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

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
優惠價
85
$323

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

好醫師是這樣教出來的

書籍介紹

美國杜克大學奠基於1838年,杜克醫學院則是在1935年成立。創辦人詹姆士‧杜克先生(Mr. James Buchanan Duke)期待,進入杜克大學的學生必須是熱愛學習的人,而招聘來的教師是願意獻身教學工作的學者。本書封面的建築物:博金斯圖書館(Perkins Library),正象徵杜克大學校園是一個充滿學習熱情的優質環境。

1999年起,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每年都會選派三至五位優秀醫學生到杜克大學醫學院實習,拓寬國內醫學生的視野,並帶回珍貴的臨床經驗,受惠的五十位學生也已開枝散葉,遍布台灣各醫學領域。本書就是台灣醫學生在杜克醫學院的親身見證實錄,分為熱情、理解、堅忍、周延、眼界、合作、承諾、希望八堂課,涵蓋醫院各專科的內容,為所有醫師、醫學生、以及有志於醫學的學子,帶來身歷其境的感受,拾得從醫這份神聖工作的初心。

序 親炙醫學教育的典範文化 嚴長壽
序 見而能信 侯文詠
序 便利商店的實質與內容——談台灣和美國的醫療體系差異 胡涵婷
序 杜克四部曲:如何選出到杜克的醫學生 王金龍
序 改變,就在轉角處! 賴其萬
出版序 不忘初衷 黃達夫
誌謝

序曲 信仰 陳姵蓉

Lesson 1 熱情 Passion

實習部門:心臟科照會
這樣的學習,只有痛快兩個字足以形容! 詹于慧
我遇見的主治醫師 陳廷宜
心臟科照會實習心得13則

Lesson 2 堅忍 Perseverance

實習部門:新生兒加護病房
凌晨四點半,也有主治醫師的教學活動 張詠森
實習部門:小兒感染科照會
終於見識到問題導向學習法的威力 陳瓏方
實習部門:小兒神經科
來到小兒科的最後堡壘 顧文瑋
實習部門:新陳代謝科
每一位主治醫師都不恥下問 賴峻毅
Know-how 1與病人的「第一線」接觸 李國芬

Lesson 3 理解 Empathy

實習部門:小兒腎臟科
教學就是一種溝通 詹于慧
實習部門:腸胃科照會
主動出擊,爭取信任 李子豪
實習部門:風濕免疫科照會
越是複雜的病例,越要從基本想起 林文萱
實習部門:神經內科
查房的時候學得最多 何雅琦

Lesson 4 周延 Deliberation

實習部門:放射影像科
燙屁股研討會讓我眼界大開! 黃柏豪
一眼看不透的X光片
重點分明、反覆練習、個人化的課程,不怕你學不會! 游鎧蔚
實習部門:神經放射科
看到少見的病例是很珍貴的經驗 吳孟輯
實習部門:精神科照會
身體與心理,真是息息相關 莊宜芳
Know-how2 當病人在杜克 李國芬

Lesson 5 眼界 Vision
實習部門:皮膚科
每個門診跟到的,都是非常權威的醫師 張詠森
實習部門:感染科照會
以前很害怕的微生物學,竟然變成非常有趣的課! 陳廷宜
有辯論也有猜謎——每週,我都期待各種討論會的到來 陳偉挺
實習部門:耳鼻喉頭頸外科
外科修煉三部曲:了解細節、解釋病情、知錯能改 葉奕廷
看到令人驚艷的微創手術 紀宛婷
Know-how3 如何診斷 李國芬

Lesson 6 合作 Collaboration

實習科別:一般外科
終於,來到傳奇外科大師的地盤 歐陽志佩
實習部門:進階外科
能遇到契合的老師真是幸運 曾千方
實習部門:創傷外科
各種專業的人都能發揮所長 紀宛婷
實習部門:一般內科
對病人的完整照護,也包含非醫學的層面 蔡依倫
實習部門:腎臟科會診照會
整個醫療團隊一起找到答案,讓人充滿成就感 游鎧蔚

