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慈濟是怎樣的團體?證嚴法師如何啟發人們潛在的善心、帶動大家一起為社會投入?這是諸多有心人士想探究的問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來自各界的賓客,證嚴法師不曾因其社會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分別;因為這些不遠千里而來的嘉賓,都是關心慈濟的友人。
做人愈簡單、愈純樸愈好;一個人的心念若是向善,就能美化自己、建立幸福的家;有了良好的家庭組織,就會有祥和的社會……。
前言
.大眾傳播界
與新聞傳播從業人員 談修心
與赫墨‧赫哲先生 談宗教比較
與黃明小姐 談誠信的志業
與澳洲安琪兒修女及記者 談濟世救人
與華視新聞雜誌記者 談宗教
與林國卿先生 談賑災理念
與國際記者 談慈善救助
與楊瀾小姐 談人生之道
與國外記者 談新聞媒體的角色
.宗教界
與韓國妙嚴法師 談人間佛教
與葛印卡伉儷 談佛法與實踐
與一行禪師及弟子 談社會工作
與謝明浩神父 談大愛與佛教的關係
與瑪利亞方濟修女會 談入世的工作
與羅哲諾總主教 談世界的一大福音
與大陸學誠法師等 談修行的方向與目標
與明光法師 談大陸賑災
與外籍神職人員等 談引導眾善的泉源
與聖嚴法師及弟子 談教育、文化與傳承
.藝文界
與劉賓雁伉儷 談建設社會的方法
與金庸伉儷、高信疆伉儷 談人心的力量
與柏楊 唐德剛先生 談清水之愛
與吳迎春小姐 談自然生態與教育
與蘇曉康先生 談道德與法治精神
與保羅‧肯拉先生 談如何推展慈濟
與戴晴女士 談未來文化潮流趨勢
與余秋雨先生 談尊重生命的理念
與雲菁女士 談人生哲理
與馬克‧韓森先生 談心靈的啟發
.學術界
與航鷹、竹林女士 談心靈淨化
與約翰‧史賓格勒先生 談環保與生態平衡
與史蒂芬‧偉伯先生 談社區服務
與珍古德博士 談關懷生命
.醫學界
與曹仲植先生 談如何修身養性
與魏福全先生 談醫療教育
與曾應龍教授 談助念與大體捐贈
與司馬康院長 談人生觀
.經政界
與蕭萬長伉儷 談發輝大愛的精神
與國際志工協會 談志工的發展
與邵慶明先生 談救心與救世
與羅聯富先生 談慈濟對二十一世紀的展望
與唐啟明先生 談獨居老人的照護
與陳水扁先生 談希望工程
靜思書齋
時序將屆滿第三十四年的慈濟,各項志業在全球海內外慈濟人的齊心努力下,已逐步邁向國際化;同時,在社會大眾心目中,不但建立了信心、形象,也使大家對佛教團體有了較正確的認知。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難」的實現,端賴美善文化的普及與落實。證嚴上人言:「人生在世,一切生活所需都來自社會士、農、工、商各階層的同心合作、資源共享,所以,我們要時時懷有感恩心;因為有感恩,所以有大愛,而這分感恩、大愛的成果,也都是用時間,分分秒秒累積來的。」
為了如實地「為時代做見證,為慈濟寫歷史」,所以我們不斷地透過平面媒體,乃至大愛電視台的電子媒體,迅速地將慈濟人在全球各地無我的付出,以及社會上真實感人的故事呈現在國人面前;今年(一九九九年)十月十日大愛台更進一步向全球首播,期使普天下人人皆知──人間處處有溫馨。
在高度科技化的今日,物質生活的水準固然是提升了,但人心的欲望無窮,大多只知開發、消費而忽略應珍惜大地資源,導致全球各地天災、人禍頻傳,大地反撲不斷。在本世紀末,台灣遭逢震驚國際的「九二一大震災」,在浩劫中,社會各界人士及海內外僑胞、友人都熱心地伸出援手;慈濟人也發揮高效率的動員力,及時供給災民熱食,興建「大愛簡易屋」予受災的鄉親們安身,並持續做安撫心靈的關懷工作,希望鄉親們受驚的夢魘早日遠離,並能振作精神、重建家園。
慈濟是怎樣的團體?證嚴上人如何啟發人們潛在的善心、帶動大家一起為社會投入?如何走過漫漫的坎坷歲月?這是諸多有心人士想探究的問題,於是,紛至沓來造訪慈濟人的心靈故鄉──靜思精舍,以及創辦這一切的證嚴上人。孔子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上人對於來訪的賓客,不曾因其地位與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分別;對上人而言,每位不遠千里而來的嘉賓,都是關心慈濟的友人。
這些來自各界的大德,涵蓋了大眾傳播、宗教、醫療、保育、文化、學術、政治、企業界,以及一般民眾。諸多到訪貴賓,其中不乏享負盛名者,但在既定的行程安排下,往往只能稍做會晤寒暄,無法做深入的對話;也有本來對慈濟志業就不甚明瞭,或對宗教信仰僅止於概括性的了解,因此,編輯彙集對談的紀錄文稿時,不得不有所取捨。
本書旨在藉由來訪者與上人晤談的智慧法語,期使讀者對慈濟志業的推展也能更加了解,並呈現上人宏觀的視野──時時抱持「為佛教,為眾生」、「尊重生命」的理念,不因時事遞嬗而迥異。儘管各界人士向上人提出不同的問題,但終極的探討仍在於「心」,就如上人在本書中所言:「做人愈簡單、愈純樸愈好;一個人的心念若是向善,就能改造自己、建立一個幸福的家;有了良好的家庭組織,就會有祥和的社會……」
「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善用生命的分分秒秒,讓心靈中最純淨的智慧之愛,普潤每個黑暗角落的眾生,正是上人守志奉道,不曾改變的悲願。願大家一起來開發自我內心的一片良田,勤耕福田、福慧雙修,使人生更豐盈、更幸福!
2000/07/31
BGB14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576217098
376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