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作者以比擬、戲謔的筆觸,有趣的謎題引導讀者進入達爾文的演化世界。
從天擇演化論的本質、人類傳奇、生命史上的大滅絕與大爆發、地球的變異,到人類社會的種族偏見、犯罪行為與本性,均透過達爾文的「生命觀點」予以詮釋。
希望能從演化的知識與研究中記取教訓,在脆弱的地球上延續生命,我們需要更用心的經營與學習。
作者序 這樣的生命觀點 古爾德
譯者序 一場醉人的知性之旅 程樹德
導 讀 程樹德
第一部 達爾文時代
1達爾文您在等什麼?
2與虎共餐五年情
3「演化」大奇航
4先別蓋棺論定,達爾文還沒死呢!
第二部 我們的故事
5別緊張,程度不同而已
6人類演化的灌木叢和通天梯
7小孩是大人真正的爹
8人類的嬰兒是胚胎
第三部 匪夷所思的演化世界
9可憐的愛爾蘭鹿
10樹癭蠅為什麼吃掉自己的媽媽?
11綠竹、秋蟬與亞當史密斯
12河蚌殼端的小魚
第四部 生命史的形式與注腳
13生命的五角大廈
14單細胞無名英雄
15寒武紀大爆發只是S形騙局?
16非常大滅絕
第五部 地球理論
17伯內特牧師的骯髒小行星
18不變、漸變、大災變
19碰撞中的異端—維里科夫斯基
20大陸漂移說怎麼變正統了?
第六部 從教堂、大腦到星球
21大小與形狀
22管窺人類的智力
23脊椎動物的大腦史
24行星大小和表面積
第七部 科學的應用與誤用
25科學英雄和笨蛋
26姿態造人
27種族偏見與重演論
28犯罪,誰的錯?
第八部 人類本色
29該不該畫分人種?
30人類本性非科學
31種族偏見論與智商
32生物潛能VS.生物決定論
33喔,這種聰明又仁慈的動物!
後語 解決之道在中庸 古爾德
附錄 名詞注釋
延伸閱讀
這樣的生命觀點
古爾德
美國著名的遺傳學家馬勒(H.J.Muller,1890-1967,一九四六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在一九五九年悲歎地說︰「整整一百年來沒有人了解達爾文,這段日子實在是太長了。」
這段話聽在很多人的耳裡,可能會覺得馬勒像張烏鴉嘴。難道他要用這種方法來慶祝《物種原始》(Origin of Species)出版一百週年嗎?不過話雖然不怎麼中聽,但的確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句話的真實性,也沒有人能夠否認馬勒真實地表達了他內心所有的挫折感。
■「天擇」其實很簡單
為什麼達爾文的理論這麼難了解呢?事實上,在《物種原始》發表後的十年內,他已經讓學術界相信演化過程的確存在;但是在達爾文的有生之年,卻始終不見他的天擇(natural selection)理論被大眾所青睬。一直要到一九四○年代,天擇說才重新在學術界獲得全面的勝利。然而,即使現在大家都承認它是達爾文演化理論的核心,但它依然普遍地受到誤解以及人們的錯誤引用,甚至被誤拿來當作達到某些目的的工具。
天擇說之所以難了解,並不是因為它的思考邏輯有多麼複雜。其實天擇本身的理論基礎相當簡單,只包含了兩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以及由這兩個事實所推衍而得的結論。
第一,生物會改變,而且這些改變能夠遺傳給後代。
第二,生物所產生的後代很多,但並不是每一個後代都有生存的機會。
第三,一般來說,在眾多發生各種變異的後代中,最能適合環境條件的個體,獲得生存繁衍的機會就更大;所以這些利於個體的變異,便能夠經由天擇而在族群當中累積。
然而,前面三項敘述只是保證天擇能夠運作,但並不能完成達爾文另外所賦與它的角色。達爾文理論的精髓在於,天擇不僅只扮演「淘汰」對環境適應不良的生物而已,它還是演化過程中、創造新特性的主要動力。此外,天擇也應該能建構出更適合生存環境的生物;藉由一代代將這些有利的變異保存在基因庫裡,並血脈相傳,天擇便能一步步地創造出生物新的適應性。
如果說天擇具有很高的創造力,那麼,剛才第一點所提到關於變異的敘述,就必須再補充另外兩個限制。
■另外兩種限制
首先,個體所產生的變異必須是隨機的,或至少不會只偏好某個特定的適應方向。因為,如果變異只朝某個「正確」的方向產生,那麼天擇就失去了它創造性的角色,而僅僅只是消除掉那些不往正確方向變異的不幸個體而已。
所以,拉馬克(Jean de Lamarck,1744-1829,法國博物學家)主義所堅持的「動物能夠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且會朝那個方向變化,並把獲得的性狀傳給後代」,並不符合達爾文主義。目前我們所了解的基因突變,已經證實達爾文的立場是對的;因為他所認為的「變異並不會事先預期該朝那個好的方向,去產生變化」符合我們所知道的基因突變現象。
