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線上經濟持續成長,它的相關成本逐漸快速趨向於零。史上從來沒有哪個產業經濟的價格下跌如此迅速,跌勢如此之久。傳統經濟學的稀有性已不適用於頻寬、電腦處理能力,和硬碟儲存空間。
在數位的市場裡,最具效益的價格就是毫無價格可言,這是《長尾理論》作者安德森的主張。他說明了精打細算的企業如何對這個價格模式見縫插針,從產品到營收都是可以利用的間接途徑,像是:
• 交叉補貼(cross subsidy,例如訂購有線電視服務即可獲贈一台數位錄影機)
• 免費增值(freemium,例如Flickr讓一般用戶免費使用,而重度使用者可選擇購買FlickrPro)
新媒體模式的成功例子不勝枚舉,包括:
• 歐巴馬在電玩遊戲Xbox Live置入競選廣告
• 虛擬寵物Webkinz玩偶
• 電台司令樂團的《彩虹裡》專輯採取「由你定價」試驗
整個世代和全球趨勢都捲入這個現象——三十歲以下的世代不再付費取得資訊,因為他們有辦法以免費方式取得;在經濟走弱的當下,免費所帶來的心理與經濟效應可望持續走強,特別是數位世界的邊際成本每年持續滑落50%,因此免費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力會更具決定性。本書延續作者對網路世界的觀察與研究,安德森認為,「免費」二字誰都難以拒絕,也可以是一筆好生意,不過當前的免費增值模式已轉為免費產品必須占99%,才能出售1%的產品獲利。今天的業者不只要推出受歡迎的產品,其中更要有部分是消費者願意付出代價購買的。免費或許是很吸引人的價格,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價格。
前言
1.免費的誕生
第一部什麼是免費
2.免費的概述
大家都誤解這個詞了
3.免費的歷史
零、午餐、資本主義之敵
4.免費心理學
聽起來好得不像是真的
第二部數位免費
5.便宜到懶得算了
定價每年打折扣,總有一天走向免費
6.「資訊本身趨向免費」
數位時代的趨勢
7.如何與免費競爭
微軟花了數十年,雅虎只要幾個月
8.去金錢化
Google以及21世紀的經濟模型
9.新媒體模型
一切都跟著媒體步入線上模式
10.免費經濟有多大
超過你能計算的範圍
第三部免費經濟學與免費的世界
11.經濟學第一課
一個百年笑話為何變成數位經濟學的法則
12.非金錢經濟學
不由金錢主宰的世界,輪到什麼主宰一切?
13.浪費(有時候)是一種美德
善加利用豐富的最好方法,就是解除控制
14.免費的國度
中國和巴西站在免費的最前線。我們如何向他們取經?
15.對豐富的想像
從科幻小說到宗教對「後稀少」社會的思想實驗
16.「一分錢一分貨」
以及其他對免費的質疑
結語經濟危機時代的免費力量
附錄A 免費的法則
附錄B 免費增值
附錄C 免費的五十個商業模式
誌謝
2008年11月,英國喜劇團體蒙蒂巨蟒(Monty Python)的成員,對於數位世界剽竊他們影片的猖獗程度大為震驚,在YouTube發出極為嚴厲的聲明:
三年來,你們這些YouTube人(YouTubers)大肆劫掠,盜用我們數萬支影片,放上Youtube。現在,主客易位,該是我們收回使用權的時候了。
我們知道你是誰、住哪兒,可以用恐怖到無以名狀的方式追查到你。幸好我們是超級大好人,所以想了更好的方法來收回我們的東西:我們在YouTube上面推出自己的蒙蒂巨蟒頻道。
各位貼上的那些影片畫質超爛,可以到此為止了。我們給你真正的好東西──來自我們庫房的高優質影片。還有,我們找的是瀏覽人次最多的片段,而且上傳全新的高品質版本。還有,我們讓你全部看免費的。來我們這裡就對了!
不過,禮尚往來。
我們不要你那些言不由衷,沒什麼營養的評論。我們要的是,點按連結,買我們的電影和電視節目,以減輕我們的痛苦,以及這些年來遭到剽竊的精神損失。
三個月後,這個「免費」的輕率實驗,結果出來了。蒙蒂巨蟒的數位多功能影音光碟(DVD)在亞馬遜(Amazon)的電影與電視暢銷排行榜竄升到第二名,銷售額增加23,000%。
來我們這裡就對了!
