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這是一本中國投資啟示實錄,也是一堂價值4.18億美元的中國投資課,故事發生於1990至2000年間。
1992年春節,鄧小平南巡後,改革開放路線自此確立,一把把激動的投資熱火在中國悄悄點燃。從事投資金融業卻對中國深深著迷的英國人提姆.克里索,與一位來自華爾街的銀行家、冒險家派特,兩人從華爾街募集4.18億美元,準備在這一波改革開放裡,搶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前,佔一席之地,實現夢想。
在參觀過全國數百家工廠後,他們於安徽投入第一筆資金1,200萬美元。在中國的第一年,他們投入1.5億美元給七家中國工廠;第二年,又捧來2.6億美元的銀彈,強力轟炸,將中國與華爾街的大戶們連結在一起。僅僅兩年的時間,他們在全中國已擁有二十多家企業、兩萬五千名員工。
然而,投資是一回事,經營管理又是另一回事。當西方資本主義的企業管理理論,遇上了中國式共產主義的計劃經濟,想做「中國通」的華爾街銀行家卻跌倒在中國地圖上。
作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克里索和派特初期猶如在黑夜中摸索,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漸漸看清楚在中國做生意的門道。「要想改變中國是不可能的,我們既然把錢花到了這兒,就得照這兒的遊戲法則生存。」本書是克里索在中國十多年的投資經驗談。
推薦序 一段90年代西方與東方的商業紀實 石滋宜
1 我在華爾街搞銀行
中國的經濟是沿著計劃經濟的路子走的,控制它的是政府官員。這些官員要是能拿到錢來發展經濟,我覺得他們不會拒絕的。
2 任性的迷戀
1988年,在我結束3個月的孤身旅行、離開中國之時,就已經明白,我找到了能真正征服自己的東西。我感到這可能改變我的一生,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3 他鄉再遇東家
我的任務就是幫助投資者們在中國找專案。此後的幾個月中,我來回穿梭於香港和大陸,跑遍了上海、武漢、重慶、天津,以及所有我能會見到地方官員的城市。
4 長春的白酒滋味
我的腦子裡浮起一絲懷疑,是不是我們喝白酒的時候他的杯子裡始終是礦泉水?我曾經注意到旁邊的酒水台上放著些礦泉水。可隨著車子開動,我的胃裡一陣翻江倒海,沒有力氣再去多想。
5 啟動華爾街分錢機
在短短的18個月內,我們乘著中國經濟的浪頭,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金融投資者,儼然變身為華爾街無窮資本與本世紀最偉大經濟奇蹟的撮合人。
6 哈爾濱啟示錄
第一場硬仗在哈爾濱打響。如果我事先有一絲知覺,知道鬥爭會變得如此艱苦漫長、如此不可收拾,一定說什麼也不會點燃戰火。但那時,我們都還是新手,只知道根據以往的經驗,決定給他們來個「硬碰硬」。
7 珠海告官記
然而,一星期之後,我們又收到另一份法院文件:銀行已經起訴,要求強制執行擔保,儘管它違反了「公司法」!
8 病中反思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誰如果循規蹈矩,就只有死路一條。我想著:如果我還準備回去,這一切都得從頭學起。
9 北京的啤酒夢
如果外資真想在中國的啤酒市場站穩腳步的話,收購一家有名的本地企業似乎是最好的選擇,於是開發當地品牌成了這些外國企業的當務之急。
10 見識湖北佬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照我的理解,九頭鳥似乎代表著一種野蠻、怪異、詭詐、又讓人難以捉摸的性格,而這些,也正是我在中國中部的那片「澤國」裡曾經見識過的。
11 安徽橡膠資產保衛戰
要是真能把他告倒,這筆賠償會讓他輸個徹底。在珠海事件之後,我們明白了有些起訴會直接被法院扔出來的,但這並不重要,我們現在要照安徽規則來玩這場遊戲。
12 鐵樹開花了
中國的工業行業確實發生了整合,和美國教科書講的一樣,只是,整合者不是華爾街,而是中國人自己。
後記
我們生活在一個單極的世界,但不會永遠如此。如果不是迫於形勢的變化,歐洲人用真正的政治聯盟把自己聯結在一起,那麼未來幾百年,世界權力的平衡很可能是在美國和中國之間。
美國人和中國人的相似之處比他們想像的要多。認識到自己短處的中國人開始有意識的學習美國的東西,他們的思維變得愈來愈平衡和積極。然而,很少有美國人對中國感興趣,願意花些力氣去瞭解它。只有當製造業投資與工作機會跨過太平洋、不斷向中國湧去時,華盛頓才漸漸明白他們需要愈來愈多的和北京打交道,而且在未來幾十年中都會如此。我願雙方能找到一些捷徑,縮短我所描繪過的那種從誤解與衝突、再到妥協的過程。如果這兩個偉大的民族能夠基於他們的相似性發展起一種友誼,而彼此間的差異又能得到充分的尊重,那無疑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希望源泉。
