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讀懂孩子內心話》 作者郭葉珍分享,後來我意識的勒住舌頭,不再說出讓兒子覺得我對他永遠不滿意的話,不讓他以為我都沒看見他做到的,只看見我認為他可以做到卻沒做到的。因為這樣的自我約束與反省,我讀懂了孩子,之後還是能聽到兒子的內心話。期待你看完《讀懂孩子內心話》以後,和孩子無話不談,輕鬆相伴。
圖片來源:pexels
統管連鎖幼兒園又要照顧家庭的加鳳很煩惱的說:「怎麼辦?我兒子才高中,就已經是躺平族了,明明能力可以,卻不肯努力。」
我問加鳳:「你有問他原因嗎?」
加鳳說:「當然問了,但他沒有回答。現在兒子看到我就很激動,叫我不要再說了,他不想跟我說話。即使我不是要講這件事,光看到我要開口,他就搖搖手說:『不要說。』」加鳳說著說著眼眶紅了起來。
回想起我和兒子之間也有過這樣一段時光。
我們在加拿大住了三年,回到台灣時,他正要升上國小三年級,完全不懂中文,我好擔心他會銜接不上。當時我剛到大學教書,備課已經忙得七葷八素,還得兼顧學校的服務、自己的博士論文進度,並且要確保家務正常運作,實在沒有心力照顧他的中文。
然而,一天一天過去,沒有任何問題發生,兒子的中文無痛銜接。當時我心想:「哇!我兒子好聰明。」
兒子上國中之後,開始不想讀書,一直想要輟學去工作,所幸有《強迫入學條例》幫我撐腰,我跟他說,不去上學我得繳罰鍰,而且不是交錢就可以了事,還會一直被罰到他入學、復學。我對兒子分析,我一個人的收入要維持家計,還要應付罰鍰,會有困難。他聽我這麼說只好又去上學,但是仍然想方設法逃過晚自習,跑去網咖打電玩。我心裡很不開心,一直想著:「你明明能力可以,為什麼就是不肯努力?」
或許是為了讓在新竹工作的我鞭長莫及,兒子主動提出要搬到台北讀高中,沒想到還真讓他考上市立明倫高中。看到榜單時,我未經思考說了一句:「你明明可以嘛,如果更努力不就上建中了嗎?」
兒子深深的看我一眼,「句點」了我。
那一眼讓我不寒而慄,我知道這句像在稱讚他聰明的話,極可能斬斷我們母子後續對話的機會。
後來我就有意識的勒住舌頭,不再說出讓兒子覺得我對他永遠不滿意的話,不讓他以為我都沒看見他做到的,只看見我認為他可以做到卻沒做到的。因為這樣的自我約束與反省,我讀懂了孩子,之後還是能聽到兒子的內心話。
我對加鳳說,我能了解她的心情,因為我有類似經驗。加鳳問我,要如何讀懂孩子的所思所想,要怎麼讓孩子願意開口說內心話?我跟她說,這是大哉問,需要用一本書來說,於是促成我出版這本《讀懂孩子內心話》。
這本書的第一章「傾聽,和孩子好好說話」回答了加鳳的問題,主要核心精神就是「有關係就沒關係,平常就要建立好關係,需要開口談問題時就沒關係。」
既然是聊天,就好好聊、用心聊,而不是說要聊天,卻在講問題或敷衍應付,這樣才會讓孩子覺得和爸媽在一起是有趣的。聊天中也要讓孩子感覺到被愛,滿足到他們的自尊。平常十次舒舒服服的聊天,真的有一次要談問題,孩子也比較不會認為爸媽在找碴。
我和加鳳分享兒子為什麼不努力的內心話,他跟我說:「因為沒興趣。」兒子指出,大人要求孩子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卻沒想過他們從一起床就動身前往學校,關在裡面一整天,放學後繼續關在補習班,所有活動都和課業有關,只有打電玩能帶來點愉悅感,這樣他們要如何發掘自己的興趣?如果硬要問他對什麼有興趣,那就是打電玩了,還能有別的嗎?