Lesson 7 承諾 Commitment

實習部門:胸腔科照會
在被太陽融化之前,看看我們能飛得多高和多遠吧! 張詠森
 胸腔照會科Q&A 賴峻毅、顧文瑋
 胸腔照會科心得6則
實習部門:心臟移植部
奇蹟,在這裡發生了 紀宛婷

Lesson 8 希望 Hope

實習部門:心臟科
謝謝你,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與堅強 姚啟元
實習部門:急診部
這裡的急診室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歐陽志佩
實習部門:血液腫瘤科
期待一個沒有癌症的世界 康鈺玫、姚啟元、張承壹
Know-how4 互相信任的病醫關係 李國芬

杜克之後

因為夢想,我們彼此相連 張詠森
我經歷了一場學習態度的革命! 莊宜芳
對於未來,我只有更加憂心 吳昭慶
我重拾了「做中學習」的熱誠與快樂 顧文瑋
做個有點不一樣的醫生 曾千芳
希望能為台灣醫界帶來良善的改變 王新驍
杜克典範,效果依然持續至今 陳偉挺
我的國際觀因此拓展 何懷德

附錄

附錄一 如何營造學習臨床醫學的友善環境 賴其萬
附錄二 閱讀學生報告的省思 王金龍
附錄三 美國的月亮很大,故鄉的月亮也很圓 胡涵婷
附錄四 精緻文化能不能導向精緻醫療?——從「社會大學」看醫療文化 胡涵婷
附錄五 名詞中英對照

親炙醫學教育的典範文化

嚴長壽

我相信在整個漫長的醫學道路上,台灣醫學生在杜克醫學院的親身見證,已為台灣醫學教育埋下極深的希望苗種;我也相信此書將為所有醫學院的學子帶來身歷其境的感受,同時也希望藉著此書的分享,能夠喚醒所有從事醫學教學的醫院,以及國內醫學權威們重新拾回從醫這份神聖工作的初心。其實,此種對病醫關係的尊重與信任,以及對醫學教育的專研與熱情所顯現出來的文化欠缺,又豈僅限於台灣醫界,這應該是所有從事教育政策的主導者及國家未來的掌舵者,甚至是全台灣在為下一個階段的未來定位時,都應該具備的普世價值。

回想台灣在經濟最匱乏的時刻,慶幸能有像黃院長這般的醫界苦行僧,願意遠離家鄉在國外隻身奮鬥、深耕苦修,更佩服的是當他學有所成時卻願意重歸故里,無期無求,只願能將所學所識灌溉這塊哺育成長的土地,而今對照功利化社會嚴重影響青年人價值觀的當下,如此台灣典範幾希矣。在這幾十年的時日以來,因為有黃達夫院長與杜克醫學院醫界權威的身教典範,讓我看到一種真實的可能,那就是做為一位醫者是可以全然無我、懷抱全心奉獻的使命感,在每一個面向、每一個時刻裡,而這樣的精神也是台灣做為世界公民、身為文明社會的一份子,所應該追尋、學習的方向!


見而能信

侯文詠

很多人以為送這些醫學生出國,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最新的、最好的知識、技術。但我在這本書裡面看見的,卻是那樣的文化、信念,對醫學生所造成的衝擊。我在讀這本書的許多章節段落時,幾度感動掩卷,幾乎落淚。

我記得黃院長有一次對我說過。他說:侯醫師,很可惜你沒有去杜克醫學院受過訓練。如果你曾去那裡受過訓練的話,我相信你一定現在還是一個醫師,而且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醫師。

作家與醫師之間,儘管我自己也說不上來,算是遺憾還是不算,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忽然多少有點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不過,從這些醫學生身上看到的感動與改變,卻讓我看見了更大的,改變的可能。見而能信,信而能行。我相信這些衝擊,一定能給醫學生們擁有不一樣的價值。我也相信,當這些醫學生變成資深的醫師時,他們一定會變成很好的老師,教導出更多不一樣的學生。我相信改變的力量來自教育,更堅信黃院長這些為台灣的醫療界默默的付出,終有被清楚看見的一天。


