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IDF之父
優惠價
85
$298

IDF之父

黃孝宗的人生與時代

$350

書籍介紹

在台灣,他,不報姓名、不遞名片,也絕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他是個神祕人物。

提起黃孝宗三個字,也許沒幾個人知道,因為他行事一向低調自謙;然而,家喻戶曉的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我國IDF經國號研發計畫,背後的重要關鍵人物正是黃孝宗,他是兩項計畫的總主持人之一,並曾任中山科學研究院代理院長。他不但在航太界知名,亦為國家民族貢獻良多,人稱「台灣飛彈之父」、「IDF之父」。這是他豐富的人生傳記,更是台灣國防科技發展的一頁珍貴紀錄。

序 開啟國防科技新紀元 李國鼎
序 科技的將才 郝柏村
自序 黃孝宗
作者序 殷正慈

第一部 童年與求學年代(1920~1944)
1.新中國誕生
2嚴父慈母
3.童年
4.鐵廠小學
5.青年中學
6.金陵中學
7.武漢大學
8. 建立實學基礎

第二部 留美年代(1944~1980)
9.麻省理工學院
10.高科技時代來臨
11.立業初期
12.火箭及其演進
13.RMI公司
14.洛克丹公司
15.洛克丹的科技尖兵
16.促成人類登月壯舉
17.洛克丹先進太空騷動機計畫主持人
18.洛克丹液體火箭發動機計畫總工程師
19.洛克丹先進和推進工程部總主持人
20.完成太空梭主機的研發

第三部 在台服務年代(1980~1992)
21.報效國家
22.中科院天弓計畫主持人
23.中科院代院長
24.中科院飛彈計畫總主持人
25.IDF計畫總主持人
26.在中科院的最後兩年
27.台翔首任董事長

後記 退休之後(1992~)

28.漫遊世界
29.懷念祖國

黃孝宗◎大事年表

序 開啟國防科技新紀元

李國鼎

近年來全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電子、資訊、網路、生物科技等已融入生活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人們享受到科技帶來之便利及品質之提升。科技飛躍成長原因固然很多,但將國防科技能量釋放及植基於民間產業應為重要功臣之一。

憶及約於民國六十八年間,在時任金屬工業發展中心董事長齊世基兄引薦下,與甫自美國洛克威爾公司洛克丹分公司,退休之黃孝宗先生會面,李宗兄表示因早年在抗戰時期受政府栽培公費赴美進修,故亟思反哺回饋報效國家,而其在美國曾有主持飛彈、火箭及衛星研發製

造經驗,值此人生顛峰之際退休,正為報國熱忱實現之際,遂將孝宗兄推薦予時任參謀總長之宋長志先生,後又安排與國防部長高魁元將軍會面,彼此對國防科技發展及武器系統自力研發精進有極多共識,遂請其擔任國防部科技顧問,並於民國七十一年間升任總顧問,並同時兼任中山科學院代理院長(院長由參謀總長郝柏村將軍兼任),從此,將我國國防科技帶入一個嶄新的紀元。

民國六十年代,國內先後遭逢蔣公逝世、中美外交關係變化、我退出聯合國等巨變,幸賴全國團結一心,莊敬自強,渡過各種困難及挑戰,此時,建立一堅強而獨立自立國防力量以應付變局之構想亦日益迫切。李宗兄主持之中山科學院在全國關注下,其最大成就為導入「系統工程」、「計畫整合」、「計畫評估」觀念,推動「矩陣式管理」,並先後完成了足以讓當時全國人心振奮之「三彈一機」,分別為天弓飛彈、雄風飛彈、天劍飛彈與IDF先進戰機,正因有了這些傲人成就,亦為我國日後研發及採購先進武器系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當年,本人在行政院擔任政務委員,兼任應用科技研究發展小組召集人,為加強支援國防科技發展及生產所需人力,推動辦理四年科技預官制度。當時中科院已經選擇大學理工科畢業有志在中科院工作者,可免受近兩年的軍訓,改受九週軍訓,在中科院工作四年有成就者,然了派往國外深造博、碩士學位,回國後再回中科院工作。

