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中立
優惠價
85
$272

中立

國家調查員王光宇解密

$320

書籍介紹

「我是國家的人馬。」王光宇說。

從民國五十三年調查班第一期結業之後,王光宇歷任調查局基層調查員、站主任、正副處長、主任祕書,是台灣威權時代情治系統的第一線人員,親身走過社會轉型的劇烈動盪。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年,在政壇風雨飄搖之際,他出掌調查局,穩定人心,任內歷經城仲模、葉金鳳、陳定南等三位法務部長,更遭逢了前所未有的政黨輪替。

四十年一路走來,縱使外界對調查局爭議不斷,王光宇始終坦蕩於心,堅守「維持中立、依法行政」。

過去,調查局總予人神祕莫測,甚至恐怖的形象,它究竟如何運作?如何進行電話監聽、政治偵防?什麼又是AB檔案?在所謂的白色恐怖時期,是否真的充滿冤錯假?調查局與國安局、法務部如何互動?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調查局,又該如何以科學辦案、國際合作,打擊犯罪?時光推移,情勢丕變,彷彿今是昨非 ,調查人員的心情、辦案態度又是如何?

本書由王光宇口述、資深政治記者夏珍撰寫,是台灣第一本調查局長授權傳記,揭開情治機關的神祕面紗。

出版者的話 為歷史留下紀錄 高希均
序 一個老調查員的鄭重推薦 翁文維
自序 我是國家的人馬 王光宇

專訪王光宇
第一章 歷劫渡台
烽火下誕生/親見國共內戰/落居府城/選擇人生不一樣的圖像

第二章 展抱歲月
進入調查班第一期/政治偵防/主編國安週報/重回調查局/外派兩路站/南下苗栗體會民風/兩路站改制北機組/適逢美麗島事件/最年輕的主任教官/逮到了李應元

第三章 多事之秋
互助金爭議/到底有沒有AB檔?/李登輝的AB檔/程泉非禮風波/八二○專案

第四章 政黨輪替
第一位基層幹員局長/提升調查局層級/加強國際合作打擊犯罪/會見神探李昌鈺/境外查案?/通訊監察惹爭議/政黨輪替仍堅守崗位/與陳水扁互動頻繁/夜半遭到撤換/第二階段考試委員無疾而終

第五章 歷任局長
季源溥/張慶恩/調查局之父沈之岳/撤廢留置室/阮成章/翁文維/吳東明/廖正豪/王榮周

第六章 政治是非
刑法一百條修訂/國安週報/第一夫人運美鈔到國外?/殷丁情結/國安祕帳影響深遠/興票案介入不深/樂利彩券案鑑定還扁清白/吳敦義沒有陳水扁的運氣

第七章 估票精靈
估票精準度為各系統之冠/布建天羅地網/查察賄選最難為

第八章 前塵何夕
政治犯與調查員/從刑求到不得刑求/沒有黨證的特務/敬天地畏鬼神/刑場觀執刑/查逃漏稅就怕搜不到帳冊/查緝槍械毒品最危險

第九章 邁向現代
現代化調查局/陳定南欲「廢」調查局/忠誠調查的必要與限制/政務官查核

第十章 卻道閒情
九一一出訪/減重十五公斤/身體恢復健康/修習國畫陶冶心性/爬山打球不亦快哉/老驥伏櫪

後記 夏珍
王光宇大事年表

一個老調查員的鄭重推薦

翁文維 前調查局長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在文化界享有非常高的聲譽,這次為老友王光宇兄出版《中立──國家調查員王光宇解密》乙書,非常難得,我也覺得與有榮焉。

光宇兄在調查班受訓時,我在班裡講授有關業務課程,以後又在一起工作多年,相知頗深,他是調查局在台灣的第九位局長,卻擁有指標性的三項第一:

他是調查班第一期畢業。
他是第一位調查班學生出任局長。
他是第一位局長退休後立即獲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讀者看了這本書以後,一定會對調查局有更深度的了解。

光宇兄從事調查工作三十多年,書中敘述遭遇錯綜複雜的狀況,如果從綜合性、個別性兩個面向,去仔細咀嚼,深入研析,可以看出:調查局的文化與光宇兄的特質。

光宇兄接任局長後對調查局的文化產生的主要影響:

