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記得剛來芬蘭頭一年參加了一場演講午餐會,主持人當著全場近八十位芬蘭及外籍來賓的面就理所當然地說出自己國家小得很,聽到瞬間,我格外震驚,甚至不習慣,因為願意且這麼習慣自稱,或能有如此自知之明的國家和人們,真是不多見!也正是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北歐國家習於和國際社會充分接軌,讓一代代的子民在教育上不斷提升,具備國際化最重要的外語能力,和外國史地的多元知識。
記得剛來芬蘭頭一年參加了一場演講午餐會,主持人當著全場近八十位芬蘭及外籍來賓的面就理所當然地說出自己國家小得很,聽到瞬間,我格外震驚,甚至不習慣,因為願意且這麼習慣自稱,或能有如此自知之明的國家和人們,真是不多見!
正是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北歐國家習於和國際社會充分接軌,讓一代代的子民在教育上不斷提升,具備國際化最重要的外語能力,和外國史地的多元知識。
自從芬蘭教育連續幾年被評鑑為第一,以及吳祥輝先生的《芬蘭驚豔》裡提到芬蘭數學教科書出現台灣國旗和高雄的亞洲企業中心(Asia Plaza)後,國內電視台記者專程來芬蘭採訪,也對這本有我們國旗的芬蘭課本大感興趣。
翻開芬蘭小學三年級數學教科書,裡頭將國旗應用在分數和比例的演算上,題目中還包括其他九個國家的國旗,這些國旗來自世界各地,不分國家大小與種族色彩。
另外,女兒五年級的數學課本裡,還有一整頁將台北一○一大樓和巴黎鐵塔同時並列的算式題,而其他算式裡也把馬來西亞的雙子星大樓和芬蘭當地的一座高塔同時列入題目中。
如果芬蘭數學課本中出現的元素不是國旗,或許在台灣引起的關注與迴響就不會那麼大。但回過頭來想想,芬蘭整體教育政策想達成的「國際化」,與數學這一門學科借用國旗或其他國家的標的物做為命題的引導方式,讓人不自禁思考為什麼小學三年級的數學科目裡要出現這些元素?編者希望傳達的是什麼?
我拿起一張白紙將這本有我們國旗的三下數學課本研究一番,記下其中值得一探之多樣化、國際化元素,但隨手一寫,就多達兩、三張A4紙。光一本數學課本就編得如此精采,令人喝采!
精采的不是數學題目出得多深奧,而是它的內容,帶領我從數學科進入了活潑、有趣的跨科目學習天地。這種跨學科的知識交錯貫穿,讓數學不再只是數學,讓歷史不是只出現在歷史課,讓地理常識能與生活串連;使原本一個點狀的學科教學,或是單純的一門學門,連成一個「面」;然後藉著不同科目所交織而成的多面向,使學生有形無形的知識更加廣博、多元與實用。
於是,數學不再只是計算算式或熟記公式,而是變身為跨越學科的教育平台,讓學生和老師一起藉由生動活潑與實用的數學課,共同浸浴在「國際化」的複合式教學效果中。
再舉幾個例子:數學課本中以芬蘭及其鄰近北歐國家首都的氣溫圖表來做題目、有一頁則是提到同一班機的鄰國遊客,與剩下不同國籍乘客的比例分數要如何計算……另外還把世界各大洲最長的河川一起列入算式與圖表中,包括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歐洲東部的伏爾加河(Volga)、亞洲的長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和澳洲的莫瑞河(Murray)。
其他像世界最高峰聖母峰、歐洲最高峰白朗峰、非洲最高峰吉利馬札羅峰(Kilimanjaro)、北美洲最高峰麥金利峰(McKinley)和世界最高的火山瓜亞提里(Guallatiri)等等,也分別出現在不同的題型中。
除此之外,應用題裡的文字還描述了德國卡爾‧賓士(Karl Benz)製造的世界第一部汽油引擎汽車、美國亨利‧福特(Henry Ford)大量製造汽車、德國歐寶(OPEL)汽車首創時速七十公里的記錄等等。而世界航空史的知識,從法國的侯爵及科學家好友們的熱氣球,到美國萊特兄弟(Wrights)、林白(Charles Lindbergh)駕機從紐約橫渡大西洋到巴黎的飛行壯舉……也都出現在其中。
相信編者的立意與用心,並不是要讓孩子去硬記、死背那些河川有多長、高山有多高,而是把它們當成輔助資訊,讓一門課可以用最生活化的方式來教學相長。同時讓孩子知道,一門學科可以如何實際應用於生活、旅遊及工作之中。這些知識元素不斷在不同學科、章節裡出現,也會在不同年級重新以不一樣的面貌呈現,扎根於下一代學童的腦海之中,讓他們的心思與知識基礎,更為廣博。
於是,大家對日常天氣的關注,不再只有本土芬蘭,還會有鄰近和歐洲的國家;而藉由計算一座高塔的高度,不只看見本土,還看到花都巴黎與台灣的最高樓。這樣的視野必然會更寬廣、更實在!
或許,一個平平實實知道自己是「小國」,以及真真實實體會到國家與人民前途必須與世界接軌、「國際化」必須比「大國」做得更加扎實的國家,才會如此用心地將基礎打得更雄厚,並在無形之中一步一步強化自己的競爭力吧!我總是在芬蘭各個教育層面中,遇見了這樣的心思和遠見。
難怪,「小國」的視野,真的必須要從「小」開始……
摘自《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Photo:Yogendra Joshi,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