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與生活有約(最新修訂版)
天堂裡沒有經濟學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關閉
身為住院醫師的她,所熱愛的一切已然侵蝕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對病人的千仇萬恨
為什麼病醫之間的衝突無可避免。病人有故事要講,醫師則是從主訴中尋找線索,所以醫師通常會在十二秒內打斷病人說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人類相當恐懼自己生命有盡頭一事,對於終究到來的死亡,必定一概否認,因此在個人與社會層面上,人所有行為(通常為無意識)皆受到死亡陰影而左右。
面對死亡能讓人看清楚人生甚麼是最重要的以及釐清事物的真相,打開本書很難停下,因為原文與譯者的流暢譯文,將身為醫師的作者經歷瀕死邊緣的心路歷程描寫得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並且在每一個段落有很多自省的人生哲思,發人深省。
我記得在我病危之時,我最後聽到的話語是:「她不行了,她快沒救了。」如果我死了,這就是我最後聽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無法得知自己輕率的言語會對病人造成怎樣的影響。
如果和病人面對同一個方向,醫師不只是見證痛苦、導引病人、治療疾病,也能更具同情心。同情別人,進而同情自己。
我發現我可以在痛苦中找到力量,把痛苦推開或是避開。我可以忽略它,也可以用全副心神跟它耗,直到我厭倦為止。
二十多年前的我,只懂一些科學領域和編輯領域的粗淺拳腳功夫,彷彿一歸入少林寺門下,就見到藏經閣裡的《易筋經》,廝磨數月後,整個人有如脫胎換骨。眼界已經從過去僅著眼於科學知識、科學技術,提升到觀照科學文化的層次。
9/14郝旭烈年度實體講座|思維進化 × 決策升級 限量早鳥開搶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