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每當我感到需要安慰與疲累時,就會到誠品逛逛。摸著書,看著書,都覺得在認識朋友。而誠品就是經常給我介紹朋友,對我最為熟稔的那個朋友。
誠品運用「書店場域」創造出「人文城市」的功能,以閱讀為核心精神,關注社會議題、土地需要、時代流向、深度文化,引領與觸動來到誠品的人們產生覺察。
透過每家分店,誠品與在地文化人合作,耕耘所在區域的文化生活,以書展、講座、展覽、表演藝術、系列演講……等不同知識傳遞形式,存在城市生活的片刻場景裡。
她是林懷民在國外表演時的鄉愁:「每當我感到需要安慰與疲累時,就會到誠品逛逛。摸著書,看著書,都覺得在認識朋友。而誠品就是經常給我介紹朋友,對我最為熟稔的那個朋友。」
她也是余秋雨對台北的回味:「我的心,並不只是鍾情香港;我對上海、北京、台北也眷戀不已,對台北的文化氛圍更是讚嘆。誠品書店,讓我回味不盡。」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甚至為了誠品,認真考慮移居台北的可能性。全球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親眼見識了深夜在誠品的眾多年輕讀者,說出:「相信台灣已經步入知識型與創意型的社會。」
她是童子賢心目中最美好的圖書館:「誠品做到了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公共圖書館,讓台灣學會了安靜,也像滋潤泥土的春雨,讓閱讀文化如雨後小草在各個角落滋長,根本是流動的文化饗宴。」
誠品的魅力也讓文建會在二○○三年提出「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希望參考誠品的成功經營觀念,重新改裝原本冰冷的圖書館空間,營造具地方特色與溫馨有趣的閱讀環境。
展店最高峰時,誠品在台灣這張地圖上,有超過五十家店。然而,這並沒有讓誠品獲利,二○○○年到二○○三年反而是經營最艱鉅的黑暗期。
哲學的利益vs.經濟的利潤
就算身處經營最為艱辛的黑暗期,吳清友依然堅持優先關照與終極關懷是人、生命與閱讀,並落實到實體的商業世界,形成誠品團隊努力實踐的價值思考──先利益(Benefit)讀者,才有資格談獲利(Profit)的利益思維,這也是他對家鄉這塊土地的許諾。
「我們不是把每一個來的顧客當成是消費者,而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一個人是有心靈的,然後,他的心靈在不同時刻有不同心情;千萬個心靈,就有億萬種心情。」
因為重視顧客的心靈感受,就會思考所提供的服務對他們有何利益,書店就不會只是買賣交易的營業空間,而是一處能夠觸發讀者隨著心情自由閱讀、心靈安頓的場所。正如最早談管理、社會責任、知識工作者的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所言:「凱因斯感興趣的是商品行為,而我感興趣的是人類的行為。」
誠品的創新,也不是為了競爭差異,而是透過品牌核心理念的「人文、藝術、創意、生活」本質,思考對讀者還能再創造出哪些利益。例如在店裡舉辦文化活動、藝文展演,也是因著利益讀者的思維而生,而後吸引精采可期的讀者,有了精采的人,場所自有精神,閱讀自成風景,產生了誠品的獨特性。
人,才是誠品的經營重點,對吳清友而言,經營是用哲學去思考問題的價值序列,商業利潤反在其後。
因而,誠品不是等企業獲利後,再來盡社會責任,而是一開始在營運模式中就思考誠品對於人、社會、城市、文化、產業的價值,集體創作當代的城市文化。比如,誠品認為推廣閱讀很重要,透過誠品這個容器,為各地讀者展演、深化、融合與創造出閱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