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21世紀的21堂課(增訂版)
優惠價
85
$510
優惠價
75
$450

21世紀的21堂課(增訂版)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書籍介紹

立刻前往>哈拉瑞《人類三部曲(增訂版)》專題網頁,了解更多關於哈拉瑞的核心思想和聚焦當下提出的分析及建言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 哈拉瑞

《21世紀的21堂課》全新修訂改版!

在《人類大歷史》,哈拉瑞展現了他「後見之明」的洞識,深刻闡述了人類簡史
在《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以他「先見之明」的睿智,為我們預示了未來簡史

而在這本「人類三部曲」的第三部《21世紀的21堂課》,哈拉瑞聚焦於此時此地,
關注的是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攜手之後,科技為社會帶來的巨大顛覆與重塑,
以及世事紛紛擾擾之際,我們應該思索、也應該教導孩子的21項核心課題,

諸如:
♦ 天然愚蠢遇上人工智慧,人類還剩下什麼能力勝過人工智慧?
♦ 系統性大規模失業危機無可避免?「無用階級」將大量暴增?
♦ 社經精英不再剝削勞工了,因為已不需要這些「無用階級」?
♦ 我們該提防機器人,還是該提防機器人的主人?
♦ 資產誠可貴,資料價更高?擁有資料數據者,得天下?
♦ 你真以為有「自由意志」?還是改聽大數據和演算法的就對了?
♦ 神有兩種,你相信哪一種?信眾的行為決定了神的價值?
♦ 假新聞萬世永存?宗教神話就是流傳千年的假新聞?
♦ 恐怖主義是全球政治問題?宗教問題?還是社會心理機制問題?
♦ 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如何在全球化的世界實現正義?
♦ 如果世間皆是虛假,「自我」也是虛構的故事,那麼人生意義何在?

《21世紀的21堂課》是現代智人的必修課,是洞悉世局變幻、洞察社會趨向、洞燭心靈深處的必修課。

我們真正該保護的是人類,而不是工作……

雖然出現了許多新的人類工作,仍然可能看到新的「無用階級」日益龐大。

這可能就像是十九世紀馬車變成汽車的情況再現,當時有許多馬車司機轉業成為計程車司機;只是我們可能不是那些轉業的司機,而是被淘汰的馬!

——第3堂課〈工作〉


許多宗教都一邊讚頌謙遜,一邊卻也想像自己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事物;一邊要求個人要謙和,一邊又展現出集體的傲慢……

在所有形式的謙遜當中,或許最重要的就是在神的面前謙遜。

每次講到神,人們往往都自稱卑微,但轉頭就以神之名,對同胞作威作福。

——第12堂課〈謙遜〉


在二十一世紀,「穩定」會是我們無福消受的奢侈品。

如果還想死守著穩定的身分、工作或世界觀,世界只會咻地一聲超越你,把你遠遠拋在後方。

想讓自己在這個世界還有點用(不只是經濟上,更重要的是在社會上),就需要能夠不斷學習、重塑自己。

——第19堂課〈教育〉


只要政客的話語開始參雜一些神祕的語詞,就該提高警覺了。

其中有四個詞彙要特別小心:犧牲、永恆、純淨、恢復。

只要聽到任何一個,心中就該警鈴大作。

如果國家領導人常常說:「他們的犧牲,將能恢復我們這個永恆國家的純淨」之類的話,你就該知道自己問題大了。想要維持理智,就記得要把這些空話轉回現實:有士兵在痛苦哭泣,有婦女遭到毆打和殘虐,有兒童恐懼顫抖。

——第20堂課〈意義〉

引言  清晰的見解就是力量

第一部  科技挑戰
第1堂課   理想幻滅:歷史之終結,延後來臨
第2堂課   工作:等你長大,可能沒有工作
第3堂課   自由:大數據在盯著你
第4堂課   平等: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第二部  政治挑戰
第5堂課   社群:要認清「人類還有身體」
第6堂課   文明:世界只有一種文明
第7堂課   國族主義: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答案
第8堂課   宗教:神祇現在為國家服務
第9堂課   移民:文化可能就是有高下之別

