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作者王銘義先生為資深新聞人,報導兩岸新聞數十年,他以新聞專業的角度,自1949年兩岸「分」家開始寫起,書中以「海峽風雲」「兩岸交鋒」「主權魔咒」三個面向呈現台灣與大陸間歷史的必然與偶然。這是一段橫切面的斷代史實,從毛澤東到胡錦濤,自蔣中正到陳水扁,搭起兩岸想像與現實之橋。
時間,擴大了兩岸彼此認同的鴻溝,卻也弔詭地成為未來兩岸創造和平共識的契機。閱讀《對話與對抗》,我們可以在歷史的時間軌跡裡,找到屬於我們自己未來的兩岸決定。
推薦序 卡珊卓的預示 陳長文
自 序 海峽風雲,誰主浮沉
楔 子
第一部 海峽風雲
第1章 戰爭邊緣論:五一七聲明與雙十談話
第2章 公投綁大選: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挪移與傾斜
第3章 李江密使:江辦與李辦的絕密檔案
第4章 自我邊陲化:上海APEC峰會的缺席策略
第5章 一邊一國:陳水扁路線的摸索與碰撞
第6章 江規胡隨:中共對台政策的變與不變
第二部 兩岸交鋒
第7章 香江風雲:九二年香港會談的一中之爭
第8章 砲火對話:九六年台海衝突危機中的較量
第9章 和平對話:九八年辜振甫的「破冰之旅」
第10章 兩國論戰:兩岸政治動盪的歷史分水嶺
第三部 主權魔咒
第11章 國璽之裂: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12章 誰的中國: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之爭
第13章 成王敗寇:兩岸無法跳脫的主權魔咒
第14章 誰是中央:世衛爭議與清鄭談判的癥結
附錄一 兩岸大事記
附錄二 兩岸兩會歷次會談
海峽風雲,誰主浮沉?
王銘義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巨幅萬里長城圖,題著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的經典詩詞。在解放軍祟隆軍樂聲中,新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引領著其他八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按照政治地位的排序,魚貫走進東大廳,並一字排開站在記者會場。這是中共「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首次公開亮相,胡錦濤以些微顫動的語氣說:「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中國的發展進步一定會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年五月二十日,台灣政黨輪替,藍天變綠地,換了人間;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閉幕,江澤民下,胡錦濤上,新老交替,也是換了人間。當天,我躋身在東大廳的最前排,見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初登權力巔峰的歷史畫面。難以想像的是,眼前這九位未曾歷經民主選舉或黨內民主程序,只是經由江胡派系鬥爭、政治協商產生的領導集體,即將組成最高統治集團,主宰著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的命運。
台灣的政黨輪替,中國的新老交替,預示著兩岸互動格局已從「毛鄧集團/蔣氏政權」、「江澤民/李登輝」轉進新世代的政治較量。國共內戰的烽火早已遠離,但兩岸新世紀的對抗卻逐步興起,當胡錦濤誓言「中國的明天會更加美好」,中南海的策士們積極建構「和平崛起」論述之際,「中國威脅論」再度成為台灣揮之不去的陰影。面對台灣正名制憲聲浪,中國祭出反獨反分裂大旗,這場歷史大戲,胡錦濤,陳水扁,誰主浮沉?
兩岸的歷史恩怨,源自於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的「馬關條約」,清廷割讓台澎列島給日本,導致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臍帶被迫中斷半個世紀。兩岸的政治衝突,則肇因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在北京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攸關近代史的歷史時刻,在共產黨人的心目中,與一八七一年三月十八日,巴黎的革命工人掌握巴黎,創立不朽的「巴黎公社」;以及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國的布爾什維克攻陷聖彼德堡的冬宮,建立第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並列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勝利途中的三座最莊嚴、最宏偉的里程碑」。
共產黨人的史觀與台灣人的史觀是截然不同的,這是複雜的歷史因素所造成的,並非人為所能轉移;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始終找不到實質交集點。但,「中華民國繼續存在」,卻是國際社會視台海兩岸「繼續維持現狀」的指標。當前的關鍵爭議是:前總統李登輝說「中華民國不存在了!應該正名為『台灣國』。」現任總統陳水扁則說「ROC是什麼碗糕?」北京與華府都意識到,台灣政黨輪替後的正名制憲動向,已不再只是「選舉語言」,而是政府組織的調整,與國家體制的變更,更可能是觸及紅線的「台海現狀的改變」。
最近一百多年來,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恩怨情仇,就像兩條極端不規則的發展路線,時而交錯重疊,時而分裂並行,時而千迴百轉,反覆糾纏不已。在北京統治者的眼光裡,台灣有時像是化外的蠻荒之島,有時又像是「京師不以為足趾,閩越不以為唇齒」的無主領地;但從國防戰略觀點來看,「台灣雖孤懸海外,實繫沿海七省門戶」。在中國高倡和平崛起之際,台灣更是攸關中國「龍出大海」或「龍困淺灘」的關鍵樞紐。這些錯綜複雜的歷史、地緣、軍事、民族、文化層面的雙邊互動關係,構築起兩岸的恩怨情仇與不同的歷史際遇。