演化是「機會」和「必要性」的混合物,各種變異都有機會存在,而天擇則保存了必要的性狀(即適應良好的性狀)。
其次,相對於產生新種的演化變異,族群裡的個體變異一定要很小。換句話說,新種的產生是由於族群個體變異的累積。因為,新種若是「突然」出現的,那麼天擇只需要除掉以前的品種,讓出空間讓新的品種生存即可;但這些新種就不是天擇所塑造的了。因此我又得再次強調,以我們現在對遺傳學的了解,更能支持達爾文當時的觀點──小突變是演化過程中的素材。
所以說,達爾文這看似簡單的理論,其實也有細微複雜處和額外的要求。但不管怎樣,我認為它之所以很難被大家接受,並不是因為有什麼難以了解的科學理論。我想,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達爾文所傳達的訊息裡,隱藏著激進的涵義。這些激進的哲學思想挑戰了根深柢固的西方傳統,而大家卻還沒有準備好要放棄這些傳統概念。
■挑戰西方傳統思想
首先,達爾文主張演化沒有特別的目的。個體的奮鬥只是想在未來一代代的子孫身上,增加自己基因的比例而已。世界上所呈現的和諧與秩序,也只不過是個體為了求取自己的利益所展現出的表象罷了。關於這點,我們可以藉由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自由經濟體系,來了解大自然的運作(詳見第十一章)。
達爾文所傳達的第二個訊息是,演化沒有方向,它不會一直朝著更高等的事物演化;生物只是為了要更能適應它們的生存環境,並沒有所謂的進步或退步。一種寄生蟲慢慢地「退化」,是為了符合牠們在宿主體內的生活方式,這其實就跟羚羊那優雅的步態一樣完美。
第三個訊息則是,達爾文始終以他一貫的唯物哲學來解釋大自然。他認為物質是所有「存在」的根基,而心智、精神或上帟,只是我們複雜的神經交錯連結後的產物而已。
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詩人及小說家)就曾經對於大自然的目的、方向和精神遭到科學的摒棄,表達了他的沮喪和不滿︰
當我在黎明放眼遠眺,
池塘、田野、羊群、孤獨的樹,
統統都默默地朝著我看,
好似靜靜坐在學校課堂中天真無邪的孩子們;
他們嘴唇輕輕開啟,
像要告訴我什麼似的,
但卻都靜靜地,
大氣都不敢出一聲地說︰
「真奇怪,真想知道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自從達爾文以來
是的,自從達爾文以來,這個世界的確是不同了。它變得更精采、更有趣、更能提振我們的心靈;因為我們在大自然裡找不到目的,所以我們得自己去追尋、去定義。達爾文並不是個道德笨蛋,他只是不願意把西方思想中的各種偏見,強行附會到大自然身上而已。
事實上,我認為達爾文主義的真正精神,足以拯救我們這個蒼白、貧瘠的世界;它的精神完全否定西方的驕傲與自負。因為西方的傳統觀念認為,我們既是上帟創造的最高產物,當然就有權控制、並奴役世界上其他的萬事萬物。
不管怎樣,我們還是應該要和達爾文達成共識。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對他的思想及其衍伸的涵義有真正的認識與了解。本書的各個章節,就是想探討達爾文所謂的「這樣的生命觀點」(this view of life,卂這是達爾文在《物種原始》一書當中,提到他「演化新世界」時的用語)。
■替樹木講話
本書這些短文是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七年之間所寫的,原本是發表於《自然史》(Natural History)雜誌每個月的專欄。這個專欄的名字就是「這樣的生命觀點」,範圍涵蓋了星球、地質、社會以及政治的歷史。在我的心目中,這一連串的歷史都已經在達爾文的演化思想之下獲得串連,並得以整合。我專攻生物學,而非萬事通先生,對其他的學問並不精通,所以我對行星和政治學的了解,只是因為它們跟生物演化有接壤之處,才能略知一二。
我知道「拿昨天的報紙包今天的垃圾」是對新聞從業人員的一種嘲諷,也知道出版由單篇文章所集結成的書,其實對我們的森林有莫大的傷害。但就跟兒童作家舒斯博士(Dr. Seuss)故事裡面的勞瑞(Lorax)一樣,我覺得自己是在替樹木講話。
除了老王賣瓜之外,我之所以出版這個文集,是因為很多人喜歡這些文章(當然也有人表示不屑);而且它們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達爾文的演化觀點。事實上,達爾文的演化觀點對我們這些囂張自大的人類來說,是一帖最好的解藥。