(一)延續優良的傳統文化

「團體即家庭、同志如手足」這是調查局幾十年來傳承的文化,參加工作的同志,共同具有為國家犧牲奉獻的精神,所以凝聚力非常堅固,為國家、為工作、為局譽,可以犧牲一切。

光宇兄自述中興大學畢業後,本來可以去銀行工作,享受高薪,但是為了工作理念,而參加調查局,只領取銀行界三分之一的待遇。

八十七年王榮周局長調職後,遺缺四個月未補,引起局裡人心不安,一片混亂,等到光宇兄接任後,延續傳統精神,士氣大振,績效隨之提高。

一般人認為參加調查局工作是終身職,「直的進,橫的出」,在大陸時期確是如此,來台後,實施退休制度,但是退休人員仍然自認為是調查局的義工,這就是傳統精神的表現。

(二)嚴守依法行政的立場

調查局是執法的機關,一切作為一定依法定程序辦理,政治民主化的腳步不斷向前邁進,相關法令也不斷修改,調查局也採取有效措施:

「改進工作方法,一切作為嚴格遵守法令規定。」

「絕對不受外界影響辦案立場。」
「增添科技設備,提升檢驗水準。」
「約談前充分蒐證,絕不急功冒進。」

書中列舉李前總統、陳總統、前高雄市吳市長等人的案件檢驗情形,充分展現超然「中立」立場,絕不因其他因素有所偏頗。

從本書中可以看出光宇兄個人的特質:

(一)沈潛剛正的性格

光宇兄是一位受過嚴格訓練的調查員,平常為人謙遜,做事篤實,尊動倫理,但遇到原則性的問題、大是大非的事情,必然會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堅持到底,充分呈現剛毅不拔的氣質。

光宇兄在書中談到與法務部陳部長因工作意見相左,在會議中對話的情形,就是剛正性格的表現,我認為他們是君子之爭,事後還是坦然相處。

(二)柔和細膩的作法

柔能克剛,和氣致祥,光宇兄在主任祕書任內,工作負荷很重,處理公事不會難倒他,但是業務以外的負擔,就靠他以最大的耐心,去協調說服同仁,接受長官交付的任務。

為了爭取局裡同仁合理化的調整職等,他花了很多的心力,向考試院說明實際需要,從院長、副院長、部長、司長、科長都要一一敘述。書中還談到某次在銓敘部開會時,光宇兄的座位被擺在上面,他立即自己悄悄將名牌移到下面,最後這個案子終於獲得通過,讓許多同仁升等管道暢通。

以上所述,只是個人讀後的感想,掛一漏萬的地方,必然很多,不過我以一個老調查員的身分鄭重推薦這本書,的確值得一看。

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我是國家的人馬

王光宇 本書傳主

驀然回首,行年已過六十,回想三十多年前參加了調查局的工作,自調查班結業,由最基層的委任十級科員做起,歷經委一科員、薦任科員、專員、調查站副主任、站主任、科長、專門委員、主任教官、局本部副處長、處長、外勤台北市調處處長、局本部人事室主任、主任祕書,以迄局長,三十多年的調查員生涯,嘗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經歷了工作上的艱辛困苦,也奉獻了一己心力,如今退隱山林,檢討起來,此生還算沒有虛度。

除了一些前輩之外,調查員均來自展抱山莊(調查局幹部訓練所)。展抱山莊是培育國家調查員的搖籃,也是調查員產生血濃於水情感的泉源。展抱山莊的所訓:忠誠、樸實、團結、進步,是調查員的圭臬,每位調查員均終身奉行不渝。

自展抱山莊調查班第一期結業,在內外勤工作了二十五年之後,蒙翁局長文維先生栽培,升任主管政治偵防的第三處處長,此為調查局重點單位之一,由於當時社會正在轉型,故任務繁重,工作非常辛勞。民國八十三年初,蒙吳局長東明先生提攜,升任主任祕書,這是一個工作量為全局之冠,工作瑣碎為全局之最的職務。

看不完的公文,開不完的會,處理不完的各種狀況,忙得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但是擔任過這個職位之後,對調查局內、外、大、小、繁、簡、難、易的各種工作與任務,才可以說,有了登堂入室的了解。難怪同期同學張振東(我擔任局長的主任祕書)在退休臨別感言中說:「在調查、查核單位做了三十多年,最累的就是擔任主任祕書的這一段時間。」

同期同學鄭明順(接替張振東擔任主任祕書),現任調查局副局長,近日在一次聚會時說:「目前有些狀況,我已經沒有翁有章(現任)主任祕書清楚,對全局狀況最了解的是主祕。」可證明我所言非虛。

