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好好的聽、慢慢的等、靜靜的陪,
孩子會向你飛奔而來,和你無話不談。
★
親職教育專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郭葉珍教授
傳授獨門心法,帶領千萬父母「不教而教」、「放手不放生」
陪伴孩子、支持孩子、讀懂孩子
「我們可以做那個支持孩子的人,能做支持他人的人,或許就是生命中最大的禮物。當孩子飛奔而至,開心說著近況,散發出來的愛與能量會填補療癒已被生活折磨得能量盡失的我們。」──郭葉珍
讀懂孩子言語行為的弦外之音,攻克父母困惑不解的教養難題
★ 傾聽、包容、放手、理解 ★
父母的支持,會讓孩子自信昂揚、閃閃發光
✧ 耐心傾聽,孩子才願意對你滔滔不絕
孩子說話時,要專心聽、不批判、不訕笑、不反駁
✧ 萬事包容,孩子才有向你求助的勇氣
孩子犯錯、焦慮、哭泣時,要接納、同理、陪伴
✧ 適時放手,孩子才能學會當自己的主人
孩子有想法時,要支持、引導、別怕他走冤枉路
✧ 用心理解,孩子才會和你親密無間
陪伴孩子時,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在你身上看到夢想和希望
【郭葉珍教授給父母的暖心建議】
──當孩子的啦啦隊──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缺鞭策自己的人,但需要有一個人全然的支持,允許嘗試、允許犯錯、願意傾聽,在人生顛簸的路上陪伴著。我們可以做那個支持孩子的人,聆聽、同理,當孩子的啦啦隊!
──無條件擁抱孩子──
當你不為什麼的抱抱孩子,他會感覺到被愛。當他感覺到被愛時,就不需要用行動、用破壞來釋放內心的不滿,當你先啟動了愛的循環,先無條件的擁抱孩子,孩子也會以愛回饋這個世界。
──孩子值得我們麻煩──
有時候我們會開玩笑說孩子是來討債的,雖然是無心的,但孩子難免會當真,讓我們認真捧著孩子的小臉蛋告訴他:「我願意為你麻煩,因為你值得我麻煩。」這樣,孩子就知道,「啊!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把自己安頓好──
父母要把自己安頓好,不要為了孩子省東省西。投資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有高度也是很重要的。你根本就不需要費力教,孩子有眼睛,他會看,有耳朵,他會聽,從你分享的一點一滴,孩子就學會你畢生的功力了。
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不是自私,而是設下良好的典範。父母要照顧自己、愛自己、發展自己。自己豐盛了,身邊的人也幸福了。
自序 讀懂孩子,自然無話不談
01 讓孩子願意和你說話
滿足好奇心,尊重孩子
敞開心情,不帶批判
給予自尊,不訕笑
找到說話的好時間
02 好好聽孩子說話
好好的聽,好好的說
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練習傾聽、嘗試與等待
聽到孩子的訴求
03 無條件擁抱孩子
在生活中撒糖
真心感謝孩子
畫出界線,尊重選擇
讓孩子知道,你值得我麻煩
讓孩子感覺被愛
04 同理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靜靜陪伴,清理情緒垃圾
失落哭泣很正常
接受衝突、擁抱衝突
05 接住受挫、壓力大的孩子
接納孩子的焦慮,不著急
允許孩子矛盾、掙扎與痛苦
養傷需要耐心
累積安心與支持的能量
當孩子的啦啦隊
06 耐心支持,戒除網路成癮
溫和、耐心、慈悲、重複,陪伴戒癮
成功戒癮的前提
尊重、支持,給予協助
找出孩子在意的事
07 犯錯是成長的必然
引導孩子面對與處理挑戰、衝突和逆境
