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讀懂孩子內心話》作者郭葉珍分享,多跟孩子說話與互動,告訴孩子,我們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怎麼失敗的,怎麼改變的,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站在大人的肩膀往上爬。
圖片來源:pexels
要激發孩子的潛能,往高善的方向前進,最簡單而且最一舉兩得的方法,就是家長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往高善的方向前進。
父母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除了能夠不過度干涉孩子,妨礙他發展的可能性,還可以邊對自己做實驗,邊跟孩子分享你實驗過程所碰到的障礙、心情與跨越。這讓孩子知道你不是出一張嘴,自己做不到還敢碎唸別人的人,而是碰到困難時,可以用尊敬的心情來請教的人。
花時間在自己身上不是自私,而是設下良好的典範。
家長要照顧自己、愛自己、發展自己。自己豐盛了,身邊的人也幸福了。
我和兩個孩子同住,但因為作息時間不同,所以不會一起吃晚餐。不過我經常在餐桌工作,有時候孩子可能是出來倒水,出來洗衣服,出來上廁所,然後在莫名其妙的時間,我們仨就聊起來了。
有一次他們談起朋友總在工作和陪媽媽間拉扯,有些人心裡有對不起媽媽的感覺,有些人則因為媽媽對他們表示不滿而感到苦惱。我比了一個媽媽看著子女後背「你跑我追」的手勢,來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雖然不是所有的媽媽皆如此,然而對很多母親來說,打從孩子出生,她的眼中就只有孩子了,但孩子僅會在嬰幼兒時期眼中只有媽媽,其他的生命階段就是背對著媽媽了。
國小階段,媽媽眼中只有孩子,孩子的眼中則是同儕、老師、功課。
國高中階段,媽媽眼中只有孩子,而孩子的眼中只有外面的人,想著自己是不是跟人家不一樣?想著自己有沒有吸引力?想著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在哪裡?
到了大學,媽媽眼中只有孩子,孩子的眼中則是為自己未來出社會做準備,參加活動、準備考證照、打工。
孩子出社會以後,媽媽眼中只有孩子,而孩子的眼中只有怎樣可以賺更多錢,怎樣能找到一生的伴侶。
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媽媽眼中還是只有孩子,但是孩子的眼中則擠滿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伴侶、自己的孩子。
因此母親這一生當中,都有一種寂寞,因為她的眼中只有孩子,但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背對著母親,追求與在意著他每個人生階段該在意的人事物,無法滿心滿眼都是母親。
他必須如此,也該如此。
我跟孩子說,看懂了這點,我不想看著他們的背,等著他們什麼時候會回頭看我一眼。我選擇和孩子並肩而行,相伴走在人生路上,停下來休息時,「像我們現在這樣,穿著睡衣,哥哥跟我們說這一週世界局勢起了什麼變化,公司的經營策略做了什麼調整;妹妹跟我們說她在調整身心的時候有什麼發現;媽媽則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詮釋你們說的現象。」
看懂孩子需要背對父母才有時間去完成自己每個生命階段的任務後,媽媽只需要用一隻眼睛看顧孩子(keep an eye on)就可以了。像我就是在餐桌工作,孩子需要跟我講話,隨時找得到我,用一種不費力的方式來維繫家人間的感情。
至於其他的身與心,父母就放在滋養自己,經營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人際關係上吧!這樣做家長的也可以好好發展自己的人生,讓孩子把我們當做好榜樣,碰到困苦之時,也能參考大人碰到困難時的解決之道,因而得以迎刃而解。