第三部  絕望和希望
第10堂課 恐怖主義:別讓驚悚短片給嚇倒了
第11堂課  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第12堂課 謙遜:世界不是繞著你轉
第13堂課 神:不要妄稱上帝的名
第14堂課 世俗主義:面對自己的陰影

第四部  真相
第15堂課 無知:你知道的比你以為的少
第16堂課 正義: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
第17堂課 後真相:某些假新聞萬世永存
第18堂課 科幻小說:未來和電影演的不一樣

第五部  生命意義
第19堂課 教育: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第20堂課 意義:生命不是虛構的故事
第21堂課 冥想:觀察與瞭解自己的心靈

誌謝
參考資料

清晰的見解就是力量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理論而言,人人都能參與這一場以「人類未來」為主題的辯論、發表高見,但想要維持眼界清晰實在並不簡單。我們常常根本沒注意到有這場辯論,或是根本不清楚關鍵問題何在。

有幾十億人並沒有這樣的餘裕,好好研究這件事,手邊總有更緊急的事:上班、照顧孩子、或是照護年邁的雙親。但不幸的是,歷史不會因此就對你更寬容。就算因為你忙著讓孩子吃飽穿暖,對這場人類未來的辯論只能缺席,最後的結果你還是躲不過。這實在太不公平了。但,誰說歷史是公平的?

我只是個歷史學家,沒辦法供人衣服、給人食物,但我希望能提出一些清楚的見解,盡量讓眾人能夠公平參與這場辯論。只要有人—就算是極少數人,因此而加入了關於人類物種未來的辯論,我也就對得起這份工作了。

我在第一本書《人類大歷史》概覽了人類的過去,檢視一種幾乎微不足道的猿類,怎樣成了地球的統治者。第二本書《人類大命運》則是討論生命的遠期願景,思考人類最後可能會如何成為神,智能和意識又會走向怎樣的最終命運。到了這本《21 世紀的21 堂課》,我則希望著眼於此時此地,但不忘記對過去與未來的長期觀點。瞭解了久遠的過去與長久的未來之後,我們會如何看待現下時事、以及人類社會近期的難題?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今日最大的挑戰和選擇為何?我們該注意什麼?我們該教給孩子們什麼?

誰說歷史是公平的?

當然,有70億人口,就會有70億種想討論的議題;也正如前面所提,要綜觀全局,其實是一種奢侈的想望。在孟買貧民窟一心養活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只會想著下一餐何在;在地中海難民船上的難民,只會眼巴巴望著海平面,尋找陸地的跡象;至於在倫敦某間人滿為患的醫院裡,垂死的病人用上所有剩餘的力量,只會想著再吸進下一口氣。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手上的議題都要比全球暖化或自由民主危機更為迫切。但他們的問題絕不是任何一本書所能處理,而我對這些處境中的人,也提不出什麼見解,反而可能該向他們學習面對逆境時的韌性。

我在這本書裡,想討論的是全球性的議題。我所看見的是各種重大推力,不僅形塑全世界各個社會,也很可能影響地球整體的未來。對於正在生死關頭的人來說,氣候變遷可能遠不是他們擔心的議題,但到頭來,這可能會讓孟買的貧民窟完全無法住人,讓地中海掀起巨大的新難民潮,並且讓全球衛生保健陷入危機。

現實的組成千絲萬縷,雖然這本書試著討論全球困境的各種面向,但絕對無法一律納進。與《人類大歷史》和《人類大命運》兩書的不同之處,在於本書並非歷史敘事,而是選出一系列如課程的主題。這些課程不會告訴讀者什麼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激發進一步的思考,協助讀者參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對話。

這本書其實是在與公眾的談話中寫成的,許多堂課的內容是在回應讀者、記者和同事的提問。某幾堂課的前身,曾以各種形式發表,也讓我有機會聽取意見、琢磨觀點。有些討論的是科技、有些討論政治、有些討論宗教,也有些討論藝術。其中有幾堂課在頌揚人類的智慧,也有幾堂課在強調人類的愚蠢。但不論如何,最主要的大問題都是一樣的:現在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各種事件的深層含義又是什麼?川普崛起,意味著什麼?假新聞橫行,我們能怎麼辦?自由民主為何陷入危機?上帝回來了嗎?新的世界大戰即將來臨嗎?哪個文明主宰著世界,是西方、中國、還是伊斯蘭?歐洲應該向移民敞開大門嗎?國族主義能否解決不平等和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應付恐怖主義?

