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行醫最基本的恐懼就是: 我們會害死誰、我們會明顯傷害誰的身體。 ——第三章〈六神無主〉
一般人印象中,醫師都很客觀理性,總是能輕易抽離情感。
不過,醫師經常處在勞心勞力、面對他人生死交關的場合,
難免會有焦躁、沮喪、氣憤、悲痛、或喜悅、得意的時刻,
這些情緒反應,其實深深影響醫療照護的方式和品質。
許多書籍描寫了醫師如何思考、如何執行醫術,
卻很少討論醫師的情緒和情感層面。
歐芙莉醫師於《醫師的內心世界》書中,
深刻剖析了醫師深藏於心的情緒反應,
直搗醫療領域很少人探知的核心課題。
歐芙莉醫師素以細膩觀察著稱,
她講述了醫師如何在起起伏伏的行醫生活中安身立命,
以及有時如何情緒潰堤……
她據實描述差點害死病人的事故,說起難以啟齒的羞愧,
也坦然表示自己無時無刻不害怕重蹈覆轍。
篇篇故事在在證明了無可否認的事實:
醫師的情緒對於照顧病人的方式,當然有直接而巨大的影響。
如果臨床醫療人員與病人,皆能瞭解醫師的內心世界,
採取適切的因應措施,當能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讓病人受益。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序言 探尋醫師的內在所思
第一章 醫師現在不能看診(胡莉亞,第一回)
第二章 能否養成更優秀的醫師?(胡莉亞,第二回)
第三章 六神無主(胡莉亞,第三回)
第四章 每日死亡攝取劑量(胡莉亞,第四回)
第五章 羞愧難當(胡莉亞,第五回)
第六章 理想破滅(胡莉亞,第六回)
第七章 訴訟糾葛(胡莉亞,第七回)
後記 照顧病人的祕訣在於關心病人
誌謝
參考資料
照顧病人的祕訣在於關心病人
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基本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情緒確實是其中一環。本書旨在協助病醫雙方,適應互動時這類情緒方面的「持續低音」。
醫師必須意識到,情緒對我們的「理性」決策大有影響,尤其還在受訓的醫師更須熟悉此點。與病人互動的同時,察覺我們的情緒,理解情緒的波動,知曉應如何融入自己的情緒,病人就得以處在最可靠、最值得信任的環境。
身為病人的我們(我們這些醫師當然有時候也是病人),若要享有最佳醫療照護品質,了解情緒等於是多一項利器。張開內耳,傾聽隱藏在情緒底下的聲音(你的聲音和你醫師的聲音),有助於聚焦在最重要的事項。
古柏曼寫道:「病人……和醫師像是一起在情感的大海裡游泳,海岸則位居中立地帶,每個人都要注意警戒線拉到哪裡,以免被情緒的暗潮捲走。」
雖然奧斯勒醫師堅持保持內心寧靜,雖然我們希望海岸一直保持中立,海岸卻不一定位居中立。釐清大海與海岸的位置,絕對必要。
在本書中,我側重於公認為負向的情緒,包括恐懼、羞愧、悲傷、氣憤、崩潰,因為這些情緒影響醫療照護最巨;但我也深諳行醫帶來的正向情緒,喜悅、得意、感激,甚至是愛,當然也會影響病人接受的照護,通常對醫療照護有正面影響。比起生氣、羞愧或倦怠的醫師,樂在工作的醫師表現較優秀。
不過,就算是正向情緒,還是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典型的例子是替朋友或家人治療的醫師,因為愛與親密感,醫師可能會對敏感問題難以啟齒,可能不好意思詢問性經驗、做肛門指診、問起藥物使用習慣,無法確實履行檢查步驟。
我以胡莉亞的故事貫穿交織全書,主因是她對我的影響既長遠又深刻。整段醫療之路含辛茹苦,彷彿坐雲霄飛車,我們這麼多年來也正好體驗到字典上每一種情緒,有時候得意、感激、趣味、有親密感,有時候恐懼、焦慮、內疚、有不祥感。
有新的心臟植入她體內,是我當醫師以來最興高采烈的時刻;而當一切努力遭抹煞,我也從來沒感到如此晴天霹靂。多年後,直至今日,每當我落筆端詳那時刻,仍得暫時擱置,讓捲土重來的傷痛自行平息。
我分享胡莉亞的故事,是想紀念有她在的記憶,也想描繪情緒如何融入病醫互動,如何在每個層面發揮作用。
