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學習型組織的重點不在於時間多寡,而是建立能夠創造梅迪奇效應的共學機制。學習是讓人持續前行的巨大能量,而能量是由共學與共創組成的。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是社會,只要是由人組成的組織,都是在這樣能量之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
晶華人以前忙於上班,疫情時也沒停下,忙著上課!
學習是一股巨大的前進能量,而能量是由共學與共創組成的。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是社會,只要是由人組成的組織,都是在這樣能量之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
過去的30年,集團落實利潤中心制,讓每位員工都有「小老闆」的思維,飯店又是海納百「業」,分工相對繁複,精益求精是晶華人的必要修練,因而以前幾乎是客房做客房、餐飲做餐飲、各飯店做各飯店的,各品牌做各品牌的。疫情把整個晶華改為專案制,重新設定(reset)小老闆們的思維,成了能夠共學與共創的「創業家」,大家為飯店轉型努力增進自己的能力,沒做過的,想辦法無中生有,做過的就持續精進,也讓外界把晶華當作是領導全台及全球飯店產業復甦的指標。
我們組了非常多的專案團隊,許多的好點子都是由下而上提出,晶華的新提案不只要有新意,還要能快速推向市場,所推出每一個專案都是從顧客出發,像是晶華在餐飲事業經營上有個重要的特質,講求豐儉由人、物有所值,讓顧客有多元選擇。我們會透過每星期行銷企畫會議,確保團隊的提案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顧客的角度上。每個專案都需要跨部門的協作,很多專案負責人,都是我們下一代領導人。兩年下來,團隊鍛鍊了專案協作、企畫提案能力。專案制也讓員工打破界限,大家突然發現,原來平日的同事竟然有那麼多的隱藏技能與專長。
突然,我也懂了,學習型組織的重點不在於時間多寡,而是建立能夠創造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的共學機制。
梅迪奇效應源於對中古世紀文藝復興有著重要貢獻的梅迪奇家族。這個佛羅倫斯的銀行業家族大力贊助文化藝術,吸引繪畫、建築、詩歌、雕刻、音樂等不同領域人才齊聚佛羅倫斯,加上場域與充沛資金,佛羅倫斯成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再擴散至整個歐洲,進而成為人類史上的輝煌時代。而,能讓成員共學的組織就像創造梅迪奇效應的器皿,想要盛裝「創新」的聖水,就需要打造這樣的器皿,讓不同領域人才齊聚晶華,融合與跨界,進行共同創作。
簡單來說,就是要創造跨領域的交會,當不同文化、知識、專業能夠在同一個場域裡交叉碰撞(interaction),就容易產出令人驚奇的創新。現在的晶華已經有了跨品牌、跨國籍、跨飯店的梅迪奇效應了,後疫情時代,我們也正式把多元職能、接班人計畫融入領導培訓機制。
回想起來,自2008年開始,晶華就在為台灣創造「食藝」復興了!
每年參考世界廚壇餐飲趨勢與具公信力的廚藝評鑑制度排行榜,找世界頂尖主廚來晶華客座,像是各國米其林名廚、法國MOF國家工匠級主廚、澳洲三帽主廚、日本料理鐵人、全球最佳新銳主廚等,在晶華的平台薈萃創意,交流廚藝,有些客座主廚也會建議私交甚篤的世界主廚名單,晶華再邀請來台客座。
比如,2013年,江振誠與香港米其林二星「廚魔」主廚梁經倫、東京米其林三星「龍吟」主廚山本征治、舊金山米其林二星「Benu」韓裔美籍主廚柯瑞.李(Corey Lee)在晶華聯手客座的亞洲餐飲盛事。
圖片來源:《晶華菁華》
能讓四位亞洲天廚同台,也是因為早在台灣還不熟悉江振誠時,晶華曾邀請他客座,剛好聊到他在倫敦遇上山本征治,兩人討論若哪天能一起工作,應該能提升亞洲廚藝的境界,而晶華一直有「把世界最好帶給台灣」的使命,克服萬難,促成四大主廚與他們的團隊同台,另一方面,透過世界主廚客座的機會,也讓台灣在地食材被世界看見。
舉辦十多年後,當大家看見國外名廚是多麼受人尊重的職業,也提升廚師在台灣的社會地位,這是我所樂見的行行出狀元。之於晶華團隊,每位客座主廚都會帶團隊來客座,也形成一個薈萃食藝精髓的國際級平台。後來,我們也在台北晶華二樓的 ROBIN'S 牛排屋設立一間「食藝廊」包廂,以在地食材重現精選的客座名廚經典菜。
加上,晶華餐飲團隊經年累月與國際接軌,請益與吸收客座主廚所傳授的技藝,再融入晶華本身的三十年料理底蘊,等於坐擁了世界級食藝的金礦、銀礦,因疫情有機會成立食藝學院,落實共學,由主廚傳承技藝,挖掘有潛力的廚師新血。
曾獲選為《時代》(Time)雜誌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聯合廣場餐飲集團 (Union Square Hospitality Group, USHG)創辦人丹尼.梅爾(Danny Meyer)形容餐飲業是在世界上最困難的行業,自己對旅行、美食和美酒的熱愛是他走上餐飲業的原因。
說實話,我小時滿愛吃的,早上就把帶到學校的便當吃完了。午餐時,人緣還算不錯的我就打游擊,巡一輪同學的便當,看到想吃的嘗一口,沒看到喜歡的菜色,再翻牆出去學校旁的菜市場,吃碗肉焿麵。想想,我現在擔任晶華集團董事長,時常有機會試吃主廚的新菜,達美樂還沒賣掉前,每週三中午也是新品試吃會議,感覺也像美食游擊隊。然而,我並非對旅行、美食和美酒的熱愛,才努力發展集團的餐飲事業。
我可以享受旅行,但更熱愛學習;我可以品嘗美食和美酒,但更熱中要團隊以在地食材,為亞洲食藝創新,所以,若要把「對旅行、美食和美酒的熱愛」置換為我的三個答案,我會填進「對共學、共創和共好的熱愛」。
2021年12月,我們正式把內部的學習平台改名為「晶華大學」,這是一個共學、共創與共好的平台,再加上將心比心,可以視作晶華領導人才發展的四大支柱:
「共學」:發展自我覺察的能力,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價值與願景,能在不斷變化的未來應變與創新,與團隊共同學習,不放棄要做到最好。
「共創」:持續優化我們所做的一切,共同創作,要讓自己、家人以及客人的生活更安心幸福,追求全方位的福祉,把最好的呈現給在地,以及疫情後的世界。
「共好」:能以一種正向而關懷的態度與社會共好,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投入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連結晶華的核心優勢,推動永續發展。
「將心比心」:一切思考的源頭,行事的指南針,盡可能以愛、熱情與同理心激勵自己與他人,成就他人亦成就自己。
共學、共創、共好與將心比心,就像能夠創造愈來愈多總和,互蒙其利的正和遊戲,跳脫舊世界賽局裡的零和遊戲(輸贏加總為零)。而,疫情後迎來的新世界,正需要彼此共贏的心態。
➢【書籍資訊】《晶華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