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我這一生,做過兩個重要決定:
一、決定嫁李濤;
二、決定把我唯一的孩子送出國念書。
這兩個決定如果有任何一個錯誤,都會讓我悔恨一輩子。
送邦邦出國的賭注更甚於婚姻,
我可能讓他脫胎換骨,也可能扼殺他的一生。
送孩子出國的父母,有千百種理由,
我們的理由很簡單──找回原來的邦邦。
因此這本書,不會是其他父母們的教育寶典,因為每個孩子和家庭都是獨特的;
它也不是成功典範,因為未來的路還很長;
它只是記錄了我們這個家最驚心動魄的改變,和一個十四歲孩子的異國奮戰。
當然,我們還要談談台灣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因為,只要有一點點希望,邦邦有多一點點的快樂,我們都不會讓他遠走異域。
那美國教育又有多優?還不是問題一堆?
的確,美國教育並不完美,但是他們教育的精神及內涵明確而感人。
他山之石,我們提筆寫下,
希望我們的觀察,帶給家長、孩子、學校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思考的空間。
三年間,我們看到邦邦的轉變,
他成熟而負責任,自信而不驕狂,懂得自我計畫,並且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
我永遠記得他前些日子跟我說的話:「我念得很高興,因為我在為自己念。」
──李艷秋
【自序】一生中的兩個重要決定 李艷秋
【楔子】快樂的孩子終會回來的 李濤
行前.艱難不捨的決定
三十秒後,決定放飛
台灣教育把我兒子逼走了
尋找能喚回孩子自信的學校
出發前夕的掙扎
放飛
看見原來的邦邦
小燕姐的夜半電話
用淚水換未來的笑容
久違的母子親情
回首.身為父母的心情
沒有經過篩選的人生──給孩子的人格教育
只想讓孩子快樂學習
家長是教育的推手,還是夢魘?
人生是場馬拉松──我和李濤的成長經驗
蛻變.親子共同的成長
站在火山口的邊緣
教育是送給孩子的禮物
教孩子和自己競爭──美國的課程設計
教育,應該超越利益
影響孩子一生的禮物──「品格教育」和「生活教育」
運動和念書一樣重要
對孩子的用心、認真、關懷──美國學校的家長週
慘綠少年蛻變成陽光男孩
運氣、勇氣和愛──出國前的停看聽
【尾聲】一個小小的心願 李艷秋
【附錄】給三年十班家長的一封信
李濤
「爸!在美國上學,不適應,就回家好嗎?」一向歡樂的海灘上,夕陽映在孩子不安、焦慮的臉上。
讓邦兒未滿十四歲離鄉背井,是我跟艷秋的椎心之痛,這個從娘胎超音波照片我就愛上的孩子,除了他上學、我上班外,邦兒的玩耍、成長幾乎沒離開過我的視線。沒想到,最反對孩子離開身邊的我,竟然親手把孩子帶到遠在千里外的學校,丟下他,自己回頭就走!
孩子還沒上幼稚園,艷秋就跟我約定,未來邦兒的學習一定要快樂、自在,絕不接受扭曲的環境、成績的壓力;這個期待,在邦兒上了國中後,就幻滅了!
邦兒的稚真笑容,在國一消失了。愁眉、疏冷取代了昔日搞笑小弟。他媽媽常常紅著眼眶問我:「快樂的邦邦不見了?」
邦兒國中歲月,一早出門、晚上補習,我深夜下班,孩子不再像往常般在門口笑臉迎接,打開他的房門,頂多只見他半轉個頭,疲累的望我一眼,又埋首功課中。邦兒跟父母的陌生、距離,如野蔓滋長,濃又厚,快得讓我們驚又痛。
讓不滿十四歲的邦兒隻身到異地上學,對父母是個可怕的折磨,奶奶過世前,絕不會放人;奶奶過世後,爺爺也再三囑咐,不可讓孩子隻身在外。艷秋跟我也想過、閃過,卻從不敢面對。
直到一天,母子為了學習態度、成績,從教訓、爭執,到孩子失控嘶吼,媽媽的淚珠還沒掉落,邦兒就緊抱母親嚎啕大哭:「我好怕!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艷秋跟我知道,咬牙下決心的時刻到了!
送孩子出去讀書,真的不只為他的成績、他的未來,而是,找回邦兒臉上的笑容!
摘自《走一條快樂學習的路-李艷秋母子的教育手記》楔子
2007/11/17
BGB26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2160299
211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