他想回台灣創業,問我要不要一起幫忙?」
當時的詹青柳已是Isis藥物研發部門副處長,職位穩定、待遇優渥,卻在聽到創業想法的瞬間便爽快答應,「我跟林博士說,你找到錢我就回台灣!」
「我老公常說我是不怕死的人,」她笑說,當時根本沒有多想,只覺得台灣是自己的根,若有機會憑藉專業回報國家,就應該義無反顧。自1999年起,她開始協助撰寫創業計畫、參與公司早期規劃,並逐步投入創業準備;直到2003年資金陸續到位,她毅然返台,投身藥華藥的創立。
罕見血癌新藥成功於國際上市
藥華藥旗下針對罕見血癌的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簡稱Ropeg),是全球第一個獲美國FDA核准用於成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的長效型干擾素藥物,至今已獲全球約五十個國家核准用於成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患者,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及歐盟等主要新藥市場。
這一項突破性藥物技術專利由執行長林國鐘開發,詹青柳則是從研發初期便全程參與、與藥華藥團隊齊心合力將Ropeg一路推向國際市場。
自2003年創業以來,她協助完成Ropeg的動物實驗與臨床試驗,見證產品從無到有,「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細節,唯有專業分工、團隊合作,才能讓這項計畫走到今天。」
當年為申請美國FDA的臨床試驗許可(IND),她夜以繼日撰寫報告,長時間伏案工作導致五十肩發作。
「那時候資源很有限,團隊不只要找錢、還得到處查資料,真的非常辛苦,」回憶那段艱難歷程,如今藥物站上國際舞台,她感慨地說,關關難過關關過,現在總算嘗到「苦盡甘來」的滋味。
挺過下市波折,站上生技股王
儘管藥物研發進展順利,公司經營卻歷經重重波折。提及公司與奧地利罕病藥廠AOP Health長達多年的仲裁案,仲裁風波一度讓藥華藥面臨股票全額交割、股價暴跌、鉅額罰款的壓力,是公司最艱困的一段歲月。
然而,正是在低谷中,她與團隊堅持撐住,把藥華藥帶出低谷,股價也創新高,被譽為「生技股王」。她感謝長期支持的股東,「從全額交割到今天,他們從沒放棄我們。當時還有股東發起『一人一張藥華藥』行動,一起買進、撐住股價。」這份信任,讓她至今仍深受感動。
找到適合方向,開啟不同可能
詹青柳以自身經驗勉勵年輕世代,「藥學的出路比想像中寬廣,不必只局限在藥局執業或製藥廠品管。」法規事務、臨床試驗,甚至行銷與商業開發,都是藥學背景可以延伸的領域,只要不自我設限,職涯之路會越走越廣。
她特別提醒年輕人語言能力的重要,「能否流暢表達,決定職涯高度」學生時期就打好英文基礎,有機會更可爭取到國外留學或工作的機會,不僅能提升語言能力,更能拓展視野、理解文化,後續不管在國外或台灣發展也能非常出色,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她相信,台灣的生技產業終將成為下一座護國群山,儘管還需要時間、資金與整合醞釀,但台灣人才充沛,年輕一代的投入將成為產業茁壯的關鍵力量。
「只要堅持專業、拓展視野、保持好奇與謙遜,未來的每一步都將走得更遠,」詹青柳以身作則,走在她堅信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