便利商店的實質與內容:談台灣和美國的醫療體系差異

胡涵婷

由於我的專業是血液腫瘤,一個讓一般病人望之生怯的專科。來看病的病人及家屬,既是焦慮不安,又充滿疑問。我看病時,話很多;除了充分解釋病人的病情之外,也努力借用各種資源來減低他們的焦慮。多數病的處置,是很明顯而且直截了當的,該開刀,或是放療(radiation therapy)、化療(chemotherapy),沒有什麼疑問。某些病在某些情況下,卻是不用藥反而比用藥有道理。我常說,當我向病人解釋為什麼不開處方時,所花的時間,往往比開處方花的時間多得多。如何誠實說明及說服滿懷希望的病人和家屬,化學治療是於事無補(futile)的,是每一個腫瘤科醫師都應該時時銘以為記的功課。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是生活只求溫飽的年代。隨著社會的富裕和進步,所有的生活條件都在朝精緻化邁進。醫療品質也應當如此。台灣的醫療模式雖有如7-11的便利,可是有沒有7-11吸引人的精緻內容呢?答案是沒有。

我想對台灣病人語重心長的呼籲:只開處方,不愛說話,不解釋原由的醫生,不是好醫生。看病、治病,有時候要很有耐心;急就章的用藥,反而會受害。還有,您繳的掛號費的最大報酬,應該是醫師傳達的無價的醫學常識,而不是幾包便宜的紅白藥包!

我更想對台灣的醫師、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呼籲,不要淪為只賣給人填飽肚皮,卻難以下嚥的食物的便利商店。但願杜克精神不僅在這些幸運的年輕學子心中長存生根,並且茂密成蔭,讓台灣的醫療如同我們的7-11是精緻先進的便利商店。


杜克四部曲:如何選出到杜克的醫學生

王金龍

而在醫學淵博的領域中,每天都可能在病人身上遇到難題,因此,每天都要有心理準備,時時虛心學習。作為一個醫學領域中的工作者,如果能夠對病人遭遇的痛苦具有同理心,對照顧病人的責任甘之如飴,並且能將這樣的人道精神,化為追求醫學新知的熱誠,這樣,必能日益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醫師。

最後,這些日積月累的心得與經驗,如果沒有與人分享的熱誠,就只能是個人私密的經驗,無法傳承。所以,基金會也期待這些已經出國學習,而且深刻感受異國醫學教育精華的學生們,未來能夠成為傳承經驗的種子教師,將這些見聞、做法、身教、言教,不斷分享給周遭的人!

感受、體驗、學習、傳承,這正是我們選拔學生時,心中期待的「杜克四部曲」!


改變,就在轉角處!

賴其萬

作為一個醫學生,在年輕時能夠有機會出國學習,對不同地域的流行病學多方體驗,增廣國際觀,應當是寶貴的體驗。但如果能同時觀察到不同的制度與文化,進而重塑自己的態度與理想,更是美妙的人生經驗!

也因為如此,我們非常期待能夠透過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的杜克實習計畫,每年選派三至五位醫學生,以三個月的時間,貼身觀察國際知名醫院的前輩典範,並且衷心期待,他們往後的醫學生涯,因此能有不同於前的高度和視野。

近年在社會上瀰漫著一種對醫生、醫院不信任的情緒,幾次在演講場合,有醫學生不約而同向我表達往後將進入醫學生涯的不安。我想對這些年輕的孩子說的四個字是:勿忘初衷。

不要忘記當初你選擇學醫,那種決心助人的熱情。現實的種種就像鐘擺,當它擺動到一側的頂點時,必定會轉向,朝另一側擺去。如果今天你迫於現實,曾有的理想,妥協了;堅持的原則,放棄了。那麼, 當鐘擺(環境)逆轉時,你會成為醫界良性改革的「阻力」還是「助力」呢?堅持下去,你所期待的改變,也許就在下一個轉角處!


