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記錄了作者在芬蘭生活的所見所聞,以及兩個女兒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
藉由自身的觀察與感受,作者在書中不斷比照、對應台灣和芬蘭在教育方面的差異,對於台灣社會爭執不休的教改的內涵、資優班制的存續、學校排名、補習風氣、孩子的價值觀等議題,有深刻且多面向的討論。
本書能提供所有關心教育的父母、老師、行政官員,甚至是飽受課業壓力的孩子,一個自我省視、重新思考教育本質為何的機會。
推薦序 分數不是唯一的評量方式 洪蘭
推薦序 從心改變教育思維 莊祝娥
推薦序 童話世界在人間 郭重興
推薦序 找回教育的原愛 蔡秀媛
推薦語 來自各方的感動
自 序 芬蘭教育,一本最動人的勵志書
前 言 回歸自然
第一章 社會價值,是一切的基礎
1讓所有事物回到根本面
2醫師和廚師一樣偉大
3沒有「最好」的大學
4以最少的力,做最大的事
5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
6資優,使別的孩子受挫
7教育,是給每個孩子的
8社會不能只看到菁英
9不強調競爭,也能獲勝
第二章 以孩子為中心,是教育的最根本
10以尊重孩子為考量
11公平正義,從小開始
12任何階段都不能失衡
13協助孩子選擇未來
14不要指名道姓 No Names, please
15不為任何測驗作演練
16爭第一只是永無止境的數字之爭
17不對分數推波助瀾
18讓孩子盡情發揮創造力
第三章 文學、藝術、運動,全方位的學習!
19女兒們的多語言學習
20母語文學課:大家來說故事吧!
21孩子森林找路去
22游泳課要怎麼學?
23在框架中的學習,不是真學習
24市長的舞會
25音樂課:融入「國際化」與欣賞
26「四季」裡的「冬」
27認識空間、環境與建築設計
28工藝課裡,自己做外套!
29安娜學苑的「美學週」
30藝術,動手體驗!
31八年級生,樂在實習
32見識 Work Practice
第四章 開闊的生命視野,豐富孩子的人生
33小學校的課堂
34和學生一起找答案
35小國的國際視野,從小開始
36本土化可以這般精采
37不說學才藝,是去找興趣
38芬蘭孩子的興趣真不少!
39公民責任,高於自身享樂1
40品格,來自價值觀
41考試,是要讓大家都能進步
42評比,讓未來更好
43芬蘭人滿意她的教育嗎?
44和孩子們一起正視面對問題
45美麗與哀愁
後記 童話世界裡的生命期許
陳之華
朋友在海外待了六年的兒子,不久前回到台灣念高一,這位一向認真,也樂於讀書的孩子,一年來曾經多次不解地問母親,為什麼大家非得這樣讀書不可呢?書一定要念成這般辛苦嗎?
他問母親:「你一直告訴我,這所高中的同學都很聰明,是很好的學校,但為什麼有些課,老師根本沒有教我東西就要考試了,所以大家只好到校外補習?」這孩子也很納悶,為什麼台灣有這麼多聰明的學生,卻沒能培養出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他真想知道,身邊這一群又一群聰明絕頂的用功同學,在這種環境下,到底能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什麼未來與願景?
巧合的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對話,出現在二○○七年十月份的一次酒會上。一位有兩個青春期孩子的芬蘭人(亞洲女婿)對我說:「I think, you guys are crazy! 」因為他親眼看到,太太在亞洲的姪女為了升大學,而必須犧牲芬蘭人視為至寶的夏日假期努力K書。他百思不得其解,卻又疼惜不已地問了和朋友兒子如出一轍的問題:你們這麼辛苦,一定會比較好嗎?你們這樣能為自己創造出什麼生活品質?你們是這麼聰明的族裔,為什麼無法為生活、環境等等,做出更多的創新?