做一個調查員,當然都有當局長的壯志,但卻不敢有太大的奢望,所以在我接任局長之前,未曾想到有此機緣,因為當時廖、程事件風風雨雨,局長人選一直在媒體上一個接一個披露,雖然我的名字也曾上了一次媒體,但很快地被下一位人選遞補。且調查局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當時有所謂的路線之爭,國家安全局希望調查局確實做好國家安全方面的工作;法務部希望調查局把工作動點放在肅貪、緝毒、偵辦重大經濟犯罪方面。

兩大之間難為小,調查局夾在兩大之間,實在是左右為難。我之所以能出線擔任局長,應該是長官認為我內外勤工作均有經驗,且尚具統合、協調能力吧!

平心而論,調查局是具有跟蹤、守候、訪談、約談、拘提、逮捕、搜索、扣押、偵訊、電監等權力的司法調查機關,也是具有蒐集情報、執行政治偵防、保防、敵情研究等權力,以維護國家安全的情報機關。調查局的屬性,應該是準情報機關,所以調查局的各項工作,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絕不能有所偏廢,否則幾十年累積下來心血結晶與工作經驗,將逐漸式微、消失,在國家來講將是自毀長城,後悔莫及。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奉令接任調查局長時,心中喜憂參半。喜的是三十多年的辛苦默默地工作,終獲長官的肯定與拔擢,而由調查班出身、從基層做起的調查員內升,不但鼓舞了調查員士氣,並有助於工作推動。憂的是自此責任更加沈重,要如何消弭紛爭,促進團結,使局裡儘快恢復正常及如何從制度面著手,提升調查局的戰力,均是當務之急。

由於在經歷的工作之中,從事政治偵防工作為時較久,當時引起外界猜測,認為調查局從此又將走回頭路,工作重點將著重在政治偵防上。經我一再宣示,政治偵防與犯罪調查一樣重要,外界之疑慮,方漸次平息。

三年多的局長任期之中,除了消弭內部的不和諧,使展抱兒女發揮血濃於水的精神,做好調查員肩負的任務之外,對提升調查局位階、提高調查員的職務列等,與台北大學合辦碩士學分班,亦均竭力推動,除提高調查局位階因牽涉太廣、難度太高,無法達成之外,其他各項均已順利完成。

民國九十年八月退休離開工作三十多年的調查局,轉任總統府國策顧問,為了使過胖的身體減少一點負荷,在新店中興中醫診所實施針灸減肥計畫,在一次針灸中,賴慧真醫師隨口問:「退休了,有空閒時間,要不要出一本回憶錄啊!黑幼龍先生也在這兒看診,我可請他推薦。」我也信口回答:「好啊!」原以為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賴醫師很積極地透過黑幼龍先生引介,與天下文化結上這一段書緣。

是否要出這本「回憶錄」,內心實在非常矛盾。第一、總覺得出「回憶錄」是人生到了七、八十歲時才會興起的念頭。第二、自己並非大人物。第三、調查局以往所辦之案件已有前輩出過書,沒有什麼新鮮感了。第四、徵詢有關前輩、家人及同事們意見時,反對的比贊成的多。

然而,想到去年(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一日上午第一次與天下文化的社長高希均教授見面時,他所談的一席話:「出回憶錄是為歷史留下紀錄,天下文化不計成本地為各個階層,包括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等等出了許多的回憶錄,他們皆以歷史見證人的視野,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調查局一直以來給人有一種神祕色彩,而王先生您是由基層做到局長的調查員,希望能由您的口中釋外界之疑,寫下您的歷練與感受,不要留白,要為歷史留下一頁珍貴的紀錄。」

之後,經長時間再三思考高教授之言,心想藉此書之推出,揭開調查局的神祕面紗,讓外界了解調查圓的辛勞,以及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亦有其正面意義,方下定決心,準備出這本回憶錄。

本書以口述方式為之,但事過境遷,有些狀況已記得不十分清楚,承天下文化邀《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夏珍小姐為本書執筆,以夏小姐的生花之筆,多年的編採經驗,手邊也有豐富的各種資料,補充了我記憶不周全之處,增加了本書之可毒性。

