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企管

成效管理
優惠價
$320

成效管理

Managing for Results
書籍介紹

這是一本告訴你「該做什麼」的實用書。管理大師杜拉克再度運用他獨特的天分,從企業的現實面開始,引導讀者將達成經濟成效所需要執行的經濟任務組織化、系統化,幫助管理者運用更少的資源、更有效率地獲致更好的成效。

《成效管理》討論的主題是:
.為了讓組織能有效運作、繁榮和成長,企業究竟該做些什麼?
.為了讓企業繼續成長,管理者、決策者該做些什麼?

導 讀 最實用的經營管理入門 張逸民    
引 言 任務    

第一部 了解企業現況    
第一章 企業現實面    
第二章 成效領域    
第三章 營收、資源及展望    
第四章 我們做得好不好?    
第五章 成本中心和成本結構    
第六章 顧客至上    
第七章 知識至上    
第八章 這就是我們的事業    

第二部 掌握先機    
第九章 建立優勢    
第十章 找出企業潛力    
第十一章 努力打造企業未來    

第三部 績效方案
第十二章 關鍵決策    
第十三章 企業策略    
第十四章 在企業中建立經濟績效    

結 論 承諾

任務

彼得.杜拉克

這是一本告訴你「該做什麼」的實用書。

書中提到的經濟任務(economic task)是指想要獲致經濟績效(economic performance)與經濟成效(economic result)的應辦事項。本書試圖把這些任務系統化,如此一來,管理者能在了解達成機率的情況下,有系統且有計畫地執行經濟任務。有鑑於此,本書在達成任務時「該做什麼、如何著手進行」等各方面,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觀點、構想和方法。 

多年來我從事企業顧問,對大小企業進行諮詢,並以實務經驗為基礎撰寫這本書。書中所述皆經過實際驗證,也在當今企業界中被有效地運用。大多是我替美國、歐洲、日本和拉丁美洲等企業諮詢的實例,並有具體例證可查。提到的企業實例資料乃出自該公司的公開報告書。有些未提及企業名稱的案例,則出自我多年實務觀察經驗而得,在考量不公開企業名稱的情況下,刻意將提及的企業別、企業規模、地點和產品等略加改變。 本書雖偏重實務,但也有一項理論基礎做為支撐──書中力陳,經濟績效是企業的特定功能和貢獻,也是企業存在的原因。企業需透過工作,才能獲得經濟績效和成效。

為了讓工作能獲致成效,就必須思緒周延、有方向、有方法、有目標地做好工作。不過,到目前為止,研究經濟績效方面的知識組織化、系統化分析或目的式方法卻仍未出現。就連任務的分類和彙整也都沒做到。因此,大家當然搞不清楚企業特定任務及功能,也不清楚企業系統化、目的化績效的根本基礎是什麼。 商場中成功的企業和手腕高強的管理者多得不勝枚舉,但同時成效普通的企業和管理者也不在少數。遺憾的是,大家都找不到任何分析能明白界定出,要怎樣做才能順利獲致成效?我們連「經濟任務」的定義都找不到,更別提有哪個研究闡述如何處理經濟任務。每天早上,管理者的桌上已堆滿許多問題,每件事情都要他花費心思處理。但他根本就無法從中得知,究竟哪些事才是真正重要、哪些可以先暫擱置不理。 本書並不主張創意或深奧之物。但就我所知,這是第一本試圖向管理者提及組織化經濟任務的書,同時也是率先向企業經濟績效領域邁進的第一本著作。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篇幅最多的第一部強調「分析」和「了解」。

第一章論及「企業現實面」,闡述任何企業在任何時點下可能會碰到的情境。接著,第二章到第四章詳述整體企業成效領域的分析,並提及「成效」與「資源」及「努力」之間的關係,以及「成效」與「機會」和「期望」之間的關係。第五章則以相同的分析,應用在個別企業及個別經濟程序上的成本流(cost stream)和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

