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直覺鍛鍊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我心裡明白:「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我們明知活動策畫只會更花錢,即便賠錢,我們的活動一樣不少,反而增加。即使現今開始獲利,誠品表演廳每年注定要賠一千到二千萬,仍是要提供國際級的空間,讓那些排不上國家殿堂的年輕藝術家被看見。
不在歌功頌德自己的人生,或誠品的成功(其實兩者都是痛苦與挫折居多),吳清友想藉著自己的故事,告訴年輕的讀者們,如果像他這樣迷途知返的生命,也有機會成就自我,其他人就更不該放棄創作傑出生命的可能。
女兒從英國留學回來後,開始在英文報社工作,每天採訪寫作,但總覺得工作非興趣所在。吳清友在文化界影響力廣大,一直希望介紹他的朋友給她,她感到父親的影子無所不在,深感壓力。
回到公司經營上,吳清友的種種堅持,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卻可能是一種「盲點」。
本文原始出處:1989年11月號《遠見雜誌》 這是吳清友先生創立誠品書店後,首度接受媒體採訪
2014年,作者林靜宜接到撰寫吳清友獨家授權書的任務,從此開啟了兩年半的寫書歷程,從台北、到香港、蘇州、上海等地,訪問超過50位誠品主管、員工、吳清友的親友,終於完成。這篇作者序,專書上並沒有......
每當我感到需要安慰與疲累時,就會到誠品逛逛。摸著書,看著書,都覺得在認識朋友。而誠品就是經常給我介紹朋友,對我最為熟稔的那個朋友。
大病之後,吳清友益發覺得是上天要自己做些有意義的事,愈來愈透徹。自己想做的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的場所。
「誠」,對吳清友有偌大意義,這是父親吳寅卯的家訓,他時常提醒每位孩子:「財物有時而盡,唯有誠字終生受用不盡。」
立即報名!郭強生《死亡可以是溫柔的》台北新書分享會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