「政治僵局,難以突破;經貿交流,難以阻擋」的「兩難現象」,已成為兩岸矛盾對立的特殊景象,這種兩極對立的互動發展模式,更是世界各國難得一見的特殊關係案例。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兩岸關係得以開展並維繫相當時日,關鍵在於台海雙方都採取了「戰略模糊,戰術清晰」的交流策略,並意圖從對話與談判過程,建構中長程的和平互動架構,但最終以李登輝的「兩國論」破局。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認為模糊無法換取北京的善意,決意改採「戰略清晰」,割喉對抗,一邊一國、公投、正名相繼出檯,終至相激相盪,漸行漸遠。
面對兩岸對峙衝突瀕臨底線,台灣本土意識持續向「法理台獨」挺進,胡錦濤準備祭出「反分裂國家法」的根本用意,既要化解內部對新領導班子有沒有能力反獨、反分裂的質疑聲浪,藉以鞏固「胡溫體制」的統治地位,更要為武力攻台的可能發展分擔決策責任。其實,不論是制訂「反分裂國家法」或「國家統一法」,都將只是北京單方面的政治宣示與表態,除了更加緊縮兩岸之間的互動空間,也必然波及兩岸社會的良性發展。
二○○四年總統大選後,立委選舉前,我曾兩度前往北京會晤涉台官員、研究智庫學者。當談到台灣本土意識崛起,兩岸互動愈來愈疏離的對峙僵局,我曾好奇問道:「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曾在內部會議說,台海形勢緊張對立,兩岸終需一戰?」社科院台研所學者曾戲謔地答稱:「大陸根本用不著打台灣,現在可用的招太多了,一篇學者批判『綠色台商』的網路文章,就足以將台灣股價指數打下兩百多點,還需要解放軍動手嗎?」
北京涉台學者曾善意地提醒,大陸內部對台獨走勢急遽興起的激烈民族情緒,才是最值得兩岸關注的嚴肅課題,「大陸網民就說,『為何中國人不能打中國人?』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不就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嗎?」中共中央黨校「和平崛起」課題組核心文膽更說,「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問題,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丟了台灣,不像是丟了夏威夷,但胡錦濤丟了台灣,他肯定是要下台的!」由此可見,胡錦濤在未來的任期沒有完成統一的把握,最少他要擺出反獨反分裂的姿態,安內優先於攘外,才是他掌權初期的決策思維。
「二○○八年北京舉辦奧運前,是台灣正名制憲,建構法理台獨的最佳時機?」中央黨校的決策幕僚對台灣訪客的詢問,直率而自信地回應:「和國家統一的問題比起來,北京奧運算什麼?陳水扁如果超越界限,中國不會再退讓了。中國開打,頂多經濟發展倒退三到五年,絕不會倒退二十年;反獨戰爭只是局部戰爭,不可能是全面戰爭,美國不可能為台獨,火中取栗,兩肋插刀!」兩岸的互信與理解如此脆弱,終將是引發災難的導火線。如果北京當局已有打一場「反獨戰爭」的決心,那民進黨政府是否做好面對「台獨聖戰」的準備?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開宗明義就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表面上談的,雖然是戰國七雄的政權版塊移動,但深層結構所觀照的,正是傳統中國「分分合合」的歷史規律。台海兩岸歷任政權的政治、軍事較量過程,像是一部現代版的《新三國演義》,未來兩岸政經軍事社會形勢的變遷,誰主浮沉?是分?是合?是統?是獨?終將是歷史分合規律的再一次循環與忠實的反映。撰寫本書的原始用意,只是希望為兩岸分分合合的錯亂歲月,留下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歷史見證。
上個世紀八○年代,台灣仍處於報禁戒嚴時代,離開校園時的志業就是從事新聞工作,憑著校刊總編輯、畢聯會主席的資歷與勇氣,寫了三封求職信給三家新聞機構的大老闆:《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自立晚報》社長吳豐山、《天下雜誌》社長高希均,他們很快地都回了信,並熱誠地鼓勵「現在沒有招考記者,以後有機會將優先通知報考」云云。十餘年來,先後任職自立、中時報系,如今再與天下遠見結了書緣,並得到高希均教授、林蔭庭、吳佩穎的專業協助,再次圓了學生時代的夢想,也見證了天下遠見出版團隊的執著與認真。
任職於藍綠政府的朋友,蔡英文、蘇起、吳釗燮、焦仁和、陳明通、林中斌、許惠祐、黃介正、李慶平、詹志宏、張樹棣、傅棟成諸君,在本書醞釀與寫作過程,曾給予熱情鼓勵,並不吝指教,容或彼此對某些議題有觀點或見解不同,或基於種種因素無緣分享更多決策經驗,但他們多年來對我從事新聞採訪的協助與信任,應是激勵本書得以順利問世的重要助力。夏珍、葛保羅、羅嘉薇、黃白雪、徐遵慈、梁寶華、丌樂義、梁玉珍、苗惠芬等友人的鼓勵或協助,蔡淑貞女士、張思恆文教基金會諸董事的關愛,銘感五內。為求周延完備,寫作過程曾訪談數十位近年參與國安、外交、兩岸事務的決策官員、與執行協商的兩岸談判代表,僅致謝意。
這本書記錄的是新舊世紀交會過程的兩岸政治較量,它是我新聞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謹將此書獻給我的母親王陳彩鳳女士與吾妻尹乃菁。同時,懷念在遙遠國度的父親,他總是在我午夜夢迴時,讓我對完成這本書充滿著靈感與信念。
王銘義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於台北
2005/01/18
BGB21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4174195
340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