至於外界存有疑問的一些狀況及案件,諸如,AB檔案、刑法一百條修正、國安日報、八二○專案、拉法葉案、曾文惠是否運美鈔赴國外、國安祕帳、興票案、樂利彩券案、吳敦義錄音帶案等亦均以答客問方式,說明調查局堅守行政中立,秉公處理的實際情況。

想起民國八十七年七月十七日接任局長時,平面媒體上的大標題登得最多的是「王光宇:我是國家的人馬」一詞,說真的,調查局是國家的調查局,所從事的工作,是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民眾權益,不論制度怎麼設計,最重要的是「維持中立、依法行政」。

這本「回憶錄」是平實地陳述過去經歷的一些事情,並無意批評或開罪任何人,但對要把調查局的國安方面的工作「回歸」國安局,(國安局從來就沒有辦過此類工作,何來回歸?)另外成立廉政署、緝毒局等作法,實在沒法苟同,此為基本理念之不合,迄今看法未變。

作為一個調查員,只能以工作為重,對家庭的照顧實在是力不從心,我慶幸我的家人從未抱怨過,但在我心中將永遠充滿著對家人的歉疚與感激。

在此要向耕莘醫院、中興中醫診所的諸位醫師及工作人員致謝,感謝各位讓我身體更加健康。感謝許多過去的同仁在我退休後,發揮「展抱兒女血濃於水」的精神,不斷地邀約我外出散心,很快地讓我脫離了退休不適應症。

此外,要向仍在工作崗位上的工作同仁致意,感謝各位往昔給我的支持與愛護,並祝各位工作順利。更要向提攜我的老長官致謝,謝謝各位老長官的教誨、提攜與栽培。

民國九十二年六月於台北


專訪王光宇

夏珍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人的緣份,確實相當奇妙。猶記十六年前,初入新聞界,適逢黨外運動蜂起雲湧,校園內學生運動蓬勃,校園外民進黨縣市長頻頻觸探政治禁忌,那幾年裡,從時任宜蘭縣長的陳定南一舉燒毀人二室資料,到調查局進入清華大學搜捕涉入獨台會案的學生,無不是我筆下嚴厲批判的材料;更別提政黨輪替後爆發極大爭議的國安祕帳案。

因為這個緣故,知道有機會為前調查局長,國策顧問王光宇先生撰寫回憶錄的時候,不免有所猶疑。畢竟,十多年的新聞生涯中,對情治單位的評價和態度,基本上,負面多過正面,懷疑多過信任。

第一次和王局長談書寫計畫時,王局長淺談他的家庭背景,竟意外地發現和我自己的家庭背景,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挑起我深藏甚至印象早已模糊的童年記憶,而不再遲疑,應允了這個工作。

我的外公,是一個基層警員,從三芝、淡水到八里。小時候,跟著外公、外婆住,外婆帶著我逛市場,邊走邊玩著一只小玩具烏龜,外公則總是騎著腳踏車,帶我巡他的管區,他得意,我快樂。入學之後,寒暑假總還是到淡水度長假,宿舍就在淡水河邊,風光宜人,即使颱風天,外公都還帶著我到河邊觀大浪。淡水派出所則是我的遊戲場,鑽東鑽西,調皮的時候,外公還帶我進地下室,恐嚇我,再皮就將我留置看管,每天只能吃稀飯配肉鬆,我總嘻皮笑臉地說,「稀飯配肉鬆,我最愛!」

淡水的宿舍,極小,卻充滿無憂的回憶。客廳冰箱上,擺著一幀年輕男人的相片,俊秀帥氣,長大一點,愈看愈不像外公,擱在心頭狐疑半天,從沒敢開口問,總不成外婆將男朋友的相片堂而皇之地擺在客廳吧?念中學的時候,和外公談的話愈來愈多,他床頭一本黑色封面,極見肅殺之氣的《風雨之聲》則是我的政治啟蒙之作,當時有看不知懂多少,外公說好,我就讀,沒想到二十五年之後,竟有機會為這本書的作者,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寫傳。

因為談得話多,就抖膽開口問,「冰箱上的男人到底是誰?」外公一臉錯愕和不可置信地說,「他是大名鼎鼎的戴笠!這都不知道。」然後,他淡淡地說了一句,「他是我老師。」於是我開始找傳記文學出版的《戴笠傳》,狠狠地讀一頓,這下子換我錯愕了,為什麼一個小警員的老師竟是彷彿有通天本領的神奇人物戴笠?接著,外公得空的時候,就和我大聊他年輕時候的飛揚時光,投入抗日戰爭,加入戴笠訓練的特警班,儘管年紀很輕的他,其實沒有太多實戰經驗,抗戰勝利,倒也風風光光地跟著接收部隊到上海,嘗到流金歲月的滋味。後來,外公還拿出老牌名歌星白光到台北訪問,特別到淡水和外公見面的合照,印証他所言非虛,這下子,我是徹頭徹尾地崇拜了。