當時,中科院對飛彈、戰機雖已有基礎,但深感培育高級人才之困難,故孝宗兄與本人研商並洽國防部與教育部後執行政院核定,於民國七十二年成立:(一)「成大航太研究所」(二)「台大應力研究所」。網羅世界知名學者返國任教,除培育人才外亦可參與中科院飛彈、戰機研發計畫。在七十三年與時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的方賢齊先生,給得交通大學與清華大學,設立了「電子與資訊中心」及「材料科學中心」,除參與國防科技及培育人才外,亦可同時支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發展。

後又配合推動國防工業訓儲預官及設置國防工業獎學金,吸引國內優秀博、碩士生畢業後留在國內,以免人才外流,十除年來,總數已達四、五千人之多,如此質優而穩定人才在相關國防科技及工業單位服務,或期滿轉任民間公司,為國內科技經濟發展留下不可抹滅之貢獻。

其後又協同國科會及經濟部成立「國防科技發展推行委員會」,結合學術界、產業界資源協助發展國防科技,並透過此一機制將國防科技研發成果及能量轉移至民間,及建立中科院衛星工廠制度,提升民間產業之技術水準及拓展商機。

時光荏苒,如今回憶對孝宗兄前瞻恢宏視野及推動工作之決心與魄力深感敬佩。欣聞願將其一生工作立傳,必有許多精彩經驗可傳承於世,相信也是國內外科技界朋友們可堪借鏡的一本有價值的寶庫。孝宗兄問序於余,謹樂為之序。

(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科技的將才

郝柏村

黃孝宗先生和我都生於二十世紀初葉,是同時代的人。然而,我們的家庭背景卻完全不同。我出生於農村耕讀相傳的舊式教育家庭,黃先生則生於新式科技教育洗禮下的家庭。

我們出生的年代,就中華民族而言,是列強壓迫的國恥年代,是科技落後的貧窮年代。為了復興民族,湔雪國恥,我走上從軍之路,黃先生則走上振興科技之道,這是當時年輕有志之士的報國主流。二十世紀後期,我們能夠契合在一起,成就了青年報國史上光輝的一頁,這是緣分,更是我的榮幸。

一九八一年底,我接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次年,雷根政府即與中共發表了八一七公報,使美國對我之軍售,橫加了質與量的限級。此際,國軍的武器裝備,大都沿用二次大戰時代的美援,已逾四十年,亟待更新。獨立的國家,必須有自立的國防。先總統蔣公有鑑於此,早在一九六五年就籌設中山科學院,以建自主的國防科技能力。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培養了萬餘科技人員,也增添了先進設備,但在武器系統的發展上仍未起步。

八一七公報後,先進武器的採購既受限制,我們下定「面對鏡子叩頭」的精神,求人不如求己,自行研發尖端武器,成為國防施政的核心,任務便落在中山科學院。

我任陸軍總司令時,曾邀黃先生對陸軍軍官演講,主題是國防科技,內容則深入淺出,令人深感欽佩。其後,趙繀東先生告訴我,黃先生是「國寶」。兩位先生在武漢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均為同學,故相知甚深。凡此,益發啟動我借重黃先生的念頭。

我接任總長時,黃先生為國防部科技顧問,兼任中山科學院天弓計畫主持人。我和蔣經國總統反覆討論國防建軍的基本政策,確立唯有自立發展科技,方能突破尖端武器的瓶頸。當有自製尖端武器能力的時候,也是可以採購尖端武器的時候。我們既要全力發展國防科技,則須整體的規畫,而中山科學院當時科技的兵多將少,黃先生就是我所需要的將才。

用兵的將才,要有建軍備戰的思想和計畫的能力,必須有從型層到高層的實戰及大軍指揮經驗,有發掘和考核部下潛能的本領,有統合所屬戰力的智慧,有明確的作戰目標,以及克服困難的毅力。上述條件,皆為科技將才所必備。

