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台灣向來是全球筆記型電腦最大製造王國,
最近這個「台灣第一」的光環悄悄走入歷史,因為最後一條生產線已經移往大陸。
當「台灣奇蹟」遇上了經濟成長的高原瓶頸,
在東亞經濟整合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台灣又因政治因素被推向邊緣,台灣經濟該如何突圍?
中國──這個全球矚目的新興市場與世界工廠,顯然是台灣經濟再上一層樓的重要契機。
台灣需要市場和生產條件,中國需要提升經濟結構,
兩岸有太多互補,若能整合為一個經濟體,帶來的效益絕對是一加一大於二。
前行政院長蕭萬長以他長達三十餘年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的公職歷練,並參考歐盟的成功經驗,
率先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和策略,要替兩岸經濟找到一條互利共榮之路。
前言 兩岸共同市場的提出
第一章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第二章 區域經濟整合時代來臨
第三章 尋求新定位的台灣
第四章 關鍵在中國大陸
第五章 「共同市場」概念的緣起
第六章 歐盟經驗對兩岸的啟示
第七章 兩岸共同體即大中華市場
第八章 通往政經制度統合的起點
第九章 走向共同市場步驟
第十章 和平共榮的契機
第十一章 最穩固的和平基石
附錄 兩岸經貿關係大事記
五年前,當我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時,許多人問我,「兩岸共同市場」是什麼?為什麼「兩岸共同市場」可以使台灣與中國大陸這兩個市場相加可能大於二?而本書的出版,就是用較完整的敘述來說明「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期盼在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中,「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能使兩岸藉此平台,建構和平發展的契機。
這本書要強調的是:首先,「兩岸共同市場」的重點是,「兩岸」和「市場」要「共同」來發展,結合起來的效應絕對不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大於二。其次,兩岸市場的性質不完全相同,中國大陸是從計畫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新興市場,仍以國營為主,而台灣是民營為主的成熟市場,兩者雖然不同,但互補性很強,互通所創造的效果將會很大。
就經濟學的意義來講,不論是共同市場或是自由貿易區(FTA)會產生兩種效果,一是「創造效果」,一是「取代效果」,而「兩岸共同市場」屬於「創造效果」,不僅經濟意義非常大,而政治意義和安全意義也很大。兩岸共同市場的格局比CEPA和FTA都大,這需要有國際觀、大戰略和使命感的人才能領會它的價值和重要性。
讀者可能的挑戰
我想,讀者對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會有幾個挑戰,先在此說明:
第一,從經濟面來說,有人可能會認為「兩岸共同市場太遙遠、不實在」,其實我在書中一直強調,要按部就班,不能一步登天,但是人總要有理想和目標,才能有計畫去推動,要先有願景,才能有步驟。
其次,有意識型態的人可能會認為「若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存度提高,會被對方吃掉」,其實不止台灣的經濟依存度提高,包括香港、日本、韓國和東協等鄰近國家都是如此,因為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和市場潛力不容忽視。台灣的經濟依存度提高,不是因為政府政策使然,而是經濟誘因促成,在這個情形下,更需要制度的整合來降低風險。企業一定會朝有利的地方跑,政府也管不住,只能以制度來降低風險,而「兩岸共同市場」談的制度整合,就是要降低風險。我不認為台灣依存度提高會降低經濟自主權,主張經濟自主權的人其實還抱持「政府萬能」的想法,其實現在經濟自主權應操在民間,民間自己會作主,要往哪裡去是擋不住的。
第三,有人擔心「台灣會被邊緣化」。台灣與亞太區域經貿關係雖日益密切,但因我們在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中被排斥、缺席,因而陷於孤單的困境,現在要突破邊緣化,大家心裡有數,還是要中國大陸有所安排,台灣才有立足機會。這是一種政治現實,關鍵既然在對岸,有了「兩岸共同市場」,台灣才可能跳脫被邊緣化的困境。
第四,有人擔心「台灣對中國大陸在經濟上的依賴愈來愈大,在政治和安全上,將來是否也會被控制?」這種說法見仁見智,我不敢說完全沒有這層顧慮,但台灣生存最重要的是經濟,生存要靠實力,而實力來自經濟。中國大陸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被國際社會譴責、孤立,但它用經濟跳脫出來,從九○年代迄今十五年,中國大陸持續經濟高成長,現在連政治、軍事表現都強起來。
面對中國大陸崛起,台灣要繼續怕它、不相往來,還是要跟它在一起,讓自己繼續壯大?如何做選擇,需要冷靜思考。一定要認清:要先能生存,才有發言機會。
今天我已經淡出政治,但還是關注兩岸能否和平發展,是在這樣的心情下,我才來推動「兩岸共同市場」的理念。
本書出版,首先要感謝兩位好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博士和日本大前研一博士為本書作序,對「兩岸共同市場」理念的肯定。
本書能夠如期出版,要謝謝郭宏治先生文字整理,天下文化出版公司高希均博士的催促、編輯部全體同仁的協助,尤其是林宜諄和鄧嘉玲兩位小姐細心做文字內容的訂正,使本書內文和數據更為精確,在此特致謝意。
感謝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全體董監事,對「兩岸共同市場」理念的支持,一路走來,有吾道不孤之感。
感謝內人朱俶賢及家人,他們是推動我追求兩岸和平發展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本書揭櫫的「兩岸共同市場」理念,與本人所主張的區域經濟整合觀點,可說殊途同歸。作者更著眼於海峽兩岸的經貿關係,不僅牽動兩岸政經的和平發展,更直接或間接左右亞洲地區經濟整合的成效。
──「東方管理大師」大前研一
「兩岸共同市場」的構想,正顯示作者洞悉兩岸關係的核心,畢竟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終將成為兩岸有識之士共同選擇的方向,而這個主張也逐漸獲得兩岸領導人物及所有關心兩岸關係之政經人士的回響與認同。
──知名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
台灣嘉義北社尾的農家子弟,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畢業後,即投入長達三十餘年的公職生涯,並曾一度擔任民選立法委員。以其長年參與國際經貿業務,並獲艾森豪獎金考察美國經濟,參與對美貿易談判的豐富經驗,培塑其前瞻的國際視野與務實的經濟策略。 在經濟部長任內積極推動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任內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策略,以因應亞太經濟新佈局;在行政院院長任內適逢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因能沈著應變,穩固台灣金融,未受波及。 曾以卓越的經貿觀點,多次榮獲美、泰、韓與我國大學頒予經濟與管理相關榮譽博士學位。2000年卸任公職後,以過去參與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及陸委會主任委員任內對兩岸關係的深入瞭解,認為兩岸經貿關係是牽動兩岸互動的關鍵因素,遂積極倡導「兩岸共同市場」理念,期以建立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與正常化,進而謀求兩岸和平發展為職志。
2005/10/15
BCB32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86-417-568-8
198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