從戴笠出發,開始搜尋外公兄弟,乃至我從未謀面的爺爺在大陸時期的「豐功偉績」,初來台灣時的艱苦,怎麼透過情治管道,把當時仍「淪陷」在福州的外婆和媽媽接到台灣來。這裡頭,當然包括白色恐怖時期,無以計數的政治案件,國民黨內派系鬥爭下的軍、政生態。第一次,發覺我的長輩們,原來也曾年輕過,而他們年輕的日子是如此波濤起伏。

王光宇的父親王宜民先生,和我外公一樣,都是戴笠的子弟兵。戴笠在大陸摔飛機身亡後,這群待分發的子弟兵,很大部份都投入基層警察的工作,所謂朝中無人莫做官,因為情治單位領導人的更異,幾乎都在基層待上一輩子,似乎都不見太多怨言,「升官發財莫進來,盡忠職守不求聞達」深入骨髓,成為他們的信仰。庭訓之下,他們的子弟不乏承繼衣缽投入警情工作,王光宇商學出身,卻毫不掙扎地選擇進入調查局,不能不說因於此。

在長達半年以上的訪談時間中,我總是隔週和王光宇夫婦相約在天下文化的咖啡屋,就著一室書香與咖啡香,暢談過去種種。因為我在新聞上主要關注的範疇都在政治,難免相對關心引起政治爭議的諸多案子,以及政黨輪替後情治單位的調適問題,一再追問。對包括忠誠查核或者國安祕帳,乃至拉法葉購艦弊案為什麼查不出來等議題,我從不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甚至批評,王局長卻總也不厭其煩地闡釋情治中立的立場。

王局長是極其厚道的人,他不諱言,作為情治單位的人,寫回憶錄是一個困難的決定,因為他們應該是側身幕後的人。許多老長官都建議他,不寫也罷,以免徒惹爭議。

訪談總在我不斷企圖掀內幕,他反覆斟酌吐露或隱藏的拉鋸中進行,對許多目前仍在持續偵辦中的大案,他也未便吐露太多細節,至多在大方向上做一提點。

我必須誠實地說,王光宇敘述的情節,在新聞記者的角度,實在不夠勁爆,他卻笑稱,情治單位辦案的「怪事」,早年有,愈到晚近愈制度化就愈少,這個說法,想想也能接受,某種程度,情治單位愈平實,表示民主愈上軌道。

這本書,基本上,反映一個老調查員對情治工作的忠誠和熱愛,即使外界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但他所秉持的信念一以貫之,並未因為政黨輪替而有不同,他相信也不該有所不同。書成之後,即使我對情治單位的看法,未必完全從過去的負面多過正面,扭轉為正面肯定,但是,可以比較持平地看待情治單位的努力;雖然,我還是認為調查員辦案能力和品質,實在還是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

這本書接近完成的時候,我個人生命遭遇難以言說的衝擊,工作之餘,情緒經常陷入困頓,難以自拔,夜半書寫,成為我一大慰藉。再加上王光宇父親和我自己長輩的經歷有著那麼多的重疊,我也有機會從記憶的底層,翻出我曾經珍藏的歲月,不能不說是一大收穫。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因為忙於工作而疏於探望的外公稍感安慰,他調皮搗蛋的外孫女,其實總還是惦念著他的。

夏珍 作者

一九六二年生於台北市,現任《風傳媒》總主筆。曾任《中國時報》省政特派員、政治組主任、採訪主任、總編輯,《時報周刊》社長。主要著作:《政海沈沈楚天闊——宋楚瑜政壇二十三年紀實》、《造反的年代》(商周出版);《許信良的政治世界》、《日落國民黨》、《鐵盒裡的青春——台籍慰安婦的故事》、《愛憎李登輝》、《中立:國家調查員王光宇解密》(天下文化出版),《文茜半生緣》、《自由自在宋楚瑜》、《雕琢人生——林靜芸》、《賽局高手》(時報出版)。


2003/07/06

BGB19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140-2

303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