本書的第一部是探討達爾文理論的本質,尤其是引起馬勒悲歎的那些激進哲學思想──演化沒有目的、不一定會進步,而且是純粹唯物主義的。此外,我會引用一些有趣的謎題作為開端,來解釋達爾文深邃的思想。誰是「小獵犬號」(the Beagle)軍艦上真正的博物學家呢,答案可不是達爾文喔!還有,達爾文當時為什麼不用「演化」這個字眼?他又為什麼整整等了二十一年才將他的理論出版問世呢?
■演化論的推衍
把達爾文的理論應用在人類演化,是第二部的主題。我想強調人類和其他生物之間的獨特性和一致性。這種獨特性只是藉由一般的演化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因為有什麼其他預設的原因(這點所有的生物皆同)。
在第三部當中,我探討演化理論應用在特殊生物方面的複雜問題。從某個層面來看,這些文章似乎只是描述了具有一對大角的鹿、在媽媽肚子裡把媽媽當作食物的蒼蠅、在身上偽裝一條假魚的蚌殼,以及一百二十年才開一次花的竹子等特殊的生物現象;但若從更深一層的角度來思考,我所要談的主題其實是「適應」、「完美」,以及相對來說無意義的表象。
第四部則把演化理論延伸到對生命史上「生命形式」的探討。我們發現生命並不是一部莊嚴的進步史,而是一個不時發生大滅絕,並在長久的寂靜中,又不時有新種快速誕生的世界。我把重點放在兩個最偉大的事件上︰一個是大約六億年前開創了複雜動物世界的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另外一個則是兩億兩千五百萬年以前,毀滅了半數以上海洋無脊椎動物的二?紀大滅絕(Permian extinction)。
到了第五部,我把焦點由生命史移轉到地球史;將討論的重點放在古代的英雄萊伊爾(Lyell),和現代的異端維里科夫斯基(Velikovsky)這兩位的理論。這兩個人對一些最基本的問題︰「地質史的發展有沒有方向性?它的改變是緩慢、莊嚴的,還是快速、帶來災變的?生命史和地球史有沒有相關?」做了一番曲解。而我發覺現代地質學的大革命──板塊構造和大陸漂移理論,正好可以為這些問題提供解答。
第六部則是想要理解小的東西。物體的形狀其實和它的大小是息息相關的,大小的本身就能影響物體的形狀。我還可以把這一個簡單的原理,應用到範圍廣大的現象上。我所談的包括行星表面的演化、脊椎動物大腦的演化,以及中世紀大大小小的教堂其外表特別的差異。
■社會、政治、科學
就邏輯順序來講,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第七部和前面的內容有一點不連貫。因為我已經很努力地從一般原則談到它們的特殊應用,然後又進一步談到它們對生命和地球史上主要形式的作用。但在這個部分,我要把話題轉移到演化思想的歷史上;尤其是社會和政治對所謂「客觀的」科學所造成的衝擊。我們要談科學裡所隱埋的自大,以及科學內隱含的政治偏見。
科學並不是直通真理的大道,而是一路上得破除過去古老的迷信,並努力蒐集客觀的資料才能到達目的地的。科學家也是凡人,無意之中就可能把當時的社會和政治觀念溶入自己的思想中。尤其科學家多半是社會上的既得利益階級,因此他們常常不自覺地認為現存的社會秩序,在生物學上是早就命中注定的,藉以護衛現存的社會形式、保衛既得的利益。
所以,我討論的主題包括十八世紀胚胎學界的爭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德國社會主義者)對人類演化的看法、隆布梭(Lombroso)認為人類具有犯罪內在本性的理論,以及種族偏見理論中的奇怪故事。我藉由這些故事所要傳達的訊息,就是想討論這些社會既存的觀念對科學家的影響。
我在最後一部仍討論相同的主題,只是延伸到現代對「人類本性」這個議題的討論;而這個主題正是演化生物學被人錯用到現代社會政策上的實例。現代媒體和書籍大量充斥著人類具有殺人狂般的猿猴祖先、人類有內在的侵略性和領域性、大自然命定女性是被動的,以及不同種族間的智商差異等「生物決定論」的論調。
所以,這一部的前半段主要就在批判「生物決定論」,認為它只是政治的偏見而已。我認為這些講法完全沒有根據,它們只不過是西方歷史當中的悲慘故事借屍還魂罷了──把那些被社會犧牲的人貼上「劣勢生物」的標籤,認為他們之所以被犧牲只是咎由自取。若套用康道塞(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法國數學家及哲學家)的話,這些論調簡直就是「把生物學拉過來當共犯」。
本部後半段則討論最近興起的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談它帶給我的快樂和我對它的憤怒,尤其是它對「人類本性」這個議題做了一番達爾文式的陳述。我認為社會生物學當中的許多獨特論點,其實只是套用「生物決定論」的模式,根本就是沒有證據的猜想。不過它用達爾文主義來解釋「利他主義」卻深具價值。因為那倒支持了我一向的觀點︰遺傳其實賦與我們很多彈性,天擇並不會造成一個守成不變的社會結構。
