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最萌的沙漠小動物,展現最強大的愛的力量!
華人世界第一個狐獴攝影師温芳玲,遠渡7000公里,歷時五年,
從南非帶來「狐獴大宅門」主角後代們寶貴的最新影像,
以及一篇篇動人的生命故事與愛的禮物。
曾經,破碎的成長經歷,讓她一度失去愛的行動能力。
因為狐獴,
她看見竭盡所能的奉獻、不畏犧牲的勇氣、保衛家族的使命、真誠及時的關懷,
終於,她也學會了無私的愛,明白每道黑暗傷痕,都值得好好療癒;每個以為失去愛人能力的人,都可以再次擁抱生命的美好。
期待這份感動,為你注入新的燃料,找回生命的熱情與動力。
狐獴是生長在南非貧瘠沙漠地帶的超迷你動物,成年狐獴身高約二十五到三十公分,體重只有六百到七百公克,幼狐獴則只有五到七公分高,重約一百公克。
狐獴是母系社會,以家庭為單位,一夫一妻制,只有媽媽有生產權,平均一年可以懷孕二到四次,每次約可生下一到四隻狐獴。幼狐獴出生後,兄姊會自動擔任保鑣、保母、餵食員和訓練員,幫忙爸媽撫養和教導弟妹長大。
渺小如狐獴,要面對沙漠氣候變遷的挑戰、畜牧業大舉入侵的破壞,及天空猛禽或地上毒蛇、豺狼等掠食動物威脅,處處都是危機,所以平均三到四隻幼狐獴,只有一到兩隻能平安長大。特別這幾年全球暖化造成天氣不穩定,降雨量更少了,大乾旱帶來的大飢荒,讓他們生存的機會更加渺茫。唯有靠家族團結,才能克服困境,讓平均不到二十個成員的小小家族,得以在艱困的環境中延續生命。
狐獴不只團結力量過人,求生意志堅定,也是我眼中最相愛的動物。每天清晨起床或傍晚進入洞穴入睡前,整個家族一定會聚在一起,彼此擁抱、互相理毛。大的總是呵護小的,覓食沿途極盡鼓勵、照顧和保護之能事。稱他們為全世界最愛抱抱的動物,一點也不為過。
他們愛的行動力,比人更親密的家庭及手足關係,讓我深深愛上他們,還幫他們取了個綽號,叫「抱抱獴」。相信他們生命的鬥志和毅力,家族的愛和凝聚力,精采的生命故事將永遠延續。
自序
揭開序幕 遇見生命中的奇異恩典
第一部
遇見狐獴我才學會
寬容別人,善待自己
1愛,從一個擁抱開始
2愛,完全饒恕快樂自來
3愛,不必武裝真實表達
4接受失敗,期待未來
5坦然無懼,面對變化
6愛,毫無委屈完全接納
7服從家規,共存共榮
第二部
遇見狐獴我才學會
合作與紀律的必要
8善用時間,保衛家族
9分工合作,互相補位
10別人優先,相互成就
11隨時警戒,保護家族
12讓出寶座,珍重再見
第三部
遇見狐獴我才學會
無私的奉獻
13愛,從付出中開始獲得
14傳承經驗,壯大家族
15放棄權利,只盡義務
16竭盡所能,給你幸福
17愛,沒有極限,奇蹟自現
第四部
遇見狐獴我才學會
面對萬變世界的不變勇氣
18超越死亡,正面突圍
19放大自己,正面迎敵
20有勇有謀,出奇制勝
21借力使力,突破限制
結語 愛的故事永遠不會停
常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那麼喜歡狐獴?」其實我無法清楚表達,他們像是我生命中一塊遺失的拼圖(Missing Puzzle),找到了,我才圓滿,也讓不曾學過畫的我,因為愛上他們而神奇地揮毫創作。
我更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寫書。「作家」之於我,曾是個遙不可及的封號,而一年多前,因為狐獴參訪旅程,應邀出席我崇拜的淡如姊主持的廣播節目,聊了許多;訪談結束後,她鼓勵我:「我覺得,你可以把你跟狐獴的故事,跟更多人分享呢!」就這樣,在她熱心牽線下,開始了我的「寫作」之路。對她的提攜和指導,以及總是謙遜的分享,內心感激無法言盡。
從來沒有寫過書的我,提筆初期,像在寫回憶錄一樣,非常痛苦,許多陳封的記憶和傷痛一一被挖開,強迫再一次經歷。想起新竹石光老家前院,阿嬤拔著雞毛最後的笑臉,那曾是我童年最温暖的時刻;小學被老師狠狠修理,天天罰兔跳到想逃學的無奈;一家窩在黑暗的倉庫裡,父母激烈的爭吵聲,我緊閉雙眼假裝睡著了的驚恐;爸爸被房東逼著下跪道歉,旁邊的我跟著跪下、痛哭、磕頭、求饒的無助……整理到這裡,不知道哭過多少遍。我停了下來,有一、兩個月的時間,無法再繼續。
這時我也在中華福音神學院選修課程,一位吳獻章老師,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他常用聖經的話語和人物,以及其他人真實的生命見證和經歷鼓勵我。他像是又長又黑隧道中的一盞明燈,沒有他的帶領和鼓勵,就沒有今天這本書和我。對吳老師,我內心有道不盡的感激,他對我們這些學生的愛,有時已超過自己能負荷的,而他總是不厭其煩陪伴聆聽,並為我們禱告。