待過不同國家,接受過不同文化洗禮的人們,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跨文化衝擊下的深層思索。這兩家朋友,都曾經歷過洲際之間的搬遷洗禮,而我也在自己和孩子們歷經不同國度多年生活的時候,遇見極為相似的深刻體驗。
不斷必須要跨文化生活的人,常常會從一個框架被迫跳入另一個世界,再從另一個世界望見原本就熟悉,但卻又已然有些迷惘的視野。只有習慣了,而且最後能適應之後,方才會透過這一扇自己慢慢打開的窗,看見世界的多元,看到了不同的彩虹,也看到自己的家鄉。
然後人們會發現,不是每個地方都是早上六點天亮;人們會察覺,不是每個地方的四季都一樣。讓你驚奇不已的事物,別國別族可能習以為常;你已經習以為常的管理,跨洋之後就被視為對權益的箝制;從小認為天經地義的競爭、要贏,他人卻把每個孩子的尊嚴與權益放在最先。
而社會上普遍認為一定要給教職員工打考績、分等級才會產生績效,卻有另一個社會的思維強調,只有運作有效的工會,以及引導出自發性的認真態度,才能確保教師與員工的教學與工作品質。當我們過於慣性思考,以為沒有排名就會失去世界的競爭力,卻有另一個天地把對學生公開排名視為社會公平性的淪喪;當我們一再聽到要消弭城鄉差距宛如是天方夜譚,卻有一整個地理區塊的好幾個國家認為那是最根本的人權。
當我們總認為國家競爭力,是來自全民不眠不休的打拚,卻發現地球另一端有著和我們差不多的人口,不分男女老少一年有好幾週的假期,持守著朝八晚四、朝九晚五的正常作息,並認為那是很具經濟效益、又最符合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
任何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思維和選擇不同,所帶來的結果不同。
每回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到亞洲各地人們對於教育的憂心,聽到許多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煩惱、整個社會對教育未來方向的焦慮,以及最重要的,為什麼孩子自小就需要日以繼夜的拚命苦讀?甚至幾十年來,有不少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選擇移居海外。
在北歐住了六年之餘,我不禁想問:為什麼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子民不再想要外移?讓外人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夠人性、夠優質、夠「有教無類」而想要遷入?讓我們的社會因為教育的平等、人本,而成為亞洲其他國家人民心生嚮往之地?
我們或許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可以讓教育的一切回歸根本,讓原本屬於教育良善的一面能夠發揮得更好?讓大家能多一分對於教育體制可以好好寶貝自己孩子的放心,而不是對於能不能考上一所「好」學校的憂心,能不能多考幾分以打敗其他競爭者的焦慮;讓大家心生願景的為自己的家園,種下那一棵棵百年始成的樹人,將教育改革做到近悅遠來,而不是去怪罪移遷出走的子民,就如同去怪罪孩子成績表現不夠好,卻不願去正視整體教育已經使孩子讀到筋疲力竭了。
寫完第一本書《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之後,我知道自己還有許多的觀察、感受和實地訪談,來不及在第一本書中深入探討。而我仍在出書之後,一如既往、持續不斷地在芬蘭到處訪談與觀察,也在不同的教育機構裡觀摩第一線教師的培養,並自費參與了兩場國際研討會。這些不停汲取芬蘭教育的養分,和一再深入觸碰芬蘭對於教育與社會文化的心思,逐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說,我的第一本書是個人對於芬蘭教育基礎的全面觀察,以及嘗試以身為一位家長和跨文化觀察者對於「教育的基本價值」所做的剖析,那這一本書,應該就是希望能持續在某一些價值觀上繼續探索與反芻,看看我們能為下一代做些什麼?要給可愛的子女們,許一個什麼樣的未來?也問問自己,是擊敗他人、以競爭為樂,或者瞭解自我、尊重群體,才是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這些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開始注視北歐芬蘭的教育成果,對她百般好奇、亟欲探究,但多半仍以原有僵固的自我思維前來一探,以陳舊的教育觀念對她品頭論足,無法真正跨越既定的思想框架。
有時我不免懷疑,如果觀摩他國經驗到了最後,無法從根本的價值與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索自己的生活與體制到底哪裡走岔了路,只是一味嫌棄他國的模式不適合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那再派多少學者訪團,再怎麼高談借鏡、學習,與「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只是在自我設定的框架裡打轉;頂多在原有框架的外圍繞了又繞,連跨出去一步的基本方向都找不著,遑論檢視自我的勇氣。然後最後的結語就是一句話:國情不同,無法套用。
