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人有生老病死,大自然的氣候有春夏秋冬,兩者之間息息相關;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過程,就像宇宙的時序,四季輪替不斷。
本書以人生各發展階段的生活故事為主軸,形成生命的歷程。如何善用生命、發揮良能、利益人群,最後在生命的終點站,依然自在,展現生命的價值。
書中以【心香處處聞】、【自我的焠煉】、【自在的終點】為三大主題,聆聽證嚴法師娓娓道來的小故事,彷彿見其人、聞其聲,心靈一片沈靜。
前言
【上篇】心香處處聞
小菩薩的故事
清新的人生
看優點的人生
真誠的愛
容易懂事
心靈的陽光
一分使命
環保老菩薩
圓形的運動場
有願就有力
知足的夫婦
快樂之源
救人的感覺真好
越洋送髓一家親
老者的春天
人道關懷無國界
【中篇】自我的焠煉
太子堅守自心
發揮大愛之心
白頭難返青絲
苦樂由心
花開花謝
狀元夢
尋找證人
五蘊皆空
心靜即明
恆河沙
三粒玉米糰
人生的色彩
鑽石人生
自愛愛人
人生四寶
回饋眾生恩
愛心總動員
維護生命共同體
善的心力
【下篇】自在的終點
生命廣角鏡
少年菩薩
意外的收穫
真正的女強人
因禍得福
由醫院看人生
生命與慧命的泉源
身病心不病
落難小天使
返璞歸真
尋找一顆芥菜子
灑脫的人生
徹悟生命的真諦
生死因緣觀
夢幻人生
再來做救人的人
真心的陪伴
生命的勇士
心蓮病房的李居士
歡喜到終點
留下典範在人間
前言
證嚴法師
生是死的開端、死是生的肇始,一個生命的誕生,多半受到喜悅地迎接與呵護,也象徵一個新的希望與開展。然而,也有的是一來到世間,非但未受歡迎與祝福,還飽受摧殘。佛家強調生命的根源是來自心識,其維繫力量是一切因緣業力所感召,生命就在業緣中來去,並不只有今生今世,而是不斷地生死相續。
■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古今中外東西方諸多哲人,也深層地探索。東方儒家以現世、積極的心境看待生命,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死固然為必經之途,但生而為人更應善盡本分,是故大倡孝悌仁義的理念,教導大眾如何學做人。莊子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一言以蔽之,生死是極其自然不過的事,人應處之而安然自在。
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krates,479-399.BC)認為:身體只是心靈實現其目的之必要條件,心靈才是行動的真正原因。此外,他的學生柏拉圖(Pathon,427-347.BC)認為:人的靈魂是獨立實體,與理念同類,靈魂是先於肉體而存在的,是不死的,且降臨於肉體之前。
東西方哲學歷經不同階段演變的觀點,自宇宙本質的探討,乃至對人和信仰的關注,因層面的不同,對生命的定義與價值觀也迥然不同。無論辯證如何,真理卻是恆常不變的。
佛教主張人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地大,如人身皮肉、筋骨;水大,如人之血液、涕唾;火大,如人之體溫;風大,如人之呼吸。由於業力的關係,生命才繼續存在。在佛典《父母恩重難報經》中描述,有一回佛陀領眾南行,在路邊見一堆枯骨,便五體投地恭敬地禮拜,並向滿是疑惑的阿難尊者解釋:「此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
從中可明瞭,佛陀已往返人世許多回,並且告誡眾人:生命,並非只有一生的老死之後就全然斷滅,而是不斷地在生死中輪轉不息。生命的起緣是來自一切因緣,一如大地萬物因生命的流轉而顯出萌芽與凋零,一年四季輪替不息,猶如無聲的說法。
■世間真相與真理
《八大人覺經》中,第一覺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即剴切指出,世間成住壞空皆是無常,心是造作一切的根本源頭。綜觀今日天災人禍時有所聞,證嚴上人曾言及人生無常:「四大調和就是平安。宇宙的四大若不調和就會發生災難,例如:地不調有地震;水不調有水災;風不調有颱風;火不調有旱災。當今人為的破壞,更造成諸多不調的現象,如空氣污染、土地污染等等。」
放眼天下,在世紀末的現代,工業科技發展如異軍突起,大大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但是人心並未因此而滿足,在不斷地追求物欲下,心靈益顯空虛;因過度開發而直接、間接地戕害了環境生態,致令天候異常,「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日趨嚴重。
但見一九九八年阿富汗發生震災、中南美受颶風襲擊;一九九九年科索沃因種族爭戰死傷慘重,土耳其發生大地震,天災人禍的巨大浩劫,一次次奪去多少無辜的生靈,摧毀了多少家園!即使生長在臺灣寶島,近年或因颱風引發水災、土石流,還有慘痛的空難事件,更嚴重的是「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全臺近百年來最大的傷亡……,讓人不禁憂心忡忡,大地反撲何時休?世間的悲劇何時止息?