醫師通常分不清何謂「治療」(curing)與「療癒」(healing),但飽受病痛之苦的病人自然分得清。對於大部分醫師而言,只要疾病消弭,沒錯,就大功告成。
對於病人而言,消除疾病,只是治療的一個階段,沒錯,顯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無數病人走出醫院,走出門診部,走出診間,知道病情已受到控制,但不覺得療癒。
著重於病醫互動之間出現的情緒,不保證能使病人感覺療癒,這點不容分說,但忽略情緒,就更不可能達到療癒之效。希波克拉底如此寫道:「療癒是時間問題,但有時也是機會問題。」保握這次機會,可能對於病醫雙方來說都是解藥。
奧斯勒醫師發表〈寧靜〉後經過三十六年,皮巴迪(Francis Peabody)醫師也對臺下滿腹熱忱的醫學院應屆畢業生發表演說。他將想法濃縮成一句經典語錄:「照顧病人的祕訣在於關心病人。」
這句看似簡單的格言,其實融合了同情心、同理心與人際之間的連結,也揉合了醫師可提供給病人的所有醫療技術與治療方案,除了能達到治療之目的,應可謂達成療癒的要件。
醫師與病人的世界,位處於特殊的神聖空間。歐芙莉帶領我們探索科學與靈魂相會的那方天地,活潑動人的筆觸,豐富了心靈,扭轉了我們的心態。
——古柏曼(Jerome Groopman),《醫生,你確定是這樣嗎?》作者
本書充滿悲傷和喜悅,令人恐懼、又發人深省。歐芙莉說理清晰,滿腔熱忱,指明了情緒在行醫與療養健康方面占據的重要地位,述說了對於病醫雙方皆至關重大的故事。
——柯來斯(Perri Klass),《在你穿上白袍之前》作者
歐芙莉……堅毅不屈,洞察敏銳,毫不畏懼,願意挖掘自己的初衷,也願意探究他人的初衷。這些特質正是良醫尋得真相的要件。
——佛吉斯(Abraham Verghese),《雙生石》與《我的祖國》作者
歐芙莉對於病人生活各層面,展現敏銳的感觸,令人印象極為深刻,也極度觸動心弦。要是有更多醫師能像她這樣(也寫成這樣),就太棒了!
——薩克斯(Oliver Sacks),《睡人》作者
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級臨床教師,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在紐約市貝爾維醫院(Bellevue Hospital)行醫已二十多年。
筆耕不輟,著有《獨一無二的親密》(Singular Intimacies)、《偶然發現》(Incidental Findings)、《轉譯中的醫學》(Medicine in Translation)、《醫師的內心世界》、《病人説了什麽,醫師聽到什麽?》等書籍。
歐芙莉醫師也為報章期刊撰寫專欄,例如《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紐約時報》的「康健」(Well)部落格及科學版,作品入選《美國年度最佳散文選》與《美國年度最佳科學文選》,且因「對醫學交流的傑出貢獻」而獲頒美國醫學作家協會McGovern獎。
她並擔任《貝爾維文學評論期刊》的總編輯。現與丈夫、三個孩子、忠心耿耿的拉布拉多犬,同住於紐約市。
政治大學英文系與中文系雙學士,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千迴百轉型譯者。認為語言是建構自我的重要元素,而世上每件事都是翻譯的美好轉介。譯途上向來是以一號人格嚴謹領頭,三號人格繞路闖蕩,原本以為夠晚開始陪伴二號人格了,譯本書時才覺察到原來四號人格一直都在。譯有《醫師的內心世界》、《病人說了什麼,醫師聽到什麼?》、《癌症病人的心聲》等書。
與我四大人格交流:www.linkedin.com/in/aemiliaycli
2020/03/26
BGH19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799701
304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