受傷時,照顧比檢討來得重
從受傷而來的經驗無比珍貴
08 培養獨立的孩子
利用提問,培養孩子找答案的能力
志向,需要花時間摸索
給孩子嘗試的自由
教孩子開口請求幫忙
09 讓孩子學會做決定
做決定需要練習
別怕孩子走冤枉路
看到全貌,才能做決定
10 陪伴孩子找到學習動機
沒有動機,其他免談
從興趣下手才學得好
因為想要更好而努力
11 觀察需要,適時放手
孩子覺得夠了,就夠了
需要的時候再給
不做無謂堅持
放手時機要好好觀察
12 不教而教,最有效
孩子有眼睛,他會看
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把環境布置好,就好
不需要特別教,聊天就可以
13 當孩子的榜樣
與孩子並肩而行
讓孩子在你身上看到希望
你好,孩子才會好
和孩子談缺點
14 教養要有方法
不用打,也有效
無痛完成家事分工
先滿足,才會分享
孩子少根筋,後果自負
父母要記得收手
統管連鎖幼兒園又要照顧家庭的加鳳很煩惱的說:「怎麼辦?我兒子才高中,就已經是躺平族了,明明能力可以,卻不肯努力。」
我問加鳳:「你有問他原因嗎?」
加鳳說:「當然問了,但他沒有回答。現在兒子看到我就很激動,叫我不要再說了,他不想跟我說話。即使我不是要講這件事,光看到我要開口,他就搖搖手說:『不要說。』」加鳳說著說著眼眶紅了起來。
回想起我和兒子之間也有過這樣一段時光。
我們在加拿大住了三年,回到台灣時,他正要升上國小三年級,完全不懂中文,我好擔心他會銜接不上。當時我剛到大學教書,備課已經忙得七葷八素,還得兼顧學校的服務、自己的博士論文進度,並且要確保家務正常運作,實在沒有心力照顧他的中文。
然而,一天一天過去,沒有任何問題發生,兒子的中文無痛銜接。當時我心想:「哇!我兒子好聰明。」
兒子上國中之後,開始不想讀書,一直想要輟學去工作,所幸有《強迫入學條例》幫我撐腰,我跟他說,不去上學我得繳罰鍰,而且不是交錢就可以了事,還會一直被罰到他入學、復學。我對兒子分析,我一個人的收入要維持家計,還要應付罰鍰,會有困難。他聽我這麼說只好又去上學,但是仍然想方設法逃過晚自習,跑去網咖打電玩。我心裡很不開心,一直想著:「你明明能力可以,為什麼就是不肯努力?」
或許是為了讓在新竹工作的我鞭長莫及,兒子主動提出要搬到台北讀高中,沒想到還真讓他考上市立明倫高中。看到榜單時,我未經思考說了一句:「你明明可以嘛,如果更努力不就上建中了嗎?」
兒子深深的看我一眼,「句點」了我。
那一眼讓我不寒而慄,我知道這句像在稱讚他聰明的話,極可能斬斷我們母子後續對話的機會。
後來我就有意識的勒住舌頭,不再說出讓兒子覺得我對他永遠不滿意的話,不讓他以為我都沒看見他做到的,只看見我認為他可以做到卻沒做到的。因為這樣的自我約束與反省,我讀懂了孩子,之後還是能聽到兒子的內心話。
我對加鳳說,我能了解她的心情,因為我有類似經驗。加鳳問我,要如何讀懂孩子的所思所想,要怎麼讓孩子願意開口說內心話?我跟她說,這是大哉問,需要用一本書來說,於是促成我出版這本《讀懂孩子內心話》。
這本書的第一章「傾聽,和孩子好好說話」回答了加鳳的問題,主要核心精神就是「有關係就沒關係,平常就要建立好關係,需要開口談問題時就沒關係。」
既然是聊天,就好好聊、用心聊,而不是說要聊天,卻在講問題或敷衍應付,這樣才會讓孩子覺得和爸媽在一起是有趣的。聊天中也要讓孩子感覺到被愛,滿足到他們的自尊。平常十次舒舒服服的聊天,真的有一次要談問題,孩子也比較不會認為爸媽在找碴。
我和加鳳分享兒子為什麼不努力的內心話,他跟我說:「因為沒興趣。」兒子指出,大人要求孩子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卻沒想過他們從一起床就動身前往學校,關在裡面一整天,放學後繼續關在補習班,所有活動都和課業有關,只有打電玩能帶來點愉悅感,這樣他們要如何發掘自己的興趣?如果硬要問他對什麼有興趣,那就是打電玩了,還能有別的嗎?