某天早上我起床時看到奇妙景象:女兒的手機在我房間的書桌上充電。
她房間的插座都壞了嗎?就算壞了,客廳、廚房的插座都可以充電啊!後來想想,她一定是在戒手機了。戒手機要有後援,她需要家人的支持來堅持下來。
從孩子小時候,碰到他們有行為問題時,我不打、不唸,但是會說我看到的矛盾,用問句和孩子討論。例如,「我半夜起床上廁所時,看到你在滑手機,也觀察到你臉上痘痘多了起來,你認為這兩者有關係嗎?」
孩子的回答有各種可能性,我回應時難免讓他們不舒服。而我也不斷透過練習與反思,講話有所冒犯我就道歉改進,讓孩子確信我並非在指責他們不夠好,而是在幫助他們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練了二十幾年,孩子對我有足夠的信任,知道可以找我討論而不會受傷。
把手機放在我房間充電來避免忍不住睡前滑手機,是過去我和女兒在討論時,她提出的眾多可行性之一。當然,她敢找我討論,不只因為我不會罵她,就算她這次沒能做到,我也只會說:「再來一次會更好。」還因為她也知道我曾經不是那麼的好,所以敢找我當後援。父母過去的苦與錯,跌倒再爬起的過程,對孩子而言很珍貴,這類的分享讓孩子看到希望。
有一天我弟弟和弟妹帶我們去知名高樓景觀餐廳,我跟媽媽談起最近身體哪裡痛。我是媽媽生的,她的痛點和我的幾乎一樣,跟媽媽說我的痛點讓我覺得很安心,因為她活得這麼好,只要我循著她如何照顧自己的路徑,我也會跟她一樣好好的。
家長不是神,我們怎麼走過自己的苦,孩子會循著我們走過的軌跡前行。你看到希望,孩子就看到希望。你看到絕望,孩子就看到絕望。與其把心力、財力全都傾注在孩子身上,還不如把自己安頓好,讓孩子看到希望。
我平常不吃米、麵、含糖飲料,但在特殊日子會破戒。多年來,孩子幫我過生日的儀式之一,就是買一桶我專屬的草莓口味哈根達斯冰淇淋,看我抱著一桶冰淇淋大破戒,應該是孩子最喜歡的美好時光。
有一天,兒子買了一桶草莓哈根達斯回家。
我問:「咦?發生什麼事?我的生日到了嗎?」
兒子說:「難得打那麼大的折扣,趕緊買回來給你吃,你生日的時候再買一桶給你。」
我說:「哇!這麼好,在哪裡買的?」
兒子說:「全聯。」
我說:「是嗎?我從來沒在全聯看過哈根達斯。」
兒子說:「有,在結帳櫃檯旁邊。」
我說:「剛好我等一下要去全聯,如果有,我也趁打折買一些給大家吃。」到了全聯,我到結帳櫃檯旁一看,天啊,真的有耶!那我以前來一百次都沒看到是怎麼回事?
回家後我跟兒子說:「哇!真的沒想到自己經過一百次卻沒看到。」
兒子說:「可能是你的注意力很集中,也很目標導向,要什麼東西就直直走去,拿了就走。這樣很好啊,省時、省力,目標達成率很高。」
我說:「也對,這是我的優點,但也是我不足的地方。像你就很厲害,觀察到的東西很多樣性,不像我這麼目標導向,也就不會像我這樣有看沒有到。」
兒子說:「不過相對我的細節處理就不會那麼仔細。」
我說:「的確。我學習正念認知療法時,有學習到注意力分成幾個大類。我擅長專注聚焦,你則擅長無差別鳥瞰。我們這樣很互補啦!哈哈哈!世界上如果都我這種人,那可就糟糕了,衝衝衝,旁邊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不過很多時候還是沒辦法等你來幫我補,我自己還是得發展鳥瞰能力,要不然,你看,草莓哈根達斯打折我就錯過了。」
我就是這樣和孩子談「缺點」的。凡事有陰陽兩面,缺點就是優點,優點就是缺點。透過表達我對孩子某個特質的欣賞,揭露自己這個特質的陰陽面,讓孩子知道,我欣賞自己擁有的這一面,但還想加強自己另一面。
孩子會因為媽媽的自我揭露而覺察自己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孩子會從與我的互動中學習到中道,不思善、不思惡,不落入二分法,而是依照當下的需要把自己所擁有的特質拿出來用,鍛鍊自己需要的特質。光是這樣,我就覺得很棒了。
➢【書籍資訊】《讀懂孩子內心話:教授媽媽郭葉珍,陪你輕鬆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