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直覺鍛鍊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查布利斯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職於紐約聯合學院。西蒙斯在康乃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就職於伊利諾大學。兩位作者均是權威心理學家,於1997年在哈佛大學認識並開始合作,共同完成了許多著名的知覺與認知實驗,心理學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看不見的大猩猩」——幾乎在所有心理學課本都提到的實驗,便是由本書兩位心理學家於1999年在哈佛大學所主導完成。兩人因「大猩猩實驗」獲得2004年心理學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經典再現版】
為什麼我們會被騙?
政治人物是答非所問的高手。他們指望聽的一方接受這個答案,或是誤以為這就是真正的答案。兩位心理學家陶德.羅傑斯(Todd Rogers)以及麥可.諾頓(Michael Norton)表示,很多人通常不會發覺政治人物答非所問。只要對方閃避的言詞很有技巧,而且至少與問題的主題稍有相關,很少人會發現自己被騙。
我們對於世界的預期,是從自身經驗所衍生出的預測與直覺。有時候,我們因為預測成真而感到高興,卻容易陷入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要避免犯錯,就要問自己一個有些矛盾的問題:「這跟我預測的一樣嗎?」如果答案是「是,這跟我預測的一模一樣」,那就代表你應該確認得更多,而不是更少。
曼德拉效應(Mandela Effect)指的是一群人的歷史記憶,與正式可靠的歷史記載完全不同,並堅信自己的記憶正確無誤。2009年一位女子,說她記得曼德拉於1980年代在南非一處監獄逝世,但其實曼德拉2013年才以95歲高齡去世。曼德拉效應現象之所以興起,延續至今,是因為相信自己的記憶不會有錯的人,總能找到跟他們一樣記憶有誤,卻又無比自信的人。
許多心理學入門教科書都會要求學生思考:為什麼冰淇淋銷量與溺水率之間會呈現正比關係。在冰淇淋銷量大增的日子,溺水的人會比較多;同樣,冰淇淋銷量較小的日子,溺水的人數也相對較少。
記憶憑藉的不只是「真正發生」過的事件,還包括我們「如何詮釋」發生過的事件。你的腦袋會盡可能根據你的特定記憶、特定知識,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性,來重建一張名單。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界限,將可以減少些誤解,多些諒解,甚至可以運用來創造商機,造福自己與人群。
莫札特效應(The Mozart effect)很高明的利用了我們的潛能錯覺。我們全都渴望變得更聰明,而莫札特效應告訴我們,我們只要聽聽古典音樂就能更聰明。諷刺的是,音樂公司蹭熱的這些CD大都沒有收錄該實驗所採用的那首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但是這並不重要,它們的銷售量還是直衝數百萬。
不可思議的是,在我們的實驗裡竟然有大約一半的受測者沒注意到大猩猩。怎麼可能有人沒看見大猩猩走到螢幕面前,正對著他們搥胸,然後走開?是什麼東西讓大猩猩彷彿隱形了?
9/14郝旭烈年度實體講座|思維進化 × 決策升級 最後晚鳥機會別錯過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