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1996年,奈斯比的《大趨勢》在中國狂銷二千萬冊,他對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說:「江主席,台灣說的是小故事,但是說得非常精采。中國有個大故事可以說,卻把這個故事說得很糟糕。」

14年後,奈斯比終於交卷,說出他的大故事《中國大趨勢》。在全球化中心持續由西往東移動,討論中國的書籍汗牛充棟,這本新書價值何在?首先,奈斯比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排出西方的觀點與假設,像中國人那樣檢視中國,他成功地避開了以西方民主價值觀與準則看待中國的陷阱。但奈斯比畢竟不是中國人,「民族主義」的愛國陷阱與他無涉。因此,此書不只有全球的高度,也有相對客觀的立足點。

奈斯比打比方:三十年前的中國,彷彿是一家氣息奄奄的大公司,但在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三位前後任執行長帶領下,這家公司從破產邊緣、蛻變成大賺錢的全球第三大企業,安然度過每一次的危機。中國如何脫胎換骨的轉型、建立一個嶄新的社會與經濟制度?奈斯比在書中提出他長期研究的答案,共有「八大支柱」架構並支撐它的成功:解放思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圈地造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結合、融入世界、自由與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中國是個讓人太多困惑的存在:藝術家和企業家不斷衝撞現存體制與觀念,速度快得像攔截不了的火車頭;但在媒體與出版的掌控上,僵化的現象不時令人驚詫。經濟上,中國已從毛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但在政治模式上,中國仍躲藏在共產黨的「毛毛蟲」外衣下。中國何時才能向全面的政治解放跨出勇敢的第一步,讓蝴蝶自由飛翔,全世界都在看。

對關心中國,卻看不懂中國,想在各種矛盾與衝突的現狀中理出頭緒者,《中國大趨勢》提供一把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充滿閱讀樂趣的鑰匙。

序言 高希均
導讀 林祖嘉

自序:一個新制度正在興起
引言
支柱一:解放思想
支柱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
支柱三:圍地造林,讓萬千樹自由生長
支柱四:摸著石頭過河
支柱五:藝術與學術發酵
支柱六:融入世界
支柱七:自由與公平
支柱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爭議未決

後記
資料來源
謝辭

一個新制度正在興起

許多年來我一直有個遺憾,自覺錯過了此生的一個大好機會。那是在1996年,這個機會來自當時權勢最大的一位人物,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寫書邀約。那是在北京領導重地一個私下會晤的場合,就在毛澤東接見賓客的房間。江澤民提出邀約,是因為我曾撰述《大趨勢》一書(Megatrends )的緣故。這本書寫於1982年,分析美國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方面的變遷,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超過兩年,多數時候是排行榜第一名,在其他許多國家也非常暢銷。《大趨勢》也在中國出版,而且令我大為驚訝的是,據說這本書光是在中國,至少售出了2000萬冊以上,當時盜印很猖獗,是盛行的售書方式。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代剛從大學專校畢業,急切渴望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江主席一見到我,劈頭就說:「你不知道你在中國的名聲有多響亮。」

我走訪北京之前,在台北待了幾天。當時美中關係相當緊張,柯林頓總統為因應中國對著台灣海域發射飛彈,派遣航空母艦前往台灣海峽。美中兩國為了台灣而劍拔弩張,衝突可能一觸即發;所以那次兩小時的會談中,台灣問題如影隨形驅之不散,要不了多久便切入我們談話的主題。我自1967年以後曾多次造訪中國和台灣,目睹許多重大變化。我注意到台灣對全世界展現自我的成果相當不凡;相形之下,中國就顯得太過保留,因而總帶著有志難伸的鬱悶,所以我就說了:「江主席,台灣說的是小故事,但是它說得非常精采。中國有個大故事可以說,但是卻把這個故事講得很糟糕。」
全場靜默。
接著他說:「何不由你來說?我們會給你所有的資源和協助。」
這個提議很令人動心,但我卻礙難接受。當時我分身乏術,而且,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十年之後,又出現了同樣的提議,這次是來自中國新興的企業界。那時我正在錄製一個電視節目,和我對談的是企業家王巍,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併購集團,也是中國工商聯併購公會會長。他在紐約讀書就業,並於1992年返國。在節目對話錄製時,我們趁空閒聊,討論中國現況及未來,相談甚歡。王巍告訴我,他1982年就讀了《大趨勢》,這本書對他影響深遠。

幾天之後,我收到他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對於中國的過去和興起,以及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未來發展,已有許多相關著述。但是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分析論述,類似《大趨勢》一書的架構。因為就連中國人自己,也不清楚中國內部發生些什麼,看不出要往哪裡去。何不由你出面找尋,並寫出何謂中國的大趨勢?」

