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隨著油價高漲、「太陽能概念股」狂飆,
再生能源與建築結合的新環保理念,
已經在短短幾年,成為利之所趨、擋也擋不住的風潮!
德國自2000年4月通過「再生能源法」,預計到了2050年,
要以再生能源供應全德國至少50%的能源所需。
太陽房子就在這股求生存、求發展的市場趨勢下崛起。
本書作者胡湘玲走過
自由堡的太陽社區、明斯特的蘋果莊園、
柏林的帝國議會大樓,還有魯爾區浴火新生的舊礦區;
這些城市正以建築的形貌,傳遞時代趨勢的訊息。
太陽房子不僅造就了新能源產業,
也為有遠見的市民成就了舒適、
健康且符合環境正義的現代生活。
就從《太陽房子》開始,
邀您一起來實現對未來能源與未來生活的想像!
《推薦序》讓更多太陽房子站在陽光普照的台灣土地上 張清華、郭英釗
《推薦序》回到與自然相互關照的原點 喩肇青
《推薦序》讀《太陽房子》,彷如當日的德國參訪行程重現 鄭崇華
《推薦序》從「太陽房子」發現創造未來趨勢的創意 鄭福田
《作者序》未來,是一個動詞 胡湘玲
Chapter 1 綠鳥的太陽新故鄉——自由堡
德國的綠鳥們紛紛來到自由堡。
看來,意識型態的時代並沒有過去,
只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已經用另外一種語言來傳達。
那種語言,可能就叫做生態、叫做節能、叫做太陽房子。
◎樹房子 ◎ 正房子◎ 太陽能系統研究所
Chapter 2 三十年戰爭後的陽光生活——明斯特
Pumpernickel黑麵包、加了水果的陳啤酒,
還有種蘋果也產電的大農莊,
這打從三十年戰爭就流傳下來的地方老習慣,
究竟要帶給我什麼未來的啟示呢?
◎建築與能源展示中心 ◎產電的莊園
Chapter 3 普魯士的陽光很政治——柏林
我想,柏林之所以是柏林,就是因為柏林很政治吧!
但是,不管是由哪一個政黨執政,
再生能源與節能建築都已經是社會的趨勢,
即使是政治操作,也無法逆轉這股再生的力量。
◎柏林能源論壇 ◎雷邇特首都火車站◎ 帝國議會大樓 ◎ 波茨坦廣場
Chapter 4 從千火之城到太陽之城——魯爾區
魯爾區再現的風華不是「啪」的一聲從天外飛來,
這一切的可能其實都來自於並沒有被磨滅的歷史痕跡。
我想,一條指向未來的道路,
早就藏在頹圮廢墟中的小徑裡。
◎夢仙旎在職進修學院 ◎ 葛任克森市科學園區
附錄台電南部展示館——海天一色的晶心花園
撰文者: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打造陽光台灣,推動科技與生活結合的和諧環境
撰文者:工研院太陽光電科技中心
富邦福安紀念館——與關心綠生活環境的朋友們分享
撰文者:富邦建設公司
圖片來源
未來,是一個動詞
我家院子裡有隻小松鼠,我管牠叫尼可。每次見到尼可,總是在榛果成熟的初秋。這時候,我們一下子見到尼可沿著大樹幹跑上跑下,一下子又見到牠從這棵樹跳到另一棵樹。尼可用忙碌宣告著:「冬天就要到了。」
儘管,我們還看不見冬天的蹤影。
1990年代初,在台灣一講到能源,就想到「該不該使用核能」的問題。核能安全嗎?不用核能可以保證經濟發展嗎?科技專家們被迫走上前線,試圖解決經濟與環境「兩難」的問題。
1990年代末,德國綠黨與社民黨聯合執政,終止核能使用的決定,把全德國上上下下搞得沸沸揚揚。然而,打從2000年4月德國「再生能源法」通過,在利之所趨下,從政府到民間,從學術界到產業界,一致把綠色能源、節能科技與太陽房子,推上經濟與環境結合的最新時尚。因為預計到2050年,再生能源將供應全德國至少50%的能源所需。
儘管,2050年好像還遠在天邊。
1990年代初,我在台灣念研究所;1990年代末,我在德國拿到博士學位。十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小孩長大,可以讓人轉變思惟,重啟新的潮流。不過,十年的時間也可以輕易流逝,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這十年來,我帶著對核能爭議的研究興趣,試圖走向綠色能源與節能科技的實踐之路。因為,不管來自什麼階層,也無論帶有什麼顏色,如果我們身在高油價的時代,還沒有覺醒到應該立即採取行動,那麼我們的未來,也將在下一個十年靜止。
不管是對小松鼠尼可、對德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甚至對產油國來說,未來,都明明確確是一個動詞。對我們來說,應該也是!
能源建築的發展,「is not for fashion, it’s for survival」。希望更多的太陽房子、能源建築,能如雨後春筍般的站在陽光普照的台灣土地上。
——張清華/郭英釗(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太陽房子》把我們帶回與自然相互關照的原點,讓我們換一個腦袋思維、借鏡、反省,再走出自己的路。
——喻肇青(中原大學景觀學系)
讀《太陽房子》,彷如當日的德國參訪行程重現,讓我再一次體驗德國在實踐健康、安居、與自然和解的生活上,嚴謹的態度。
——鄭崇華(台達電子)
看到德國以「太陽房子」穩紮穩打出的遠景,不僅讓我推崇,也讓我心焦。因為,應該要做的事情還有這麼多……
——鄭福田(茂迪)
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University Bielefeld)科技社會學博士,曾任教於德國魯爾波鴻大學(University Bochum)東亞研究學院。
嘗試以多元的角度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情。努力扮演多重的角色:傳遞「勞動價值」的德國非營利組織「汗得學社」(HAND Initiative e. V.)社長、台南縣政府Solar City陽光電城總顧問、彰化縣太陽光電推動發展顧問,以及持續在不同角落實踐人道援助精神、帶動尊重自然的協力造屋計畫發起人;除此之外,她還忙碌於再生能源科技的業界實踐。
因為相信「書寫也能夠是一種運動」,所以期待能「透過書,傳遞知識社會所需要的生活想像」。
目前著有《核工專家vs.反核專家》(前衛出版)、《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野人出版)、《不只是蓋房子》(野人出版)、《我家房子160歲》(商周出版)、《太陽房子》(第31屆金鼎獎最佳科學圖書,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2006/07/10
BWS3004
天下文化
平裝
20.5×20.5cm
彩色
9864177303
206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