免費不但可行,而且效果絕佳。隨著口碑傳出,加上父母告訴孩子去看黑武士(Black Knight)和死鸚鵡圖(Dead Par-rot Sketch),超過二百萬人連上YouTube點閱。成千上萬瀏覽者因此想起他們曾經多迷蒙蒂巨蟒,不但這樣,還想要更多,所以他們訂購了DVD。然後是回應影片(response videos)、混搭(mashups)和再混合(remixes)流傳開來,讓整個新世代認識「殺手兔」(Killer Rabbit)的正確意義。這一切基本上不需要蒙蒂巨蟒負擔任何成本,因為所有的頻寬和儲存成本都由YouTube負擔。
這個例子,叫人驚訝的是根本沒什麼好驚訝的。網路上,類似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幾乎每一樣東西都以某種版本免費送出,目的是希望能夠因此賣出其他某些東西──或者,更常見的是,根本不期待有人付費。
我繕打這些文字是用250美元的「上網型筆電」(netbook),這是筆記型電腦中成長速度最快的機型,撘載Linux的免費版本作業系統,反正我不跑任何程式,只需要免費的Firefox網路瀏覽器,我也不用微軟(Microsoft)的Word,有免費的Google文件(Google Docs)就行了。Google文件的好處是,不管我人在哪裡,都能叫出文稿,而且我不必煩惱備份的問題,因為Google替我解決了。我在這台電腦做的其他每一件事,從電子郵件到推特訂閱(Twitter feeds),都是免費的。連無線上網也是免費的,而這要感謝我現在坐的這家咖啡館。
然而,Google可是美國最賺錢的公司之一,「Linux生態循環」是規模高達300億美元的產業。至於這家咖啡館,拿鐵一杯3美元,煮得快才能賺得快。
免費有個矛盾的地方:不少人一毛錢都不收,卻大賺特賺。不是每一樣東西都免錢,而是免錢的東西夠多,我們基本上以0.00元的價格,創造出一個有如大國的經濟體。這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它將往哪裡去?
這就是本書的中心問題。
在我看來,它的起點在於《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的疏漏之處。這是我寫的第一本書,討論每一樣東西都唾手可得,而且我們能從一望無際的走道,而不只是暢銷大箱中作選擇時,消費者需求會展現什麼樣的新樣貌。長尾市集能夠那麼富足,是因為網際網路有無限的「貨架空間」。它既適合群眾(mass),也很適合小眾(niche),既迎合浩浩主流,也投合無名旁支,這樣的流通系統,還是有史以來頭一次看到。龐雜多樣的新文化應運而生,並且危及現有文化中的機構,從主流媒體到唱片公司,無一倖免。
要能擁有永無止境的貨架空間,只有一個方法:如果那個貨架空間的成本為零。數位流通接近零的「邊際成本」(也就是,再送出一份複本,比之前做這件事所需硬體的「固定成本」要多的成本),允許我們不必去管用它來做什麼──不需要守門人來決定某樣東西是不是值得傳遍全球。由於見者有份,才有了今天的網路奇蹟。網路累積的人類知識、經驗和表述數量之龐大,是我們的世界未曾見過的。這就是免費的貨架空間能夠做到的。就在我對這樣的結果讚嘆不絕之際,也開始更深入思考「免費」這件事,了解它已經散播得有多遠。它不只解釋了為什麼網路上多樣化爆炸性成長,也定義了那裡如何訂價。另外,這個「免費」,不只是免費樣品和獎品的那種行銷噱頭,就像我們在傳統零售市場習以為常的那種。這個免費似乎不附任何條件:不是只為了誘人將來掏錢購買,而是真的白白送給你。大部分人每天會用一或更多次的Google服務,但我們的信用卡帳單絕對不會列出這筆費用。你在使用Facebook時,不會有計費表在那邊跳動。維基百科(Wikipedia)不收你一文錢。
二十一世紀的「免費」不同於二十世紀的「免費」。從原子過渡到位元(bits)的某個地方,我們本來以為自己了解的某種現象變了形。「免費」真的成了免費。