加鳳對於我兒子能清楚表達自己的困境感到驚訝,於是本書第一章「傾聽,和孩子好好說話」也談到我平常是如何願意等待、願意慢慢聽兒子說,不幫他把話講完,也不反駁他,於是我兒子就有機會好好練習說話,不會卡卡講不出完整的內心話。
說到打電玩,加鳳說她兒子晚上補習下課後,回到家也都在打電玩,讓她很擔心。孩子掛在網路上的議題,我經歷的時間很長,從兒子國中開始到他大二輟學,直到他後來必須負擔自己的生計,也不需要逃避勉強上學所帶來的痛苦時,沉溺於網路遊戲的問題便自然解決,我也從中領悟到電玩無罪,要解決問題必須溯本追源。
而女兒在高中、大學時代,對網路一點興趣都沒有,反倒是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想透過看影片來紓壓,才開始犧牲睡眠時間,沉溺於追劇。於是我在本書第二章「包容,陪孩子走過低谷」談到導致過度使用網路的原因,談到我如何讀懂並接納孩子的情緒、接住受挫、壓力大的孩子,以溫和、耐心、慈悲、重複的態度陪伴孩子戒癮,也談到有哪些看似安慰的話其實是地雷不能踩,以免孩子不敢或不願意再說出內心話。
雖然我的兒女都經歷過沉溺網路的階段,但是現在他們的工作都很順利。老闆、主管、業主形容他們很會舉一反三和解決問題、態度良好、勇於求助、懂得感恩。
我在本書第三章「放手,引導孩子長大」談到他們這些職能是如何從小養成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相當願意放手讓他們嘗試,不怕他們繞遠路,理解親身經歷也是成長的重要環節。我之前的著作曾經提過女兒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忽然動了到旅館當房務員的念頭,刷馬桶、清浴缸、洗廁所、換被單讓她的手得了蜂窩性組織炎,折騰好幾個月她才接受自己不適合勞務工作的事實,轉任比較擅長的文職領域。
沒想到,女兒現在的工作除了需要協助外國專業人士來台時的事務,還得確保他們的居住環境舒適。當時去當房務員刷廁所、鋪床單看起來匪夷所思的繞遠路,現在終於有了意義。她知道旅客是如何看待居住環境是否舒適:枕頭上有頭髮嗎?浴缸有卡汙垢嗎?牆角有灰塵嗎?所謂的繞遠路,從來就不繞也不遠。在本書第三章我寫了許多故事,談到我如何陪伴孩子找到動機、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決定,進而發展出獨立自主的能力。
常有人覺得我能力強,能夠兼顧工作和照顧兒女,其實我真正花在兒女身上的只有三分力。孩子不喜歡聽訓,我不會刻意教他們什麼,而是在和兒女聊著生活中的大小事,或是談起共同追的劇時,在彼此都很放鬆之下,傳達我認為重要的觀念。其他的七分力,我則放在自己身上。透過我自己冒險、嘗試、失敗、傷心、重新爬起來的歷程,透過我尋求兒女支持與安慰的過程,他們學到失敗不可恥,也知道可以傷心,但傷心完要如何爬起來的態度與方法。所以在本書第四章「理解,帶給孩子幸福」我談到了如何不教而教,除了當孩子的榜樣,只要用對方法,陪伴兒女成長可以很輕鬆。
期待你看完《讀懂孩子內心話》以後,和孩子無話不談,輕鬆相伴。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社工學院與教育心理諮商學系跨領域博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知名親職教育專家,深受家長、老師、學生信任與喜愛。
勤於筆耕,時常在臉書粉絲專頁發表教養、正念相關主題文章,屢獲各大媒體轉載,幫助無數頭痛父母解決教養難題。
上有八旬堅持獨居自在生活的媽媽,下有大學中輟的兒子和台大畢業的女兒,她了解父母的焦急與憂慮,也深知摸索跌撞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更明白「父母安好,孩子才會好」的硬道理。
秉持「不教而教」、「放手不放生」的育兒哲學,郭葉珍教授始終力行身教,相信「溫和、耐心、慈悲、重複」的引導與陪伴,自然能讀懂孩子內心話,也讓孩子願意和父母說話。
著有《我們,相伴不相絆》、《和自己,相愛不相礙》、《做孩子需要的媽媽,就好》。
郭葉珍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verythingsoeasy
2023/04/28
BEP07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6263551657
264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