幾十年的高談闊論,數十載的教育實驗下來,讓台灣一代接一代的子女成為任意施行改革的白老鼠,讓社會的理念思維和教育工作無法破繭而出。虛擲、耗費的不光是教育學者的苦心孤詣,更是一連好幾代的生命成長歷程。
不記得多少回了,我們行車往返東歐以至波羅地海諸國,更在遍訪北歐各地時,我會深深懷疑、納悶著,怎麼芬蘭有的,別人都有,可是別人有的,她卻不見得有。而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擁有這麼少資源的她,卻願意一步一腳印地走向自己心中認為最適合自己,不偏不倚持守的「人本」道路。
她,鼓其餘勇的不去仿傚、正視自我,實實在在、亦步亦趨地走自己的路子,不以全球評比為懸念,不以「贏得全世界」為依歸。
恍然之中,我驚覺芬蘭就如同一本最生動貼切的勵志書,也是一個孤獨行走自己道路的最特別範例。每當我遇到挑戰、挫折,想要放棄、逃跑之時,看著這個苦寒之地如何徐圖再起的艱辛歷程,我就會對自己說:不必急,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想通了、選對了,就走下去吧。堅持,雖然苦澀,但終究會結出果實。
芬蘭堅持做自己在行的事,回歸根本、為生民尋找可長可遠路徑的心,為許多茫然、迷途、憂心、苦惱如何為下一代找出教育基本意義的國家與人們,提供了一個深深研思的模式與指引。從她身上,看到的是一份反璞歸真的求本精神,是一個社會自我成長、自我負責的價值觀。芬蘭堅信,唯有一切回歸到事物的本質,才能創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
所以我想,二十一世紀芬蘭教育帶給大家最好的禮物,應該不是去仿傚她,因為她自己都不認為世上有「完美的模式」這檔事。而應該試著去找尋出,她是否關注於讓人人都想要「爭第一」的競爭力技巧,還是只想啟動每個人與社會國家對於教育基本價值觀,與生命和人本價值的思索。
這本書涵蓋了四章,其中幾個篇節,曾經發表在雜誌專稿和我的「北國風情」部落格裡,不過內容都做了些許的調整。而各類課程的描述部分,雖然我家兩個孩子是念了以英語教學系統為主的芬蘭學校,但這兩所學校的課程,都完全依照芬蘭教育當局的國家核心課程綱要訂定,至於我所寫下的眾多學生與老師的例子,則是綜合了過去多年,陸續在各地的訪談紀要,以及在芬蘭多所教育機構的觀察、詢問,再對照核心基本課綱的研讀心得而寫下的。想要書寫出來的實例不少,限於篇幅關係,就先擇其部分內容來做敘述。
感謝二○○八年三月間,在我第一本書的撰寫幾近尾聲之際,天下文化的邀約,讓我有機會繼續把對於芬蘭教育和跨文化研究、體認、觀察的心思意念,分享給更多人。
最後,我個人在這本書所獲得版稅收入數額的百分之三,將於每年的年中及年底請天下文化代為捐贈給遠見‧伊甸「大象牽小象‧象圈工程」。
一如我在第一本書裡說的:謝謝您來看這本書。
洪蘭
福爾摩斯對華生說:數據、數據,給我數據,其餘免談。沒有數據,所有推論都是空的。我也很想說:觀念、觀念,觀念不改,所有的改革都是空的。
一個既有的制度很難改變,如果只改制度而沒有改變制度內的人的觀念,那麼不論制度怎麼周延還是不可能成功,因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滴水不漏,聰明的人就會去鑽制度的漏洞,改革就破功了。所以談改革,第一要做的就是改變思想觀念。歷史上許多立意良好的改革,都是因為沒有從人的觀念去改變起,後來都沒有成功。
要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不容易,最好的方式是透過書本,因為看書是依自己的速度,看電視、聽演講是依別人的速度。依自己的速度可以隨時停下來慢慢咀嚼、靜靜思考,想通了,才能改變。所以國父要推翻滿清政府時,是從辦報鼓吹革命開始。我覺得教改也要從出版教育的良書開始,最好的一本書就是這一本。我非常欣賞作者的觀察力,她吸收內化別的國家的經驗後,回頭來看自己,指出了很多應該要破除的舊觀念。
人是習慣的產物,習慣了原有的生活後,所有的陋習就看不見,一切的不合理就變成理所當然。這是為什麼古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必須跳脫出來,甚至跨越文化,才會真正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優點,才會像作者說的看到不同的彩虹。
作者在北歐住了六年,又很用心的去深入瞭解芬蘭的教育理念,所以她在本書中所提出的許多觀點都是一針見血,直指我們的沉疴。的確,現在學生最痛苦的就是國中、高中這一階段,但是誰說書一定要念得這麼辛苦呢?難道一定非得這樣念書不可嗎?北歐的孩子在教室的時間比我們少,為什麼他們的知識沒有比較少?反而在人際關係、待人接物上比我們成熟?我們這麼聰明的中華民族,為什麼不能為自己的生活和環境做出更多的創新,帶給自己更有品質的生活?
台灣學生很痛苦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對分數的觀念一直改不過來。分數是評量的一個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更不是很好的方式。人的學習成果不是呈一條直線成長,而是貝殼式呈波浪形逐漸上升。每個孩子學習的速度不同,如果段考時間正好在孩子融會貫通之前,這孩子的成績當然會吃虧。孩子不是不能學,只是學得比較慢而已。我們明知道每個孩子的個性、長處並不相同,可是偏偏要用同一把尺去衡量孩子,這樣怎麼可以呢?數學好的有比英文好的聰明嗎?