不忘初衷

黃達夫

很幸運的,在1997年,嚴長壽總裁出了他第一本暢銷書《總裁獅子心》。他決定將該書部分的版稅捐出來做公益,再加上其他有心朋友、病友的不斷捐助,因而促成「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的成立,讓我有機會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

因為杜克大學醫學院的臨床教學在美國醫學界享有盛名,而我個人又與杜克有長久的關係,所以,基金會從1999年開始,從台灣的醫學生當中選拔,每年安排三至五位國立醫學院第六年的學生到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與杜克的醫學生並肩實習三個月,由基金會全額提供機票、生活費及學費,並安排他們的住宿。在杜克大學的同事們也主動提供生活輔導,讓他們能很快融入異國的生活,專心學習。基金會期許他們由自己的改變,擴大到他們周邊的人,而成為改變台灣醫學教育的種子(agent of change)。

至今,基金會共送出五十位醫學生,我不敢說這樣的經驗是否真正改變了每一位學生的生命,能夠在往後產生星火燎原的結果。但是,至少從他們的學習心得中,我們看到了在不一樣的學習環境中,他們變成一群熱心學習、樂在工作的年輕人,讓我們看到未來的一線希望。

我要在此感謝這些年來基金會的捐款人和董事們的支持。希望他們與我一樣,以參與了一群台灣未來醫師的成長而感到驕傲。

在台灣醫療瀕臨崩壞的時刻,我更希望藉著此書的出版,喚回台灣醫界同僚選擇醫療志業的初衷。為了自己,為了世世代代醫界未來的生力軍,來積極參與推動醫學教育及醫療執業環境的改革。

從他們的字裡行間,看見那種人性的基本憧憬——熱愛知識,嚮往高貴人格的純潔心情。

——胡涵婷,美國麻州Holy Family Hospital 血液腫瘤科主任


如果這本書的出版,能引起國內醫學教育界的反思,最後受益的將是我們年輕的醫學生與社會大眾。

——王金龍,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主治醫師


我從這些醫者的典範中,看到他們對新知永不懈怠,對病人永存憐惜,對同儕尊重,對教學熱情,種種的言教身教,讓這些令人讚嘆的醫者傳奇,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在台灣醫療瀕臨崩壞的時刻,我更希望藉著此書的出版,喚回台灣醫界同僚選擇醫療志業的初衷。

為了自己,為了世世代代醫界未來的生力軍,來積極參與推動醫學教育及醫療執業環境的改革。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董事兼院長


當一個人能夠把他的理念對一個群體或組織持續產生影響力,且能連綿不斷的深入每一位組織成員,形成共同的信念與價值觀,這時我們就稱之為組織文化。

在《杜克醫學院的八堂課——好醫師是這樣教出來的》中,即深刻描繪了一種徹底實踐「以病人福祉為第一優先」的病醫文化!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關鍵不是錢,而是文化與信念。

我們看到,在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體系裡,醫療團隊一切的學習、努力,都是為了務實解決病人的問題而存在的……

這樣的價值一旦確立,教學、討論就不再是一種測試、競賽,​而是為了用更有效的方式,訓練出更能解決病人問題的團隊。

——侯文詠,醫師、作家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 作者

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成立於1998年10月,宗旨是:培育優良醫師,倡導醫療品質觀念及執行,期能改善國內的醫學教育、醫療品質,健全國內的醫療體系,使國人能得到完善的醫療照護,並達到維護全民健康的目的。主要工作包括:(1)設立優良臨床醫師講座,補助研究經費, 以使其專心致力於臨床教學及教育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2)派送國內資優醫師短期或長期出國進修, 並提供其旅費、生活費及學雜費等。 (3)邀請國外客座教授來華做短期或長期教學, 並提供旅費、生活費及教學費等。 (4)倡導醫療品質的觀念,建立品質指標, 進而協助衛生主管單位成立公正的第三者品質監控組織。 (5)其他有關社會科學、人文、基礎醫學、科技等教育活動之促進。


2013/11/12

BGH14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部分彩色

9789863203254

327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