一個武器系統的研究,正如一個作戰計畫。黃先生既有科技研發第一線衝鋒突破的經驗,又有統合各種科技的能力,正是我亟需的將才。此時,為了整體的自力發展國防科技,蔣總統決定,改組中科院,由我兼任院長,由黃先生代理院長,開啟了該院起飛的新時代。

黃先生認為,以中科院的既有能力,整體武器的研發計畫,必須有迎頭趕上世界第一流水準的雄心壯志。我們的整體發展計畫包括:

一、飛彈發展。其下又包括三個子計畫:1.天弓計畫,以具有或超越愛國者地對空飛彈的能力為目標。2.天劍計畫,具有近程及中程空對空的全向位導引飛彈。3.雄風計畫,是與魚叉飛彈相近的海對海飛彈系統。

二、安翔計畫。這是最具有魄力的大計畫,其下又包括四個子計畫:1.雲漢計畫,為飛機引擎的研發。2.鷹揚計畫,為飛機構型的設計。3.天劍計畫,為空對空武器系統。4.天雷計畫,為飛機電子雷達及電子發展計畫。

安翔計畫就是經國號戰機的研發,可說是最大膽的。世界任何一個先進國家發展戰機時,將引擎、機身、武器系統、電子系統,由一個計畫統包的前例,當時尚未發現。

黃先生在中科院有限的人力下,採用了短陣式的管理來調配人員,發揮了績效。至此,大家的使命感增強了,士氣提高了。黃先生正如航行中的舵手,同仁們沒有迷航的疑慮,一日當兩日用,信心益發堅定,終於突破了技術的瓶頸。這些突破,實是奠定我們高科技工業,尤其是航空工業的基礎。

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黃先生可稱科技的伯樂,在他指導下,中科院發揮了潛力,更培養了堪稱世界一流的人才。做到世界一流,正是我和黃先生共同奮鬥的目標。

黃先生在抗戰期間完成大學教育後,赴美深造及工作,成就輝煌。退休後不忘報國,乃回台灣,研發了飛彈和新戰機。他的愛國情操,終於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這和他在科技領導上的成就,可謂相得益彰,足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楷模。

黃先生在代理中科院長期間,不僅對尖端武器的研發成就卓著,對國內其他科技領域的貢獻亦大。諸如海外學人的延聘,成大航太研究所和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 成立,皆著力甚深。我在行政院服務期間,更聘黃先生為行政院科技總顧問,並就經國號戰機所奠定的航空工業基礎,與先進國家合作,直至我離任為止。

時光流轉,我們瞬已八十歲了。二○○○年春,我路過洛杉磯,與黃先生相聚時,期盼他出版科技生涯的重要紀錄。現在欣見書成,樂為之序。這是苦難一代中國人的光榮事蹟,願青年朋友能見賢思齊!

黃孝宗 作者
◎黃孝宗 祖籍福建廈門。1920年生於湖北漢陽,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系,1949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院,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代參與美國二次大戰後新興的航太工業,創新發展出多項關鍵性科技,促成1969年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計畫成功。此後進一步發展多種國防航太科技系統,有「常勝將軍」之譽,六十歲時以美國洛克丹公司各液體火箭發動機計畫的總工程師及先進和推進工程部的總主持人身分自請榮退。1980年受邀回國,曾任中山科學院代院長,成功研製出多種飛彈及IDF飛機等尖端國防科技武器,有「台灣飛彈之父」、「IDF飛機之父」等美譽。 曾獲美國「阿波羅登陸月球傑出獎」、「太空工作站傑出獎」,中華民國「一等寶鼎勳章」、「一等雲麾勳章」;著有《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設計》(Design of Liquid-Propellant Rocket Engines),已有多國譯本,是世界各國此領域專家之專業參考書。

2001/03/19

BGB15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828-4

274

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