我想,關於這件事,經濟學當然有話要說。但我找不到。沒有免費奉送的理論,或者變成零的訂價模式。(持平而論,後面的研究會提到,的確有一些存在。但它們大多是晦澀難解「雙邊市場」學術討論,以及我們會在經濟學那一章談到的,幾乎被人遺忘的十九世紀理論。)不知為什麼,在經濟模式能夠描述之前,根據「免費」打造起來的經濟冒了出來。
因此有了這本書,想在這個急劇演進的過程當中,探索一個概念。我後來發現,「免費」既是耳熟能詳的概念,又是深不可測的概念。它力量強大的程度,和遭人誤解的程度不相上下。十年來現身的「免費」,不同於之前的「免費」,卻很少人探討「如何」和「為何」的問題。此外,今天的「免費」充滿明顯的矛盾:免費送東西可以賺錢。真的有免費的午餐。有時你得到的,多於花出去。這是寫起來相當有趣的一本書。我從十九世紀末美國的專利藥品製造商,探索到中國的盜版市場。我一頭栽進饋贈心理學和浪費的道德問題。我另外執行一項計畫,測試智慧財產免費的電子業新商業模式(這個模式稱為開放源碼硬體〔open source hardware〕)。我和出版商腦力激盪想出許多方法,希望本書的大部分形式都能免費供應,同時設法讓協助本書出版的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應有的酬勞。
這本書在某些方面,是公開的研究計畫,就和《長尾理論》一樣︰我在《連線》(Wired)雜誌撰文預先說明我的論點,也貼上部落格討論,這和《長尾理論》相同。不過,這次走的是不一樣的路,存在我腦子裡的東西,多於和線上貢獻者的集體談論。這本書主要是歷史和敘事促成的。談「免費」的過去和談它的未來一樣多。為了研究,除了造訪最新的網路現象,我也經常翻查舊檔案和十八世紀的心理學文章。因此,這回我多半獨自一人埋首研究,在星巴克戴耳機打字,就像一般天經地義的傳統寫作方式。
我不寫作的時候,便出外旅行,和人談「免費」。我發現,你可以用底價為零,建立起巨大的全球經濟體,這樣一個觀念,必然引起兩極化的反應,但一個共同的因素是,幾乎每個人都感到懷疑。這樣說可能被評為以年齡粗率歸類,但這些懷疑者可以分成兩大類:三十歲以上的人和以下的人。年紀較長的批評者,在二十世紀的「免費」世界中長大成人,他們的懷疑有道理:肯定沒有「免費」那回事──我們遲早都要付出代價。在這本書裡,它不只不是新的,更是最古老的行銷噱頭。當你聽到「免費」一詞,那就準備好掏出皮夾。
較年輕一代的批評者,反應不同:「廢話!」他們是Google世代,在網路世界長大成人,一直認為每一樣數位東西都是免費的。他們已經把邊際成本接近零的經濟學,產生的微妙市場動態,內化到心裡,就像我們學習接球時,把牛頓力學內化到心裡那樣。我們正以價格為零,建立全球經濟的這個事實,似乎不說也明白,甚至提都不用提。
所以,我曉得這是寫書的絕佳主題。任何主題,只要能把批評者平均畫分到兩個相對立的陣營──「大錯特錯」和「顯而易見」──一定是個好主題。我希望,讀這本書的人,就算一開始側身於某個陣營,讀完之後,不再歸屬任何一個陣營。「免費」不是新東西,但它不斷在變。而且,它在這麼變的時候,強迫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對人類行為和經濟誘因的一些基本了解。
了解新「免費」的人,將在明天的市場呼風喚雨,並且破壞今天的市場──其實,他們已經這麼做了。本書要談談這些人,也討論他們教了我們什麼。我們談的是價格顛覆的過去和未來。
摘自《免費!》自序
《免費!》這本書所提到網路上的「免費」現象,其實,網路上誰不知道?
我們早知道各家網站業主猛力燒頻寬、養著昂貴的開發團隊;我們早就知道網路上請使用者直接付錢有如登天之難,許多網站撐幾年依然開不了消費者的荷包。但《免費!》這本書的遠見,在於它竟然敢說:「免費」不代表業主的無能,它本身就是「最有效益的價格」!