每個父母都知道真正有關係的分數是聯考那一天的分數,平時考一百分,聯考時考五十分,一樣不能上第一志願,但是父母卻常為了平日的一分、兩分非常計較,作者說得對,「天下沒有不在乎成績的孩子」,連芬蘭男孩拿到成績單時也會拿著計算機猛算。是的,每個孩子都在乎分數,但是可以用更健康的態度來看待分數,分數應該是讓孩子知道,和全班同學比起來自己的程度在那裡,不應該成為挨打、甚至是被羞辱的原因。如果我們不知道孩子考不好的原因,打完了,原因還在,孩子下次一樣考不好。我們應該先沉澱下來,找出孩子學習不佳的原因,再做補救教學。每個人開竅的早晚不同,如果孩子智慧還未開,學習能力還未達到學校的標準,即使打死了也考不好的。這對孩子來說不是很冤嗎?其實,哪個孩子不想好?哪個孩子不希望有人誇獎?許多最後自暴自棄的孩子背後都有很多令人辛酸的故事。
我們「因材施教」講了三千年,到現在仍是鏡花水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始終認為如果別人會,我們的孩子也應該要會,如果不會就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回家沒有做功課。我們很少從發展上的原因來看孩子是不是開竅的比較晚,是不是老師教學的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山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曾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們很少能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孩子,我們吝於誇獎孩子,我們甚至不允許孩子犯錯,什麼事都要求完美、考試也都要全部一百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這麼求全呢?當我們在指責孩子時,有沒有想過大人也有忘記帶東西的時候,那麼,為什麼孩子忘記帶聯絡簿就要罰站、挨打呢?紀律來自長期的堅持,但是在訓練過程中一定要允許錯誤,因為我們是人不是神。
這本書是我所看到比較東西雙方教育制度最親切、最有人性,也最好看的一本書,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它放在案頭,當我們又回到舊觀念去時,拿出來看一下,它會提醒你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孩子讀書究竟所為何事。
教改要成功需從整體社會價值觀先改起,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從既有的窠臼中跳脫出來,看到彩虹的另一端。
芬蘭駐台灣商務辦事處代表 史亞睿
森林小學校長 朱台翔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吳忠泰
作家 吳祥輝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李明璁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校長協會理事長 李秀貞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周祝瑛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 林天佑
兒童文學作家 林良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郝譽翔
何嘉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莊祝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 莊淇銘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教授 秦夢群
公共電視台副總經理 郭至楨
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郭重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陳明溥 教授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藹玲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曾憲政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劉旨峰
台北市敦化國小校長 蔡秀媛
之華她在芬蘭經驗了六年的生活與教育體系,從一個台灣人的視角,來看芬蘭教育的優與劣。根據「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的評比,芬蘭教育在全世界被評鑑為最好的教育,而之華正可以引領台灣讀者深入觀察,台灣到底能從芬蘭經驗學到什麼的思維。
──芬蘭駐台灣商務辦事處代表 史亞睿(Jari Seilonen)
儘管之華的前一本大作已在台灣教育界廣泛被閱讀與討論,但是講到實踐,大家還是覺得孤單。打考績、分等級、排比序,這些都不是教育而是社會控制,台灣教改要做的,應該是用教育的方法去做教育。之華這本新作可以鼓舞我們,並讓我們一次一次問自己、問學校:芬蘭能,台灣為何不能?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 吳忠泰
之華她在芬蘭經驗了六年的生活與教育體系,從一個台灣人的視角,來看芬蘭教育的優與劣。根據「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的評比,芬蘭教育在全世界被評鑑為最好的教育,而之華正可以引領台灣讀者深入觀察,台灣到底能從芬蘭經驗學到什麼的思維。
──芬蘭駐台灣商務辦事處代表 史亞睿(Jari Seilonen)
台灣的優秀標準可能是錯誤或不必要的。沒有發現興趣、選學所愛的自由,就是不公平的。台灣的教育體制從給孩子分等級,違背人文精神開始建構。之華的芬蘭教育描述寫實。映照出,台灣的孩子嚴重缺乏受教育的公平和自由。
──作家 吳祥輝
讓每個成長個體適才適所的發展,瞭解競爭是學習如運動家奮力向上的精神,不因無謂的排名而抹煞了自身的價值……這些都是教育的根本精神。當每個孩子都好,自己的孩子也會更好,我不免激動地說,本書出示許多攻錯良方,但處方箋是大家都必須真誠面對沉苛。
──中華民國各級學校家長協會理事長 李秀貞