加鳳對於我兒子能清楚表達自己的困境感到驚訝,於是本書第一章「傾聽,和孩子好好說話」也談到我平常是如何願意等待、願意慢慢聽兒子說,不幫他把話講完,也不反駁他,於是我兒子就有機會好好練習說話,不會卡卡講不出完整的內心話。
說到打電玩,加鳳說她兒子晚上補習下課後,回到家也都在打電玩,讓她很擔心。孩子掛在網路上的議題,我經歷的時間很長,從兒子國中開始到他大二輟學,直到他後來必須負擔自己的生計,也不需要逃避勉強上學所帶來的痛苦時,沉溺於網路遊戲的問題便自然解決,我也從中領悟到電玩無罪,要解決問題必須溯本追源。
而女兒在高中、大學時代,對網路一點興趣都沒有,反倒是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想透過看影片來紓壓,才開始犧牲睡眠時間,沉溺於追劇。於是我在本書第二章「包容,陪孩子走過低谷」談到導致過度使用網路的原因,談到我如何讀懂並接納孩子的情緒、接住受挫、壓力大的孩子,以溫和、耐心、慈悲、重複的態度陪伴孩子戒癮,也談到有哪些看似安慰的話其實是地雷不能踩,以免孩子不敢或不願意再說出內心話。
雖然我的兒女都經歷過沉溺網路的階段,但是現在他們的工作都很順利。老闆、主管、業主形容他們很會舉一反三和解決問題、態度良好、勇於求助、懂得感恩。
我在本書第三章「放手,引導孩子長大」談到他們這些職能是如何從小養成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相當願意放手讓他們嘗試,不怕他們繞遠路,理解親身經歷也是成長的重要環節。我之前的著作曾經提過女兒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忽然動了到旅館當房務員的念頭,刷馬桶、清浴缸、洗廁所、換被單讓她的手得了蜂窩性組織炎,折騰好幾個月她才接受自己不適合勞務工作的事實,轉任比較擅長的文職領域。
沒想到,女兒現在的工作除了需要協助外國專業人士來台時的事務,還得確保他們的居住環境舒適。當時去當房務員刷廁所、鋪床單看起來匪夷所思的繞遠路,現在終於有了意義。她知道旅客是如何看待居住環境是否舒適:枕頭上有頭髮嗎?浴缸有卡汙垢嗎?牆角有灰塵嗎?所謂的繞遠路,從來就不繞也不遠。在本書第三章我寫了許多故事,談到我如何陪伴孩子找到動機、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決定,進而發展出獨立自主的能力。
常有人覺得我能力強,能夠兼顧工作和照顧兒女,其實我真正花在兒女身上的只有三分力。孩子不喜歡聽訓,我不會刻意教他們什麼,而是在和兒女聊著生活中的大小事,或是談起共同追的劇時,在彼此都很放鬆之下,傳達我認為重要的觀念。
其他的七分力,我則放在自己身上。透過我自己冒險、嘗試、失敗、傷心、重新爬起來的歷程,透過我尋求兒女支持與安慰的過程,他們學到失敗不可恥,也知道可以傷心,但傷心完要如何爬起來的態度與方法。所以在本書第四章「理解,帶給孩子幸福」我談到了如何不教而教,除了當孩子的榜樣,只要用對方法,陪伴兒女成長可以很輕鬆。
期待你看完《讀懂孩子內心話》以後,和孩子無話不談,輕鬆相伴。
➢【書籍資訊】《讀懂孩子內心話:教授媽媽郭葉珍,陪你輕鬆帶孩子》
➢【延伸閱讀】2023母親節書單推薦》閱讀的女人最美麗!獻給媽媽6本的精選好書,讓閱讀為您補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