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危險邊緣
優惠價
85
$323

危險邊緣

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

$380

書籍介紹

「由於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因此沒有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對「德國之聲」如此表示,從此揭開台灣海峽兩岸對於「一個」或是「兩個」中國的角力戰。陳水扁總統在二○○二年八月三日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上,以視訊直播的方式指出:「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此話一出,更是直接挑起兩岸之間緊張的軍事對峙。在這場彷若永無止境的對抗中,包括大陸、台灣與美國三方,迄今仍不斷進行「危險邊緣」的試探……

作者蘇起,學經歷背景深厚,並曾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於書中透過時事分析,將報章雜誌上的片面報導,以系統性的整合論述及清晰的邏輯概念,撥開兩岸情勢的迷霧,洞悉台北、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種種繁複的政治語言,讓讀者對於兩岸關係能有更為宏觀且深入的瞭解。

出版者的話
序一
序二
自序
目錄

第一章 又和又鬥的兩岸關係
歷史的包袱
萬事起步難
民間協商與祕密管道
「一中各表」共識
辜汪會談與兩會商談
軟的更軟、硬的也軟
康乃爾之變
美國的傾斜
中共由「防獨」走向「促統」
民主的台灣、獨裁的總統
和平的逗點

第二章 驚爆兩國論
兩國論的緣起
兩國論的概要
兩國論危機的初步處理
美國與中共的初期反應
危機的升高與美國的角色
一個被忽視的戰場--修憲
海陸兩會的「一中各表」聲明
美國的不悅與台北的不服
中共的見好就收與長期布局

第三章 中華民國的新總統
意外的勝利
陳水扁的權力基礎
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觀
陳水扁的大陸政策觀(二○○○年前)

第四章 兩組「四不一沒有」
中共「聽其言、觀其行」
大選年的美國台海政策
失去的「機會之窗」
另一組「四不一沒有」
綠色的句點

第五章 小布希的新台海政策
新政府的新人事
新政府的新理念
南海撞機事件
華府的「硬中帶軟」與北京的「軟中帶硬
」華府強化台灣安全
華府重視台灣尊嚴

第六章 邁向「一邊一國,公投迫切」
權力漸增的陳總統
大幅沉淪的台灣經濟
躍居上風的鷹派力量
彈性自信的北京
密切熱絡的民間交流
陳水扁的十條脈絡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似熱還冷的兩岸關係
嶄新的符號

第七章 台灣海峽的預防外交
又一個意外
美國對台北的深層不滿
北京「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台北的退與進
美國的預防外交
高亢的尾聲

第八章 最終的抉擇
惡性循環的鐘擺震盪
軟與硬的五大面向
民進黨的台獨思想
兩岸關係軍事化
重新站在十字路口
承擔自己行為的一切後果

徘徊在危險邊緣

蘇起(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兩岸關係是海峽兩岸許多人都會關心的議題。但它可能也是最常被人用感性來觸摸而不是用理性來了解的議題。一般人能掌握的相關資訊,與他(她)對兩岸關係的重視程度相比,可說少得不成比例。

原因很簡單。

第一,「兩岸關係」是個嶄新的政策與研究領域。連「兩岸關係」這個名詞都是在一九八七年經國先生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才出現。今天的兩岸問題專家都是從其他不同領域裏跳進來,前後才不過十幾年光景。所以民間累積的研究成果遠比其他領域來得貧乏。

第二,兩岸關係牽涉的範圍太大。要適當了解這十幾年的兩岸關係,只看海峽兩岸的雙邊關係,絕對是不夠的;必須要同時抓住三個角與三個邊共六個因素,才夠全面而且透徹。這三個角就是美國、中共與台灣各自的內部因素;而三個邊就是兩岸關係及美國與台海雙方的關係。要知道兩岸關係「是什麼」,可能只看這六個因素中的兩岸雙邊關係就足夠。但若要知道「為什麼」,恐怕就必須同時探究其他五個因素,才能窺得真相。

但兩岸關係「是什麼」就比較容易掌握嗎?恐怕也未必。兩岸關係大致可包括五個面向:從硬而軟,軍事、外交、政治、經濟與文化。「軍事」與「外交」抓在政府手上;「政治」虛虛實實,忽前忽後;「經濟」與「文化」的內涵又浩如煙海。誰敢聲稱抓得住這五個面向的全貌?

第三,毫無疑問地,政府掌握的資訊雖有漏洞,但最接近完整。它對兩岸關係五個面向的掌握固然如此,對其他三角兩邊亦然。記得我在一九九三年底進入政府服務後,就非常驚訝於政府與民間所擁有資訊的巨大落差。後來隨著職務的調動,發現連政府內部的左右與上下之間也有相當大的資訊落差。這些巨大差距讓政府可以選擇性地操弄資訊,制訂不盡符合民意或國家利益的政策;甚至讓政府內部出現「小政府」,躲在民主的體制內,實踐大陸政策的獨裁,刻意隱瞞政策走向,或根本「說一套,做一套」。

在過去十幾年間,中華民國曾經兩次被帶到危險邊緣。一次是一九九九年七月的「兩國論」。一次是二○○二年八月「一邊一國」宣布至今的發展。前者來得快,去得快。後者則冷水煮蛙,逐步加溫。但共同點是,兩者都源於政府內部極少數人的決策。其他的政府與民間大多數人全都被蒙在鼓裡,根本不知道國家曾經或即將走到危險邊緣。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資訊極度缺乏,正因為理性了解不足,所以國內辯論常常難脫感性的羈絆,結果當然熾熱有餘,光照不足。身為一個長期研究的學者,有幸又曾服務公職幾年,我深深覺得一個健康的民主國家或公民社會必須建立在資訊充分流通的基礎上。針對像兩岸關係這樣牽涉到國家安危,經濟榮枯,乃至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議題,民眾更有知的權利。

所以這本書不是個人的回憶錄,不完全是學術著作,更不是為了選戰而出版的書。我的目的只是想協助釐清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幫助人們思考。我相信,只有透過冷靜而理性的思維,才能讓兩岸的激情沉澱,從而營造和平雙贏的大環境。在研究本書的過程中,曾經得到許多協助。國內外學術先進的研究與訪談是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某些昔日政府長官與同僚的點撥常常啟發我特殊的靈感。因為公私機緣而交結的社會各界人士也不吝與我分享許多他們獨特的經驗與觀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同仁更在資料蒐集與整理方面,提供及時而優質的幫助。而家庭生活的品質則在寫作期間受到嚴重影響。對所有這些人,我的心中只有感激與感恩。

相信他們也與我一樣期待兩岸關係不必時時徘徊在危險邊緣。

蘇起 作者

1949年生於台中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197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及蘇聯研究碩士修業。 

在美期間曾在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一年研究工作,並任紐約《世界日報》編譯。返台後曾任新聞局局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政治大學教授、淡江大學教授、立法委員、國安會祕書長等職務。現為政大榮譽教授及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著有:《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及其韓文版、《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灣的三角習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1979~1989)》、Taiwan's Relations with Mainland China: A Tail Wagging Two Dogs等書,翻譯出版《美國的新生》。並曾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 


2003/12/30

BGB19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238-7

375

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