回想筆者曾經考察過的紐西蘭、美國與加拿大,再比較陳女士本書中的芬蘭經驗,似乎都不約而同地指出:上學只是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天學校功課不應影響孩子的「社交生活」、「生活作息」和「運動時間」。因此我推薦此書,台灣不一定需要學芬蘭,但台灣教育必須像芬蘭教改一樣,真正回歸教育本質!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周祝瑛
教育問題不只第一線的老師、家長及學生該關心,更要擴展到政府及社會大眾。作者陳之華從芬蘭取經,帶給關心教育者耳目一新的教育觀,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長才,成為社會上的菁英!本書是一本很容易上手的教育入門書。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 林天佑
作者根據自己在芬蘭居住六年,透過自己無數次的訪談、參觀、加入討論會而得到的深沉結論。教育不是為少數菁英辦的,而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照顧的「社會公義」。她由一位母親而成為一位專家。
──兒童文學作家 林良
這本書是我所看到比較東西雙方教育制度最親切、最有人性,也最好看的一本書,每一個人都應該把它放在案頭,當我們又回到舊觀念去時,拿出來看一下,它會提醒你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孩子讀書究竟所為何事。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一本好看,又充滿省思的書!作者不僅談論教育,更以敏銳的觀察力,啟發讀者去重新思考人類的價值觀、生命之意義,乃至生活樂趣等重大課題。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郝譽翔
老師及家長的觀念,如果沒有跟上知識社會的教育思維,那想培養下一代成為知識社會具競爭力的社會公民,將是緣木求魚。上了本書的45堂課,將會讓讀者釣到新教育思維的大魚!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 莊淇銘
本書作者對芬蘭教育所做之觀察,「為何,芬蘭有的,別人都有;可是別人有的,芬蘭卻不見得要學習,因為芬蘭從不在意排名式的競爭,因為芬蘭始終知道自己的劣勢與優勢,找對了方向,一路走下去,就對了!」
──公共電視台副總經理 郭至楨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寫《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時的之華,其實更貼近的是自己和身邊兩個活蹦亂跳的女兒,當然還有點淡淡、即將揮別住了六年的、童話原鄉的北國的愁緒。擺脫了結構的作縛,之華一路寫下來,更自由,更多的「心內話」。
──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郭重興
芬蘭教育秉持著人人平等的精神,教育工作者也以教育好每一位學生為職志,為他們的下一代創造出人性化、親身體驗、合作性的教育環境,低調且平實地實踐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 陳明溥教授
本書作者陳之華女士,以一個公民的角度走訪不同文化生活,將芬蘭教育的本質與均等的學習做了詳盡描繪。無論孩子的資質如何,在芬蘭都會得到公平的教導與協助,師長們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何嘉仁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莊祝娥
芬蘭關照的是每一個孩子教育平等的機會,不會在乎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是在教育成效的各項國際評比中,成績斐然,得到世界各國的肯定。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在《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我們一個活生生的見證。
──新竹教育大學校校長 曾憲政
小孩長大後,對父母最懷念或是最感謝的,可能不是我們給他的車子、房子或一大筆錢,或讓他念最好的學校。他們最珍惜、最感恩的是能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的工作,我覺得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學習怎麼樣才能幫助孩子很快樂。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陳之華小姐在這本書中便提供了芬蘭的優良教育思維與價值觀,值得家長、老師以及學子閱讀與思考。這是最人性化的教育實務,也是我們孩提時最渴望的對待方式,希望這本書能喚醒你、我的渴望與教育熱情。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劉旨峰
芬蘭的基礎教育不但提供學生生活上必要的知識、技能,給予每個人公平的教育基礎,也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共享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教學內容。
──臺北市敦化國小校長 蔡秀媛
目前旅居澳洲坎培拉,曾居住於北歐芬蘭六年,亦曾旅居於英國曼徹斯特、美國夏威夷、西非洲奈及利亞等國多年,行旅足跡遍歷四十餘國。現為自由作家、專欄作者;近年來專職於書寫與演講分享。
著有《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天下雜誌)、《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木馬文化)等書,其中多本榮獲台灣各大書局之強力推薦好書與人文科學、親子教育類年度暢銷好書、選書與多處地方縣市政府之優質推薦好書。
Email:yolandachen24@gmail.com
臉書:陳之華YolandaChen
2009/03/31
BGF020
天下文化
平裝
17x23cm
彩色
9789862163047
287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