這一回我已經準備就緒。十幾年來頻繁走訪中國(加起來超過上百次)已經深化了我對這個國家與人民的了解;此外,這回我不必單槍匹馬進行。過去十年來我造訪中國皆有內人桃樂絲(Doris)同行。她原本是我著作的德文版發行人, 2000年與我結褵,因為我們發現,兩人的交集不只如此,在許多方面我們都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我們一同遊歷世界,一同進行研究,對於中國正經歷的演變我們同感振奮。我認識王巍時,她也在場;王巍成了我們的至交、最值得信賴的夥伴,他提供堅定的支持力量,也是本書的催生者。

從我們首次談話到他寫電子郵件給我之後不過數月,我們就與另一位中國夥伴共同創辦了奈思比大趨勢研究所(Naisbitt China Institute);這是個立場超然的研究機構,獲得天津南開大學與天津財經大學的大力支持(我在這兩家大學任教)。我們致力的目標是,排除西方的觀點與假設,要像中國人那樣檢視中國。我們關注它的缺點,但是不以西方價值觀與標準去評判中國。

首先,我們必須針對中國現況發展盡可能蒐集資訊。我們開始與研究助理密集開會,這些成員是由中國企業家與學術界人士帶領的兩所天津大學學生,包括28名學生與研究生。我們告訴他們,我們正在尋找的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應該只蒐集已發生的事實和事情,不要蒐集計畫和聲明。他們必須習慣的最不尋常的一點是,我們並不構思主題,因為任何主題的構思,都會為研究定出一個方向,而讓我們錯失希望找到的東西、我們所不知的事物,以及會令我們驚訝的事物。對中國人的思維來說,這樣的過程很不尋常。第三個挑戰是要選取媒體報導的文章,加以精簡並譯述,然後納入資料庫。

和我們的團隊共事,並會晤中國其他地方的大學生,真是一大樂事。桃樂絲和我一方面檢視中國在地媒體的報導,一方面遊歷中國,訪問企業家、學術界人士、政壇人士、藝術家、異議人士和外籍人士,謹記在心的目標是,要由內而外來述說中國的故事,不要像近日許多論述中國的書籍那樣,由外而內來看中國。

在那段期間,我們探索中國的大趨勢,深知我們所研究的這個國家正在經歷很複雜的巨大變化,各個地區、各個城市都在以不同的速度,進行不同層級的變化。我們尋找模式,以便在納入一連串的單一事件後能看出個道理來,並建構新中國的圖像,就像1982年我撰寫《大趨勢》時,在美國所做的那樣。

我們所發現的,從規模與重要性來說,都遠遠超乎預期。我們專注觀察中國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等方面的顯著變化,卻發現這些變化,只是某個我們無法定義的更高層次事物導致的結果。不過有一天下午在北京,我們突然領悟了,還奇怪為什麼先前我們沒有看出來。1982年時,美國是在一個運作良好的既有制度內轉型;而2009年時的中國,卻是在締造一個嶄新的社會與經濟制度,以及一個政治模式,這個模式很可能證明了所謂「歷史的終結」,不過是歷史演進過程中的另一次佇足。

約翰.奈思比,2009年五月

當一些未來學大師如大前研一、托佛勒(Alvin Toffler)、安德森(Chris Anderson)等急於去分析描述互聯網所改變了的世界面貌,奈思比則轉向了人們的思維與精神。奈思比沒有人云亦云,而是用一雙不受污染的「童真眼睛」,發現了中國人倔強而生生不息的根。

──王育琨 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中國企業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這本書既是寫給對中國充滿好奇與困惑的外國人看的,也是寫給身在劇變之中的我們看的,而且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新的框架、新的參照。

──巴曙松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八個支柱與一個屋頂
—讀奈思比的「中國大趨勢」

高希均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榮譽教授

六十年的經濟崛起

曾以《大趨勢》、《2000年大趨勢》及《亞洲大趨勢》,聞名全球的約翰‧奈思比,剛出版了一本新著《中國大趨勢》(China's Megatrends )。二十餘年來「大趨勢」已經在西方社會變成一個新詞彙,奈思比被讚譽為當前世界上「具有敏銳觀察力的趨勢專家」。

在現實世界,不論做宏觀的趨勢評估或微觀的數據推測,都有風險。就像氣象預報,對的時候沒有人記得,錯的時候沒人忘記。因此凱因斯就調侃地說過:「我寧可『差不多地』對,而不要『精確地』錯。」歷年來奈思比所提出的「大趨勢」,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是很少離譜的。

奈思比從不隱藏他對亞洲的樂觀,甚至偏愛:他也毫不吝嗇地對東方文化加以肯定,甚至表達仰慕。......與發達國家比,中國大陸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溫家寶坦率地指出,中國還要不斷努力,才能解決內部「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顯示:經濟起飛後,必須要面對更為棘手的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正義等的挑戰。......

