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魏國珍從醫三十年,未曾經歷任何醫療糾紛,是許多瀕臨死亡危機病患的一線生機。即使病患最後沒能活下來,他愛護病患、認真誠懇的態度,仍贏得所有家屬的衷心感謝。

他相信「美善醫病關係」的價值,在醫術上力求精進,在醫德上的求全求實。他做人圓融、和善,卻在專業上鍥而不捨,同時下刀冷靜、靈巧。

這本書讓我們見證到,一位忠於志業的醫師,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找出方法對治病人,用他的天賦、才能、專業,讓受苦的、殘缺的生命得到醫治,並從得到快樂與成就,讓我們記得,「醫者,本來如此」的美麗光輝。

「醫生必須要有guts、有擔當,當病人需要開刀治療,如果你為保全自己,為了怕糾紛,連這點風險都不要擔的話,你就不要當醫生了。如果當醫生是為了賺錢,那麼將永遠不會感到有意義,也不會像我這樣快樂。那些病人扎扎實實豐富我的行醫路,照見獨特的生命意義,讓我有機會經由這些磨練變成更好的人。」

魏國珍


精彩報導:公視新聞-清醒開顱手術 防傷病患中樞神經
https://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73230

推薦序 回到從醫的原始初衷   陳昱瑞
序言  回到從醫的原始初衷   王宗曦
序幕 這是全天下最棒的工作

• 第一部  「初心」
01  父親給我的三堂課
02  腦神經外科的呼召
03  一定要開的「絕急刀」
04  第一次「英雄主義」:夾血管瘤 
05  開刀是一門藝術創作
06  春花秋月何時了,腦病知多少?

• 第二部  「冶煉」
07  我的「喬治克隆尼」老師
08 神奇的「樹突細胞」
09  芝麻開門,打開「血腦屏障」
10  鑰匙孔手術,「以管窺天」的妙法  
11  腦部功能檢測
12  清醒開顱實況
13  十年磨一劍的「基因體研究」

• 第三部  「愛.信任」 
14  傾聽:把病人當親人
15  謙卑:上帝派來的天使
16  踏實:不取巧、不占病人便宜
17  精準:緊急中的最佳決策
18  耐力:二十小時馬拉松開刀
19  堅毅:五次開刀,用盡一切方法救治
20  同理心:和病人站在同一邊

• 最終章   醫者的生命證言
• 後記  父與子

回到從醫的原始初衷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副司長 王宗曦

然而,這些負面印象,卻跟國珍每天接觸到的醫療現場,有著極大的落差。國珍想告訴大家,媒體中看到的並非醫師工作的全部面貌,甚至,他覺得當醫師是他生命中最受祝福,也是最享受、最快樂的事。

身為長庚醫院的醫師,國珍當然深切了解到五大皆空、醫療執業環境的改變、使學子從醫熱情不再。於是,他想著如何以自身為例證,想對社會發生更多的影響力,以平實誠懇的態度,談談自己「如何做一個快樂的醫師」心路歷程。

藉著此書,國珍願意將自己在醫學上的經歷都無私地分享出來,希望能鼓勵更多新下一代醫師,願意投入醫療工作,重獲動力,重新體會真正照顧病人的喜悅,回到從醫的原始初衷。

摘自《醫者,本來如此:台灣腦神經外科權威魏國珍的快樂行醫路》序言

衛生福利部部長     邱文達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昱瑞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楊志良                                           
台灣大學校長      楊泮池
前司法院副院長、大法官 謝在全            

感動推薦

魏國珍 作者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U.C.S.F.)腦瘤研究中心研究員,目前為林口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系主任。

投入腦科研究十餘年,他主持的「奈米藥物加超音波開啓血腦屏障」腦瘤治療計畫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喻為「研究腦瘤治療的重要里程碑」,並推崇台灣腦科的創新研究為全球腦瘤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魏國珍不僅在腫瘤腦神經外科的專業上成就卓越,也一直秉持著「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信念行醫,而這份初心更是他守護病人、在醫療專業上不斷求精求進與突破的關鍵,特別是近年台灣醫療體系受到商業化的影響,醫病關係漸趨緊張,魏醫國珍所樹立的醫者典範更值得彰顯與推崇。


吳錦勳 採訪整理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曾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卓越專題特寫獎」、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金鼎獎、二〇二四年讀墨華文大獎非文學類首獎(合著)等。著有《台灣請聽我說》、《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之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生命之旅》等二十餘部。崇尚精神力量,相信生命不斷超越的可能,傾心史懷哲的人生理想:「有工作可做,有希望可想,有對象可愛。」


2014/07/04

BGH14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部分彩色

9789863204985

280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