我的感謝要給予珍妮‧勞倫斯(Jenny Lawrence),她曾撲在我最初的稿子上,操著一支削尖的鉛筆孜孜不倦的修改,儘管那些斧正讓我心痛。我希望其他被她改過稿子的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運。詹姆斯‧坎基(James Kynge)給了我永不枯竭的靈感和鼓勵,在現實中,他是一個比我們都厲害的真正的「中國通」。此外,賈斯珀‧貝克(Jasper Becker)、羅文‧皮斯(Rowan Peace)、伊安‧馬斯凱爾(Ian Maskell)、蘇珊‧瓦特(Susan Watt)以及保爾‧卡特懷特(Paul Cartwright)都幫了大忙,把一堆亂紙變成有點像書的東西。我要感謝張戎,她還好心的記得一個10年前的學生,並且把我介紹給了托比‧艾迪(Toby Eady)。正如她多年前說過的那樣,托比確是一位最棒的出版經理人。尼克‧羅賓森(Nick Robinson)和加裡‧夏普曼(Gary Chapman)是兩個聰明人,他們有新鮮的主意和想象力,給我指出了新的方向。我要感謝的還有?美國版出版提供了很好建議的馬龍‧曼內克(?)和埃德文‧譚(?)、給我放了假的路德維希‧邁爾(Ludwig Meier)、在法國給我很大幫助的凱瑟琳‧普涅(Catherine Pugnat),以及麗茲‧希克斯(Lizzie Hicks),她是最初建議我去中國旅行的人。
和任何時候一樣,我要對我的母親說出愛和感激,是她引領我們啟程,讓各人走上充滿歡樂的人生。還有,當然了,同樣的愛與感謝屬於勞琳(Lorraine)。這些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她始終在我身邊。除了偶爾的發火,她用愛和希望填滿了4個非凡的小孩的生活。我從未見她失去勇氣。
祈立天
Tim Clissold
2003,北京
石滋宜
中國大陸在1980年代開始,在鄧小平力持改革開放路線下,經濟發展快速,「世界製造工廠」的美名不脛而走,令歐、美、日等地區國家十分關注她的動態,也不敢忽視,另一種代表憂懼的「中國威脅論」也隨之而起。
我們常說:「做生意之前,要先了解客戶的思維。」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躍升,這些國家在思考怎麼獲取利益的當兒,究竟如何去理解中國呢?
事實上,兩千多年前,歐陸與中國已經展開實質的貿易交流,又其對中國絲絹的渴求,從長安經中亞到西亞和歐洲地區的絲路開通,即是一個例證。然而,彼此制度與文化的差異性始終是存在的,時至今日,面對蛻變中的中國,正如奇異公司(GE)前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就曾說到:「如何面對中國,將會是商界和政治領袖的一大課題。」
本書即是由一個純真老外所撰寫的真實故事,內容主要是回顧自己在十餘年前去中國投資做生意的經驗與體認,運用妙筆生花,把西方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以及接觸後的感觸做了十分寫實的描述。著實是一很有故事性的真實紀錄。
當然,裡面所敘述被欺騙,缺乏法治以及某些地區貧困的情節,過去筆者也有所聞,也是事實,這幾年赴北京清華大學與人民大學講授MBA、EMBA的課程,特別也向這些學生提到全球倫理(Ethics)的課題,也著意在此。
然而不容否認地,現今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又呈現出與昔日不同的風貌,作者在文末即提到:「中國以一種10年前我無法想像的方式追逐著現代化,而政府實現了讓中國穩定發展的承諾。無數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變得讓人再也認不出來,計劃經濟早已成為歷史。然而我非常清楚,離開聚光燈照射的沿海地區,內地依然貧窮。」
是故,我認為本書給讀者的意義並不在於對中國投資環境的專業評估,而是去了解西方人怎麼看待中國,誠如作者所說:「如果這本書能讓你們發現:中國人並沒有什麼神祕和威脅,他們只是和我們一樣會犯錯誤,也一樣美麗的一群人,那過去這10年,我所經受的一切都有了意義。」可以感受到作者搭起西方與東方商業文化的橋樑的用心,化解對立與衝突,尋找異中求同的文化理解的深層含義。
同時,我們不妨試著想想:怎麼拋開意識型態去重新看待中國大陸,其崛起的商業意義,以及如何去善用她帶來的優勢。欣見天下文化出版本書,樂意為之作序。
(作者為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其主持總裁學苑網站,網址:http://www.ceolearning.org)
北京外語大學法國語言文學學士,牛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任中國外經貿部官員、中國駐瑞士大使館外交官、中國中央電視臺經濟記者,現為羅蘭.貝格中國公司市場部經理。
2005/11/22
BGB22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4175840
314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