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二十一世紀的《湖濱散記》
邀請你走入森林小屋,一起發現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為何一位成功的美國醫師,會選擇住在一間沒水、沒電,面積僅有三坪三的小木屋?為了找出原因,身兼作家與社會運動工作者的威廉.鮑爾斯,決定拜訪住在北卡羅來納州鄉間的傑姬.本頓博士。
無名溪潺潺流過本頓醫師的樸門農場,發出悅耳聲響。作者應本頓醫師之託,在她外出旅行期間,在小木屋裡生活了一季。這段時間裡,作者和本頓醫師背景殊異的鄰居們,其中包括了有機農民、生質燃料釀製者,以及生態開發業者,都變成了朋友;同時,他也發現了一種能永續發展、但卻幾乎失傳的生活方式。
本書不只探索森林小屋周圍的社群,同時也探討作者多年來從事國際援助的經驗。這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揭示了一種全新的生活典範、一個難以捉摸和定義的「軟世界」,同時也提供了追尋個人幸福與療癒世界的線索。
前言
第一部 十二
第二部 十二
後記
附錄:資源,文化和社群
誌謝辭
關於作者
我之前在非洲與拉丁美洲待了十年,期間從事國際人道援助與自然環境保育的工作,於二○○七年初回到美國。回家對我來說一點都不輕鬆,除了文化衝擊,更對返家後的一切感到失望。雖然我在海外成功推動了許多脫離貧困的計畫,也加入保護當地雨林的工作,但全球生態體系,仍然在逐漸崩壞中。曾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預測,全球暖化會讓地球上半數以上的物種,在接下來的十年步上滅絕的命運。我奉行的座右銘:我們可以學習與彼此及大自然和諧共存,現在正瀕臨分崩離析的關頭。
回到紐約之後,我開始反思這個令人憂心的問題:人類要如何讓生活方式變得更溫和、更負責,以及如何與他人、大自然,還有自身之間,發展出更深刻的關係,以取代對物質的執著?
所幸我的運氣還算不錯,遇見了傑姬.本頓醫師(Dr. Jackie Benton),她對我的問題,正好有些想法。第一次見到這年約六十、嬌小苗條的醫師,就是在她的無電力供應小屋前,這間十二英呎見方(大約三點三坪)的小屋,位於北卡羅萊納州的無名溪畔。當時她正輕柔地撥弄一隻蜜蜂的翅膀。在這個價值混淆、令人無所適從的時代,潔姬本人的修練自持令我印象深刻,更讓我想深入探究,她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後來我才了解,這謎題的答案,其實跟她的小屋本身密不可分。
傑姬身兼詩人與科學家,她讓我明瞭既非純粹世俗,也不是全然靈性的一種哲學。人們用「智慧守護者」(wisdomkeeper)來稱呼她,而美洲原住民則以此稱呼能夠誘發人心中更深層問題的女性長者。「智慧守護者」並不等於我們所謂的「智者」(Wise One)。「智者」替我們把一切都規畫好,譬如規畫人的生命藍圖,但是,「智慧守護者」卻能夠深及「教育」的層面。「education」這個詞的拉丁字根,是「引導出」原本就存在於人內心裡的東西。同時,「智慧守護者」也象徵了「啟示」(revelation/re-velar)這個字奇特又難解的原始意義:再一次以面紗遮掩。
我跟傑姬之間有長達十八個月的書信往返,期間也拜訪過她的社區數次。不過坦白說,時至今日,我仍舊難以置信,二○○七年春天,我竟然單獨住進她的小屋長達四十天。我原本並沒有打算住在那三坪三的空間,當然更無意寫下這段經歷。可當我跟朋友們談到傑姬,還有她那群釀造生質燃料、以有機方式務農的鄰居,以及無名溪野地讓人驚艷的環境,還有那段經驗如何深深改變了我,每個認識我的人,都不約而同鼓勵我分享這個故事。因此,謹以本書記錄我在森林小屋的時光,依照約略的時間先後編排成兩個部分,各為十二章,其間有傑姬個人蘇格拉底風格的思維菁華,也有我在重新消化過去十年的海外生活後,萃取的原住民族智慧與所見所聞。最後,這本書涵蓋的內容,遠遠超越了森林小屋的範圍。
傑姬只對我提出一個要求:書中不能透露她的真名。儘管她很高興故事能被傳頌,但她解釋一路行來,已愈發隱密低調,不希望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基於尊重,她的姓名,以及周遭城鎮、鄰居名字等容易辨識的特定細節,皆做了化名處理。