十個運作特色

細讀八個支柱之後,我想對六十年來(1949—2009)中國新社會,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個中國式的市場經濟有十個運作特色:
(1)國力弱時發展硬實力,國力強時發展軟實力。
(2)國際地位低時重面子,國際地位高時重裡子。
(3)權力分享可以慢,開放改革不能慢。
(4)民主可以少,穩定不能少。
(5)法治可以少,親民不能少。
(6)清廉可以少,效率不能少。
(7)公平可以少,改善不能少。
(8)「摸著石頭過河」,接著是「與時俱進」。
(9)「先讓一些人富起來」,接著是「和諧社會」。
(10)口頭上人民最大,實質上還是領導最大。


導讀

林祖嘉 政大經濟系教授

奈思比博士認為未來支持中國大陸發展有八根最重要的支柱,且讓我們先一一加以說明。首先,第一個支柱是思想與心靈的解放。......其次,中國正在形成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垂直式民主」。......第三,圈地畫界讓萬千樹齊成長,即未來中大陸政府仍然會不斷的拿出更多改革開放的方案與措施,讓人民在其中尋找自已的角色與利益。第四,中國的發展模式由中國人自已決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這麼大的社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進行這麼大幅度的改革,同時又取得如此可觀的成就。因此,中國大陸可能很難去向其他國家學習一整套的作法。......第五,科技技術與人文藝術的持續成長。......第六,與世界接軌。......第七,自由與公平的爭議仍將存在......第八,從模仿、創新、到品牌:由於中國本身的市場夠大,因此中國有足夠的能力與誘因去進行自已的自主創新與品牌。......

除了上述的八個支柱以外,奈思比博士還有幾個對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重要觀點,我覺得值得再加以說明:

第一,由於中國文化傳統上是以家庭首社會為主,與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未來中國未必會走向西方社會的政治結構。我相信「具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中國的運作與在其他國家一定是不同的,因為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就是不同。所以,如果一昧的拿西方世界的標準來審視中國,不但是不準確,而且是不適當的,就如同奈思比博士所說:「因為這個問題只有西方人會在意,中國人會有自已的目標與夢想,至於如何去達成,中國人會自已去找到答案。」。

第二,由於中國經濟快速的的發展,再加上龐大的經濟規模,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政經地位都不斷的提高,未來我們將會一而在、在而三的在國際政治與經濟上面,看到中國的影響力。不論是否喜歡中國,對於中國勢力的掘起,絕對不可以忽視。

第三,由於中國規模很大,經濟、社會與政治又不斷的在變化,因此「許多真象是不止一個」,因此許多大在其得到的有限訊息中去進行解讀。而作者認為每個人的不同觀點固然可以繼續存在,但應該儘可能的以事實做為依據。在現今台灣內部對於中國大陸的看法南轅北轍之際,奈思比博士的說法正是對我們國人的當頭棒喝。

約翰・奈思比 作者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201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第五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得主,擁有人文科學、科技等領域的19個榮譽博士學位,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及莫斯科國立大學客座教授。曾任美國甘迺迪政府教育部副部長、詹森總統特別助理,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榮譽國際研究員。

1982年出版的《大趨勢》一書,銷量已經超過1,400萬冊,奠定其做為未來學家的堅實地位。2009年,在多年深入調查中國的基礎上,出版了《中國大趨勢》一書,在全球廣受好評。他每年都會周遊世界數次,幾乎在全球各大型企業都發表過演講。其著作有《2000年大趨勢》、《全球弔詭》、《亞洲大趨勢》、《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中國大趨勢》、《全球大變革》(以上均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桃樂絲・奈思比 作者

全球社會、經濟、政治趨勢觀察家,奈思比中國研究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及莫斯科斯科爾科沃空中大學客座教授。獲韓國釜慶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做為享譽海內外的專家和暢銷書作家,曾在中國出版《中國大趨勢》、《對話中國模式》、《創新中國》、《成都調查》,專著《梅琳:我的中國》、《勇敢追夢》等書。

曾擔任位於維也納的希格諾(Signum Verlag)出版社負責人,力邀多位世界知名作者加盟,其中即包括約翰・奈思比,任內更將業務範圍拓展到整個德語世界。

桃樂絲・奈思比著重以教育和經濟雙核心,來觀察與研究國家的發展趨勢,她在《中國青年報》的專欄「名師大講堂」有各行各業的支持者,許多學生、老師及家長都從中獲得了中肯的建議與指導。


侯秀琴 譯者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畢業,曾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主編、中時晚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現為自由工作者。


2009/10/26

BCB419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4419

283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