第六章及第七章重點在於從外部了解企業的成效和資源何在。在這些章節中,提出像「薪資從哪裡來?」、「從哪裡賺取生活費?」等問題。第八章總結前述的分析,讓大家了解既有企業,並了解企業的基本經濟特性、績效能力、機會和需求。

本書第二部以「機會」和「決策」為討論主題。論及企業重大經濟層面的機會和需求,好比說:第九章提到讓企業目前的成效更好;第十章提到找出並落實企業潛力;第十一章講述在當下努力打造企業的未來。 篇幅最少的第三部分則講述如何把精闢的洞見和決策,轉換成目的式的績效。企業若要做到這樣,就必須以企業的構想、目標、所需優點、專注要事為前提,做出關鍵決策(此為第十二章的論述重點)。第十三章提到必須的策略選擇,如:該追求什麼目標?該承擔哪些風險?如何專門化?如何多元化?是否自己建立?或是對外取得即可?對企業經濟狀況來說,最適當的組織架構為何?接著,第十四章提到如何把企業績效決策,跟組織管理結構、工作、企業實務、組織精神和人事決策相互配合。

本書「結論」凸顯出個人管理者及其承諾的重要性,其中尤以高階管理階層的承諾最為重要。 剛開始嘗試把習慣轉變成知識、把猜測轉變成學問,都可能會被誤解為個人能力的貶抑,也可能會被規則手冊所取代。沒錯,這種種的嘗試可能一點意義也沒有。沒有哪一本書,會讓聰明人變成驢子,或讓天才變得無能。不過,當我們現在有了基礎學問,就能讓有能力的醫師,比一百年前的神醫還要醫術精湛,也能讓當今最傑出的醫師,做到以往醫界天才所想像不到的事。學問無法實際增加我們的實力,但卻能讓我們擷取前人的智慧。對於能力有限者來說,已經組織化的知識更是助益良多,這些知識能讓人做事更有效益。

不管怎樣,管理者必須負起經濟職責。大多數管理者為此辛勤工作,但卻有太多實例告訴我們,管理者實在是付出太多辛勞。《成效管理》這本書不會帶來額外的工作。相反地,這本書的宗旨是要幫助管理者用更少的時間、更輕鬆地做好工作,並且還能獲致更好的成效。這本書不是告訴管理者如何把事情做對,而是試圖幫助管理者找出對的事去做。    

彼得.杜拉克 作者

當代頂尖的管理思想泰斗,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之譽。

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從小興趣廣泛,喜歡接觸新事物,擁有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

杜拉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恐慌,親身見證德、日兩國戰後的復甦、共產國家的興起與瓦解。動盪時代帶給杜拉克的刺激,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7年移居美國後,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專攻企業策略及政策研究。

在杜拉克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九十五年人生中,思考、探討、撰寫有關人、組織和管理的課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組織管理者。

無論在管理、組織、策略、領導發展、激勵員工等方面,杜拉克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而他對未來潮流及趨勢發展的預見更是精準,宛如為世人劃下「明日的地標」。他曾提出「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觀念,如今已在真實世界中得到印證,並成為主宰世界的潮流。

杜拉克終身撰述不輟,在他長達60餘年的寫作生涯,出版近四十本著作,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發行全世界,是當代影響力最深遠的管理學權威。2005年11月11日,杜拉克於洛杉磯以東的克萊蒙特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5歲。


陳琇玲 譯者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嶺東科技大學講師、行政院國科會助理研究員、Alcatel Telecom系統程序專員暨ISO 9000主任稽核師,現專事翻譯、譯作甚豐。重要譯作包括《第五項修鍊III—變革之舞》、《杜拉克精選—個人篇》、《超越大盤》、《歐巴馬勇往直前》、《2010大崩壞》、《富爸爸財務IQ》、《富爸爸,富女人》、《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

2001/04/30

BCB22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847-0

298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