我決定再度提筆。然而幾次在女兒熟睡後,輕撫她的臉,看著熟睡的她,翻閱一張又一張她寫給我的小字卡,字字句句鼓勵當年想不開的我堅強活下去,我又忍不住痛哭失聲,眼淚中有歉意、後悔、無奈和更多的不捨及感恩。寫作又再次中斷。我決定再次前往沙漠探視狐獴寶貝們,讓自己歸零,回來繼續努力。
就在書快寫完時,我心裡又有新的憂慮,擔心家人的反應。一天晚上,我問女兒:「如果媽媽把這一切分享出來,怕不怕會傷到家人、我和你?」孩子毫不思索就說:「如果可以幫助別人,幹嘛不做。」孩子的一句話,讓我更加堅定。「是啊,如果狐獴的愛可以感染更多人,像我找回力量一樣,為什麼不做。」這一天像是有了從天上來的確據,心情豁然開朗,從憂慮轉為期待。
……
經過一年多,不知來來回回改過多少遍,對多數人而言,這也許是一本微不足道的書,也不清楚沒有過人文筆和知名度的我,到底能表達到什麼程度。我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也許我什麼都影響不了,但這過程,我卻經歷了一場療癒和釋放之旅,生命的基底因此更堅實豐厚,平穩滿足,像是走過時光隧道,一關一關重新走過後,我面對了我以前不敢面對的,也挖掘了以前沒有好好善待的傷口,再次裹傷。我和自己和好,接受自己所有的過去和犯過的錯。和家人重新彼此寬容和接納,以新的態度和眼光,温柔共處。我看世界的角度變了,不再以自己的感覺為出發點,懂得原諒我以為傷害過我的人。
意外的收穫是,我和家人愈來愈親密,相處愈來愈自在。我和女兒有了更多內心的交流、和解,彼此療癒,給「家」全新的定義。我比以前更願意無條件關心周圍的朋友、孩子和流浪動物,生命有了新的價值和意義。這是寫書前不曾預期的結果。
希望書中的一切真實經歷,也能為你的生命注入新的燃料,跟我一起穿越陳封的黑暗,找回生命的熱情和動力。路還很長,我們一起努力。
摘自《遇見狐獴學會愛:Lisa温芳玲的生命故事》自序
王育麟、吳淡如、吳獻章、徐莉玲、番紅花、黃國倫、葉欣誠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芳玲這位四十來歲的客家奇女人,真的讓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硬頸」。
──王育麟
想不到當年在節目訪談後給她的一句簡單鼓勵,她真的提起勇氣寫成書,電影聽說也要開拍了。有機會你一定要認識這個行動力十足、勇敢追夢的奇女子。
──吳淡如
讀這本書的人,將與被上帝裹傷並復原的芳玲一樣,經歷到「擱淺」並非世界末日,苦難過後,留下的盡是絢麗的鑿痕。
──吳獻章
許多人遇到壓力與困難,失望灰心時,會找尋一個避難所,躲在裡頭不出來。Lisa卻不同,她不但被感動、啟發,回到台灣更把熱情與愛,再次灌注給身邊的所有人,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黃國倫
我相信人類的DNA中,一樣有狐獴的勤奮、奉獻、關懷、犧牲等美德,就看我們如何排除雜訊,回歸純真了。
──葉欣誠
1969年出生於台北,台大經濟系畢業。二十四歲即創業,現任不累本舖負責人,另一個身分是華人世界第一位狐獴攝影師。曾獲BBC Wildlife、Taiwan Outlook國際節目,以及東森、TVBS、自由時報等媒體報導。個人主要收入大都投注狐獴文創、青少年品格教育工作推動,以及台灣和南非的動物救援,並在少輔院擔任品格教育義工老師。
2006年,當她事業面臨重大危機、健康亮起紅燈時,無意間瀏覽到一則影片,認識了生長在南非大漠的超迷你動物「狐獴」,從此受到狐獴家族成員強大的勇氣與愛所感召,決心前往南非沙漠保護區,與狐獴展開第一類接觸。
2011年,經過三年三度申請一年自願義工失利後,終於獲淮加入參訪團,第一次踏上南非狐獴保育區土地。
今年三月,她即將五度前往,三年來拍下超過兩萬五千張珍貴狐獴照片及近三千則影片。以她的故事為主軸的紀錄片「當Lisa遇見狐獴」榮獲文化局紀錄片補助,由曾入圍金馬獎的「父後七日」電影導演王育麟工作團隊製作,今年將於國內電視台播送。另她也正籌備以狐獴和人為主題的詼諧勵志電影,將於今年開拍。
2014/02/26
BBP343A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彩色
BBP343A
230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