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戴明的管理方法
優惠價
$350

戴明的管理方法

The Deming Management Method
書籍介紹

作者是位資深記者,經過多次採訪、親自參加多次戴明研討會、走訪近10家奉行戴明管理哲學的企業,寫成這本周延而深入的著作,是了解戴明管理哲學與施行步驟的最佳入門書。

本書,以生動有趣的筆法寫戴明的生平及傳講管理哲學要義的風采,幫助讀者了解這位人稱「品質之神」的奇才,並詳細分項探討戴明的管理哲學,對想要掌握戴明管理哲學精要的讀者,大有助益。

序 「品質之神」戴明的一生追求 石滋宜

第一部 其人及其事
第1章 戴明小傳
第2章 日日研討會
第3章 十四要點、七項致命惡疾、若干障礙
第4章 紅珠寓言

第二部 如何讓品質可久可遠
第5章 第一點:建立恆久目標,改善產品和服務
第6章 第二點:採納新哲學
第7章 第三點:停止倚賴大量檢驗
第8章 第四點:不再以價格為採購的單一考量
第9章 第五點:持續不斷的改善生產與服務系統
第10章 第六點:訓練在訓練
第11章 第七點:實施領導
第12章 第八點:排除恐懼
第13章 第九點:撤除部門藩籬
第14章 第十點:避免對員工喊口號、說教,或設定工作目標
第15章 第十一點:消除數字配額
第16章 第十二點:排除妨礙追求工作榮譽的因素
第17章 第十三點:實施活潑的教育與再訓練計畫
第18章 第十四點:採取行動,完成轉型
第19章 七項致命惡疾與若干障礙
第20章 運用數據資料

第三部 點點滴滴談個案
第21章 戴明獎細說從頭
第22章 推進排檔、全速前進:福特公司密西根廠
第23章 重整區域經濟:GOAL
第24章 轟隆隆的廠房:馬登紡織廠
第25章 供需互相配合:漢偉電腦
第26章 說同樣的語言:AT&T
第27章 品質圓桌會議:費城地區卓越協會
第28章 一步步演化為戴明化公司:珍布雷治公司
第29章 老古板老闆轉型:MEC
第30章 烹調出狂熱信徒:金寶湯品

後記

序 「品質之神」戴明的一生追求

石滋宜

做出超過顧客期待的東西,才是品質。關心我們的顧客,知道他需要什麼而做出超過他期望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品質。

我要說:品質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哲學、一種習慣,也是使美國在八○年代改變的主要原因。這本書對戴明方法講得非常清楚,其中提到一些障礙排除的觀念非常重要,因為障礙排除了,追求品質就不是問題。這是很有價值,對經營者及管理階層更是有幫助。

當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邀我為《戴明的管理方法》寫序的時候,我發現其實這本書我多年前就讀過了。這本書對戴明的哲學解釋非常清楚,講的是品質管理的一個基本而重要的觀念。

戴明(Deming)對日本的貢獻的確非常的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希望日本能做出很多好的收音機,以收聽他廣宣民主自由的美妙思想,但日本當時生產一百台收音機只有十台可用,因此他派遣當時二十九歲的系統和電子工程師薩若松(Homer M. Sarasohn),到日本去教日本人製造好的收音機。薩若松在盟軍總部下的CCS(Civil Communication Section),設計出一套為期八週,每週四天,每天八個小時的經營管理課程,要求公司最高階層的社長、董事參加,不准派副座取代。

課程從經營理論開始,他引用美國鐵路大王、也是美國最大造船廠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and Dry dock Co., 創始人杭亭頓(Collis P. Huntington)的話:「我們要造好船,不管盈虧,就是要造好船。」(We shall bulid good ships here; at a profit if we can, at a loss if we must, but always good ships.)。來教日本人品質的真義。

課程結束後,本來薩若松要請「統計流程控制」(SP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創始人蕭華德(Walter A. Shewhart)到日本教SPC,但他沒時間,因此改請蕭華德的朋友戴明。

戴明在一九五○年七月到日本,完全改變了日本,讓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因此日本人尊稱戴明為「品質之神」。後來美國人之所以認識戴明,是因為一九七九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播出「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If Japan Can, Why Can't We?)的節目後,開始有兩萬名總裁、副總裁等高階主管前往日本,考察日本高品質的原因。美國人才恍然大悟,原來講授品質、並促使日本改變最有名的竟是自己的同胞──戴明。接下來,開始有許多美國公司請他去演講和輔導,但戴明堅持,演講、輔導的對象,公司的總裁必須參加,否則他不會去,因為品質必須來自高階層百分之百的承諾。也才有了把美國的缺點總結寫成十四項要點、七項惡疾、各種障礙等的結果出現。

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戴明已經在美國協助了三萬五千名工程師及技術人員,負責品質管理,使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製造出高品質的武器,並節省了一千億美元以上,但為什麼在七○年代,美國的品質竟然變得非常的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戰後只要做出來就能賣出去的市場需求,把品質最重要的精神遺忘了。

到了八○年代,美國又重新重視戴明追求品質的哲學,使得美國許多的產品和服務再度超越日本,因此,這本中文版雖然遲至今天才出書,但是有它的價值和意義,尤其對於那些經營者和新進工作者,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瑪麗.華頓 作者
《費城詢問報雜誌》執筆人之一,與戴明博士相處經年,撰寫本書期間與之相知甚深。除獲得戴明博士本人全力配合外,亦曾多次親身參與戴明研討會,由多種角度切入了解戴明博士的生活各層面,對戴明其人其事有極為深入的見解。 
周旭華 譯者

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英國瑞汀大學歐洲與國際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政治大學外交系國際關係學博士。譯有《競爭策略》等商管經濟趨勢書十餘種。


1997/03/15

BCB15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365-7

400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