■感謝
這些文章和原本發表在《自然史》雜誌中的專欄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我只有改正其中的錯誤、重新以較為客觀的角度做些修正,並加入一些新資訊。此外,我盡量避免文章之間的重複(至少從沒有重複引用同樣的例子)。
最後,我要深深感謝主編特尼斯(Alan Ternes)先生,以及本書編輯愛德斯坦(Florence Edelstein)和貝克宏(Gordon Beckhorn)。他們在處理讀者來信時非常有效率,而且對文章的內容也相當尊重與謹慎。不過,你如果不喜歡那些聳動的標題,儘管去罵罵特尼斯,因為這些都是他想出來的。
■探索生命意義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講得好,他認為演化觀念對人類生活和思想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衝擊。他說︰
人類的自我觀念在科學發展的衝擊下,受到兩次重大的打擊。第一次是科學讓我們了解,地球不但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還只是巨大宇宙中的一小粒塵埃......。第二次則是生物學的研究剝奪了人類自以為是的尊貴地位,並把人類貶斥到「我們都是動物世界的子民」這個事實當中。
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在這脆弱的地球上繼續延續生命,那麼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接受和體認這些科學知識對我們的啟發。我也希望「這種生命觀點」能在它的第二個世紀開花結果,幫助我們了解科學研究的教訓跟限制。
就讓我們像哈代詩裡「池塘、田野、羊群、孤獨的樹」一樣,繼續去思考、繼續去探索我們為什麼會活在這個世界上。
出生於紐約市的猶太家庭,從小就是一名標準的棒球迷。五歲時與父親到博物館參觀恐龍化石展,自此啟發他對古生物學的興趣。古爾德於1960年代初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1967年開始任教於哈佛大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和科學歷史,都是他的專長。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也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除了授課以及做研究外,這位博學的演化生物學家,更長期在美國自然博物館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雜誌發表專欄文章,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他的文筆幽默有趣,是全球知名的科普作家。目前,古爾德1970年代以來所發表的數百篇文章,已集結為好幾本文集。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第一本收錄了他1974到1977年文章的《達爾文大震撼》了。其他作品還包括:《貓熊的大拇指》(Panda‘s Thumb)、《壯闊的生命》(Life\'s Grandeur)等。古爾德在1982年診斷出罹患腹部間皮癌,但他從不放棄,一直努力抗癌。直到2002年因肺腺癌與世長辭。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花蓮。少年時代即著迷於分子生物學之重大發現,憧憬能對生命科學有所貢獻。台灣大學動物系畢業後,即負笈美國哈佛大學,獲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波士頓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專研分子遺傳學及演化生物學,現已從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退休。
業餘嗜好為教育改革及創作,譯作有《達爾文大震撼》、《貓熊的大拇指》及《科學革命的結構》(與傅大為等合譯)等。
1995/12/30
BCS02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305-3
0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