我在本書最後,附上了一篇簡要的附錄,建議讀者可以進一步的參閱相關的書單與行動。同時,我也在個人的網站上(www.williampowersbooks.com),提供了定期更新的詳盡版本。
我希望能夠藉由與讀者分享這段特別的旅程,為大家提出新的思維及洞見,了解人類當下處境、未來何去何從,以及最後我們如何才能找到,讓個體和全世界療癒並復原的希望。
摘自《需要多少才足夠》前言
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李偉文.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江慧儀 聯合推薦
「不管是因為環保或退休養老,還是尋找生命第二春,台灣這些年來在開放農地買賣政策的推波助瀾之下,許多都市人一窩蜂地湧到鄉野間,這本書剛好在這風潮下,提供我們一個冷靜思考的機會,跟著作者以更高更全面的角度,來省視並重建人與環境的關係。」
──李偉文醫師,自然文學作家。
「重新發現生活中最根本的真相與價值,並與之重新連結的真實故事。本書是當代的《湖濱散記》,既溫暖人心又讓人著迷。」
──樂福喬伊博士(Dr. Thomas E. Lovejoy),海恩斯科學、經濟學及環境中心(Heinz Center for Science, 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總裁。
「需要多少才足夠?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這些是威廉.鮑爾斯住在森林小屋那段沒電的日子裡,以及海外生活的歲月中,一再反思的問題。不過,他認知到有時候提出問題,比找到「正確」答案,更為重要。這本謙卑為懷、深思熟慮的回憶錄,誠實冷靜地回應了這些議題。」
──布朗(Lester R. Brown),地球政策協會(Earth Policy Institute)總裁。
「一趟感同身受、展露了慈悲與憐憫,卻又充滿力量的艱辛旅程。在這個瘋狂渴求物質的世界上,若選擇更簡樸的生活,其意義究竟何在。當我們面對走向毀滅的世界時,本書不僅是大家汲取食糧的心靈港灣,同時也提供了可以運用的範本,逼得我們不得不正視,生活裡到底哪些事情才是真正的攸關緊要。」
──開姆達(Mira Kamdar),《印度行星》(Planet India)作者。
「本書深入而真誠的描述在我們居處的特定時空下,搬遷到文明邊緣的生活景況。發人深省。」
──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作者,國際非營利組織350.org創辦人。
畢業於布朗大學和喬治城大學,曾任職於世界銀行及世界自然保育聯盟,有超過十年的時間在拉丁美洲、非洲和美國華盛頓特區,主持發展援助以及自然保育專案計畫。2002年到2004年間,他在玻利維亞的亞馬遜河流域地區,負責管理的專案項目,獲得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的獎項。也曾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片岩雜誌》(Slate)、《太陽時報》(Sun)以及《國際前鋒論壇報》上發表多篇關於全球議題的文章。另著有《藍色陶土民族:非洲脆弱邊緣的季節歲月》(Blue Clay People: Seasons on Africa’s Fragile Edge)以及《在巨人耳畔輕聲細語:玻利維亞對全球化宣戰的前線紀事錄》(Whispering in the Giant’s Ear: A Frontline Chronicle from Bolivia’s Waron Globalization)兩本暢銷著作。 作者個人網站:www.williampowersbooks.com
美國賓州大學碩士。《哈佛商業評論》譯者。
tarokocyclist@gmail.com
2012/08/27
BBP31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3200185
366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