雖然本書看的是全球,但並未忽視個人層次的問題,而希望強調,在當代各種重大變革與個人的內在生命之間,其實有著重要的連結。舉例來說,恐怖主義既是全球性的政治問題,也是一種內部的心理機制。恐怖主義要發揮效用,靠的是按下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按鈕、劫持數百萬人的想像力。同樣的,自由民主的危機不僅在於國會和投票所,同時也在於我們腦袋裡的神經元和突觸之中。要說個人即政治,已經是老掉牙的說法了;但在這個科學家、企業和政府都想駭進人腦的時代,這套老生常談卻遠比以往來得邪惡。因此,這本書雖然觀察個人行為,但也是觀察整體社會。

全球化的世界,給我們的個人行為和道德,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每個人都被困在許多無所不包的蜘蛛網中,一方面限制了我們的活動,另一方面卻同時把我們最微小的一舉一動,傳送到遙遠的彼方。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可能影響到地球另一邊的民眾和動物;某些個人舉措可能突如其來的,讓整個世界如野火燎原—就像在突尼西亞,蔬果小販布阿濟吉(Mohamed Bouazizi)的自焚事件,引發「阿拉伯之春」;幾位女性講出自己遭到性騷擾,便點燃了「#MeToo」運動。

也由於個人生活可能影響全球,我們自然也比以往更需要察覺自己的宗教和政治偏見、種族和性別特權,以及無心之下為虎作倀的制度性壓迫。然而,這種目標真的能達到嗎?如果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遠遠超出我的眼界、完全不受人類控制、所有的神祇和意識型態都遭到質疑,我又怎麼可能找到堅定的道德基礎?

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攜手之後 ……

本書一開始,將先檢視當前的科技和政治困境。隨著二十世紀進入尾聲,似乎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這場重大意識型態戰役,最後是由自由主義壓倒性勝出。看起來,注定是由民主政治、人權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征服整個世界。但也一如往常,歷史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繼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崩潰之後,現在連自由主義也陷入困境。這樣說來,我們究竟在往哪裡前進?

這個問題之所以特別令人憂慮,是因為隨著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雙重革命,讓人類這個物種遇上有史以來的最大挑戰,因而對自由主義逐漸失去信心。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一旦攜手,可能很快就會讓數十億人失業,並且破壞「自由」和「平等」這兩個概念。大數據演算法可能導致數位獨裁,也就是權力集中在一小群菁英手中,而大多數人不只是被剝削,而是面臨更糟的局面:如草芥般毫無重要性!

我的前一本書《人類大命運》,詳細討論了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結合,我著眼於長期的展望,講的可能是幾世紀、甚至幾千年的未來;但是本書則著重於已迫在眉睫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在此我想討論的議題比較不在於無機生命的創造,而在於這一切對福利國家和歐盟等制度體系的威脅。

本書並無意涵括新科技的所有影響。雖然科技帶來許多美好的承諾,但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威脅和危險。帶領著科技革命的企業和企業家,自然傾向高聲謳歌科技創造的美好,但對於社會學家、哲學家和像我這樣的歷史學家,卻會想趕快指出所有可能釀成大錯的地方,儘速拉響警報。

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

本書第一部〈科技挑戰〉點出我們面臨的挑戰後,第二部〈政治挑戰〉將檢視各種可能的回應:臉書工程師能否使用人工智慧,來建立起一個維護人類自由與平等的全球社群?或許,應該扭轉全球化的過程,讓民族國家重新掌握權力?又或許,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從古老的宗教傳統找尋希望和智慧?

本書的第三部〈絕望和希望〉則會談到,雖然科技挑戰前所未有、政治歧異激烈緊張,但只要我們控制住恐懼的程度、虛心面對自己的想法,必能成功應對。第三部的內容包括: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面對恐怖主義威脅、全球戰爭風險、以及面對引發這些衝突的偏見和仇恨。

第四部〈真相〉則是檢視「後真相」(post-truth)的概念,想知道我們究竟能對全球發展有多少理解、又是否真能明辨是非。智人真能夠理解自己所創造的世界嗎?現實與虛構之間,又是否還有明確的界線?