安德森的新書呈現了許多例子,在在說明「免費」背後所代表的高超的商業策略、神奇的獲利公式。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Radiohead的「In Rainbows」,祭出「香油錢行銷」,打破了原唱片層層的通路管道,最後由樂團直接收入口袋的竟是原先的三倍之多,看看統計資料,有8%的一毛不拔,但有20%的皆付了平常的二~三倍價。此例完全說明了「免費」的魅力,它是這麼的無辜、如此的暢通無阻,可以在不影響供應鍊秩序的情況下,讓最上游直接和最下游的終端消費者「搭上線」,也讓那些真的很重度的超級粉絲、終端消費者,有機會宣洩他們的喜愛,進而來「發生關係」。
要注意的是,在二十年前,「發生關係」這件事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安德森的「免費經濟」理論,必須建立在網路一個很重要的特性上──
這特性,美國人叫做「群眾基礎」(user base)。
因為,網路的「群眾基礎」實在太龐大!它雖然處處充斥「免費」,但它天生的環境、使用模式,讓所有網站變成可怕的「吸眾機」,有的網站還精心設計轉寄給朋友,使得MySpace可以在短短一年內即衝到近1億會員,史上沒有一個組織、協會、活動曾經達到過這樣的成績;YouTube在開站一年後每天都被觀賞1億次,史上從來沒有一家電視台曾有過這樣的閱覽率。
以兒童社群網站「企鵝俱樂部」為例,它平時提供小朋友聊天室,只有付費會員才能享有虛擬寶物和新的聊天室。美國的父母還蠻「摳」的,所有會員中,高達95%一毛不拔,只有5%的父母付了月費,你擔心,企鵝俱樂部就只和這5%的父母「發生關係」,活得下來嗎?偏偏它的「群眾基礎」非常大,會員數高達1200萬人!因此它在2006年單單靠這些5%的父母即達新台幣20億的營收,整間公司位在一座加拿大的小鎮,員工才幾位,個個口袋鼓鼓的。
再以影片網站YouTube為例,很多人擔心YouTube一直「免費」,遲早會撐不下去?我說,那要請你來看看他們的「群眾基礎」,來判斷它可以和多少名群眾「發生關係」。
2009年中,一位台灣的學生利用便利貼貼出了一個「Deadline Post-it」影片,一個月內就達300萬人觀賞!這還不是最厲害的,菲律賓監獄組織了囚友一起跳了麥可傑克森的「Thriller」舞,至今已有近4000萬人觀賞。
當你的群眾基礎高達4000萬人,那很容易就和足夠多的人「發生關係」。當在大家以為菲律賓監獄這則影片還是「免費」時,它其實已經賺翻了!據說,這座監獄早就悄悄的變成觀光勝地,來的都是外國遊客。它還附設有禮品店,每一位觀光客拜訪都可以購買這些囚友們在影片中所穿的鮮橘色「跳舞囚衣」。此監獄還算低調,沒有線上販售這些囚衣,不然,以它4000萬名的「群眾基礎」,可能會創下史上賣得最好的短袖上衣記錄!
免費,便是與龐大的線上消費者發生關係。安德森將「免費」整個探究了一遍,提到免費心理學、數位經濟學,並將此層級從企業一路升高到國家、全球、全人類歷史的演變。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免費」不只是可「買」的可乘之機,更是一個可「賣」的可乘之機,你會忍不住開始發揮創意頭腦,怎麼在現在這已經整理好的版塊之中殺出重圍,「賣」出一個免費的大事業!
國內知名網路趨勢評論家、104人力銀行獨立董事 劉威麟
「安德森其人其書可與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及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並列較勁。在這日漸興起的全球數位時代,經營哲學的相關著作絕對少不了他們。」
《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物流成本正急遽下滑,安德森再次精準指出下一波行銷趨勢。」
Eric Schmidt(Google執行長)
在網路新經濟這個領域,安德森被譽為是論據最充分且觀察最犀利的作者。他的一系列觀點超越時代的文章及著作,不只定義了新經濟裡的數種關鍵趨勢,也描繪出這些趨勢所代表的新商業模式與商機。2007年獲《時代》(Time)雜誌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位人士」之一。
安德森自2001年起擔任《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在他的帶領之下,《連線》五度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提名,並曾獲卓越雜誌首獎(General Excellence)。安德森也曾獲《廣告年代》(Advertising Age)封為「年度總編輯」(editor of the year)。
2012年底,安德森宣布離開《連線》雜誌,擔任3D Robotics執行長,「對我來說這是追逐創業夢想的機會。」安德森在2009年底與人共同成立了3D Robotics,主要生產、販售DIY無人機的零件,並經營由DIY社群成立的網站DIY Drones。他們沒有融資、但是第一天就產生收入,目前已經成為一家營業額數百萬美元的公司。
安德森曾服務於《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等雜誌,也曾在洛塞勒摩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擔任研究員。出版《長尾理論》、《免費!》,發表他對網路商機的最新觀察與研究成果。目前和妻子與五個兒女住在北加州。
安德森的網址為:www.makers-revolution.com。
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畢業。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獲時報出版公司2002年「白金翻譯家」獎,譯有《選擇的自由》、《做對決斷!》等,著有《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等,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設有個人部落格「一句千鈞」。
http://allinonesentence.blogspot.com/
臺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NYU)公共行政碩士。曾任《遠見》雜誌記者、天下文化出版公司財經叢書編輯。著有《回甘人生味:茶王李瑞河傳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商業》(小天下出版),譯有《小鼠紅花歷險記》、《誰偷了維梅爾?》等。現為自由工作者。
2009/09/02
BCB416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2163955
313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