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不遵從醫囑」這個議題在醫學領域廣受熱議。此詞意指病人並未遵守醫師的指示,可能是服藥、赴診、接受檢查、適當飲食方面。

圖片來源:unsplash
病人為何不配合醫囑?
「不遵從醫囑」(noncompliance)這個議題在醫學領域廣受熱議。就字面而言,此詞意指病人並未遵守醫師的指示,可能是服藥、赴診、接受檢查、適當飲食方面。
在此定義下,朴芮特確實該貼上不遵從醫囑的標籤。然而,此詞也逐漸不獲青睞,因為不僅隱含父權思想,也暗指病人做錯了事。
現在使用的詞,是比較中立的「配合」(adherence),判定病人是否能配合雙方已同意的治療計畫。如朴芮特的例子,配合治療計畫可說是極為艱巨的任務,因素錯綜複雜,牽涉面向廣泛,不單純是病人選擇不做正確的事情而已。
喬治城大學語言學教授漢米爾頓(Heidi E. Hamilton)長期關心糖尿病人不配合醫囑的議題,因為得了糖尿病所費不貲,又對健康影響甚巨。她想探究溝通問題如何影響糖尿病人配合醫囑,因此檢視了二十四支例行門診錄影帶,以及門診後醫師及病人的個別訪談。
門診中遇到的溝通問題顯而易見,醫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一心一意要讓病人配合醫囑。最基本的溝通模式是:醫師依標準流程,將所有糖尿病的狀況與數據複誦一遍,接著做衛教。
有些醫師會說之以理,動之以情,「推銷」配合服藥的好處;有些醫師對病人念念叨叨,曉以大義;有些會恐嚇,搬出一長串可怕的病症,洗腎、失明、截肢、陽痿、心臟病,要他們等著瞧;更極端的是,有時候醫師會暗示病人,如果不趕快調整好,八成就該去找別的醫師了。
但正如大部分醫師及病人所知(當父母的人也都知道!),重複碎念一樣的事情,很少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眾醫師似乎還是講了一次又一次,無視沒什麼好結果的事實。
首先該了解的問題是:為何配合醫療計畫如此困難重重?諸多研究顯示,百分之五十到七十五的病人難以配合醫囑。漢米爾頓認為,答案非常明顯,影片中就可看到—但只在門診後的個別訪談中看得到。
訪談中以開放式問題討論,醫師不在場,病人更無顧忌,坦白訴說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難題。他們切切實實知道哪裡有陷阱,哪裡有絆腳石,舉凡健康食品的花費、注射胰島素的不適、藥物的副作用、吃東西帶來的社會壓力、繁雜的工作安排、服藥的難堪、對於身體形象的羞愧感、血糖儀耗材的費用、為緩解焦慮的情緒性進食、把藥剝一半以免昂貴藥品消耗太快、與家人產生衝突、只是想吃年輕時愛吃的食物……不一而足。總之,病人確實了解自己不配合醫囑的原因。(明顯可見,沒有病人提到是因為不了解糖尿病。)
漢米爾頓回頭檢視門診錄影,上述林林總總的原因都沒出現在對話中。醫師主要花時間做衛教,儘管後續訪談顯示病人其實知道所有相關的數值。
漢米爾頓對我說:「病人的動機和遇到的困難實在太多樣,他們生活裡有太多事情造成糖尿病難以控制,但平常門診卻沒討論這些事情。」
我紐約大學的同事研究血壓治療計畫的配合度,結果也能相互映證。一旦醫師主導對話,且著重在醫療方面的內容(相對於心理社會方面的內容),不配合藥物治療的風險高出兩倍。
病人生活中遇到壓力特別大的事件,例如失業、住家條件不佳,醫師若未提到這些問題,不配合藥物治療的風險則高出五倍。醫師通常以為病人所謂的配合醫囑,只需要打開瓶子、吞下藥,很難理解實際上要配合的事情可多著了。
病醫之間明顯不對稱:醫師沒完沒了說明病症,病人藏了滿腹關鍵資訊,卻未搬上檯面。當然,病醫之間本來就有不對稱的情況,畢竟病人是生了病的人,醫師是具醫療背景的人,但其他不對稱的情況是後來創造出來的,醫師與病人都有份兒。
如我前文所述,病人約診來找醫師,因此門診通常是由病人起頭,但幾分鐘後,或通常幾秒鐘後,醫師會擰斷病人的話語主導權,開始將對話引向特定方向,尤其RIAS中「狹義的生物醫學」類門診,更可能由醫師主導對話。
但這種情況不一定不好,醫師可能會抽絲剝繭,找出病因,只是對話的主導權明顯轉移。
或許病人不配合醫囑的隱性原因在此:醫師太忙於阻斷病人談話、忙著詢問病人,而病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機會闡述自己的想法,或是覺得沒有資格開口。
漢米爾頓論道:「醫師以複誦病況這種鈍器來面對病人。他們的目標是教導病人,固然值得稱許,但執行起來,顯然等同於一遍又一遍宣讀暴亂治罪法。」
【書籍資訊】
《病人説了什麼,醫師聽到什麼?》
出版日期:202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