而在最後的第五部〈生命意義〉則是整合各項討論,談的是在這個困惑的年代,舊的故事已經崩潰消失,新的故事仍無以為繼,生命的整體樣貌究竟如何?我們是誰?這輩子要做什麼?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根據我們對科學、上帝、政治和宗教所有已知和未知的成分,我們所知的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這可能聽起來是個太大的題目,但智人已經無法再等待。不論哲學、宗教或科學,都已經沒有時間可蹉跎了。我們辯論生命的意義已有數千年之久,不可能讓這場辯論無限期延續下去。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日益增加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威脅、以及新的「破壞式創新」科技崛起,都不允許我們再拖下去。而或許最重要的是,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正讓人類擁有重塑和重新設計生命的能力。很快就會有人必須決定如何使用這股力量,而他做決定的理由,就會是來自關於生命意義的某些隱喻又或明言的故事。

哲學家很有耐心,工程師的耐心少得多,至於投資者則是最沒耐心的一群。就算你還沒想清楚怎樣運用這股設計生命的力量,市場的壓力可不會允許你一千年後再想出答案;市場會用那隻隱形的手,逼你接受它盲目的回應。除非你很樂意把生命的未來交給季度收支報表來決定,否則你就該清楚瞭解到底「生命」有什麼意義。

在最後一堂課〈冥想〉,在智人物種的這一幕即將落下、而另一齣全新戲碼即將上演之際,我以一個智人的身分,向其他智人提出了一些個人意見。

堅信自由民主的價值

在開展這趟智識之旅之前,我想強調一項關鍵:本書有絕大部分談的是自由主義世界觀和民主制度有何缺點,但並不是因為我認為自由民主有本質上的重大瑕疵,我反而認為: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自由民主是人類迄今最成功、也最靈活的政治模式。雖然不見得適用於每個發展階段的各個社會,但比起所有其他方案,自由民主都曾在更多的社會和更多的情境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面對新挑戰,有必要瞭解自由民主的局限,並討論該如何調整及改善目前的自由民主制度。

但不幸的是,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任何關於自由主義和民主的批判,可能遭到獨裁者和各種反自由運動的利用;他們只是想詆毀自由民主,而不是為了開放的討論人類未來。雖然他們很樂於討論自由民主有何問題,卻幾乎容不下任何針對他們自身的批判。

因此,我身為作者,也得做出艱難的決定。我到底應不應該自我審查?還是要暢所欲言,但冒著被斷章取義用來支持獨裁政權的風險?非自由政權的一項特徵,就在於即使非其統治下的言論自由也會受到影響。而隨著這些政權擴張,要對人類物種的未來進行批判性思考,也就愈來愈危險。

幾經思量,我還是決定選擇自由討論,而非自我審查。如果不批評自由主義,我們就不可能修復其缺點、或有所超越。

請務必注意,之所以能寫出這本書,正是因為人們還能相對自由的思考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也能一如所願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您重視這本書,就也該重視言論自由。

哈拉瑞 作者

1976年出生於以色列,2002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目前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學教授。公認是目前影響力數一數二的公共知識分子。

著作《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合稱《人類三部曲》)以及《人類大歷史:知識漫畫》等書,已譯為65種語文、全球銷售4,000萬本。英國《衛報》讚揚《人類大歷史》一書讓非小說類市場氣象一新,使「聰明的書」人氣大漲。

哈拉瑞擅長研究宏觀歷史的問題,例如:歷史與生物學的關係?智人和其他動物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歷史是否有正義、是否有明確的方向?隨著歷史開展,人類真的變得更快樂嗎?科學及工業技術在21世紀造成哪些倫理道德的問題?

2019年,他與先生亞哈夫(Itzik Yahav)共同成立 Sapienship 公司,著重於教育及娛樂領域,希望能讓公共對話聚焦於目前全球最重要的課題。

 


林俊宏 譯者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

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篇》、《大數據:隱私篇》、《大數據資本主義》、《大科學》等書。


2022/10/27

BCS230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彩色

9789865258924

416

619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