現今道統日漸式微,社會亂象頻仍,過去如《禮記》〈禮運篇〉所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的倫理觀念,逐日被「速食文化」啃食殆盡。
究竟社會發生了什麼問題?讓孩子們不想留在家裡,也漠視父母親的感受?老人族群蜷縮社會一隅,更是常被人忽視。其實,人倫道德,是生而為人最純真、樸素的愛,是世間的基石;若人倫道德不彰則家庭紊亂不安,社會也將動盪失序,如何恢復固有倫理道德,實乃當務之急。
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教育、哲學家杜威博士(John Dewey,1859-1952 )認為:人生來具有「分化」、「結合」兩種天性,分別產生利己與利他心,社會是否穩定與發展,端視此二者的協調與平衡。的確如此,上人言:「人與人之間,若有善的互動、愛的力量,這個社會一定是和睦且充滿溫暖。世間是福是禍,就看人心向善或向惡,人人向良善的道路走,世間才有平安幸福可言。」
■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死
在本書上篇〈心香處處聞〉中,年幼的孩童日日投硬幣存撲滿,為的是「幫忙師公蓋醫院」,在幼小的心靈開啟一扇愛的窗,延續到他們成長後,心中的善依舊不斷增長;像慈青在醫院當志工服務病患,於生活中體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因而能更積極發揮良能,淨化自心;還有許多善心人士,默默地在社會上奉獻心力,一如濁世清蓮,非但不受外在環境的染著,還能散發馨香,美化人間。
佛陀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心也是起惑造業的源頭。《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回歸清淨本性,還諸本來面目,正是我們亟需修學之所在。
本書中篇〈自我的焠煉〉中,提及佛陀在世時,有位長者請示佛陀,如何去除病苦。佛陀告訴他,若能身病、心不病,病痛即可解脫。凡夫都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煩惱,一旦生病,更使生活籠罩在痛楚與死的恐懼中;若能徹底了知身體是假色,使老、病、死的一切歸于自然,身體的病痛自然不會如此強烈。上人嘗言:「把身心的執著放開,在日常生活中盡本分事,才能發揮人生真正的價值。」如能體悟真諦而不迷亂,自然心境清明,不受無明煩惱繫縛。
佛經云:「人命在呼吸間。」我們身處的世界,佛經稱為堪忍的世界——三界無安、苦多樂少;許多欲樂皆構築於虛幻的感受,待樂境過後,隨之而來即是傾巢的種種苦受。西哲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認為:人的生命歷程,本就是一部痛苦史,因欲求無止境,即使獲得滿足也是短暫的。上人嘗言:「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身體既是四大假合所組成,唯有善用生命的良能,才能迸發出璀璨的光輝,哪怕是走到人生終點站,依舊可以歡喜自在。
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死亡,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必經之途,國人常諱之不談,總覺得不吉利。而且一旦瀕臨人生的終點站時,無論老幼,很多人對往生後的去處皆感到茫然與恐懼。世界主要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回教、印度教及猶太教的教義中,均教導人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死亡。而佛教如何引導臨終之人,以安然自在的豁達心境面對生命的終點站?弘一大師曾言:「臨終雖恃他人助念,諸事如法,但自己亦須平日修持,乃可臨終自在。」上人曾教大家要認清生死:「生命乃隨著業力輪轉不息,最重要的是必須去除煩惱;煩惱不除,生死不了。」
於本書下篇〈自在的終點〉即以諸多實例,呈現出縱使到了生命的盡頭,只要能放下執著就能超越生死的煩惱。其中或有癌症患者,忍住病痛不做化療,為的是捐出大體供醫學研究;也有老人們在臨終時,以安詳自在的心境,譜下生命的休止符。
上人言:「面對坎坷無常的人生,還好有一群人間的活菩薩,以愛心投入拔苦予樂的工作,不只在臺灣,而且遍布全球。人生一切都是從心開始,淨化人心、自立立他的工作,猶如攀登高山,雖然山路難行,若能一步步持續向前邁進,即可達到目標。」
如何在短短數十寒暑的生命歷程,烙下無悔的歷史足跡?這一切端視我們如何看待生命、尊重生命、發揮良能而無忝所生。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臺灣省臺中縣清水鎮。
一九六三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奉持不懈。
一九六六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一九九一年,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
二○○一年,獲頒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二○○二年,獲頒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學名譽博士學位。
二○○三年,獲頒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
二○○四年,獲頒加州美國亞裔聯盟亞美人道關懷獎。
二○○七年,獲頒日本「庭野和平獎」。
慈濟志業在法師慈悲宏願下,逐步推向國際,廣布善與大愛,為眾生拔苦予樂,行於真實的人間菩薩道。
2000/03/31
BGB13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576216664
260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