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二○○三年三月,美國以絕對優勢的戰力橫掃伊拉克,八年後戰火卻依然繼續燃燒;一九八○年代,中國經濟飛躍成長,至今引發無數或喜或憂的「中國崛起」論戰;二○一一年一月,一樁突尼西亞小販自焚事件,透過臉書和推特的流傳,演變為「茉莉花革命」,還一路從北非延燒到中東。
這一個又一個事件告訴我們,在全球競爭的世界舞台上,經濟力、網路力成為與軍事力等量齊觀的權力來源,權力已經從硬實力演化到軟實力到巧實力。未來決勝的關鍵比的可能不是誰的拳頭大,而是誰說的故事最動聽。
以提出「軟實力」聞名於世的約瑟夫.奈伊,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描述全球主導權的競賽:你必須同時下軍事、經濟、網路三盤棋,對手可能是國家聯盟、單一國,或「非國家行為者」。時空對手皆不同,當然需要全新的策略,關鍵心態是「隨境應變」,關鍵詞則是「聰巧」:Smart。
關鍵武器呢?正是巧實力,SmartPower:一種結合軍事力、經濟力、網路力,依情境的不同,聰巧的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能力。除了豐富的實務經驗、紮實的知識素養,最難能可貴的是奈伊舉重若輕的能力。清晰的思考理路,搭配鮮活的實例,從容的引領閱讀者由淺入深,盡得此一權力議題之真髓。難怪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如此讚譽:「想瞭解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事務,《權力大未來》是最好的指南。」
別以為國際權力的議題太偉大,與你無關;這是個牽一髮動全球的時代,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導讀〉全球治理的巧實力對台灣的啟示 蘇起
前言
第一部 權力的類型
第一章 何謂全球事務之權力?
權力轉化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變數,卻未得到足夠關注。方法與目的必須透過策略才能連結在一起,而能在不同情境中將硬權力與軟權力成功結合的策略,就是巧實力的重要關鍵。
第二章 軍事力
軍事資源可以執行四種類型的行動,也就是軍事力量的四種樣態或手段:()實質的戰鬥與摧毀;()提供威脅做為強制外交的後盾;()承諾提供保護,包括維持和平;()提供多種形式的援助。
第三章 經濟力
對所有的經濟政策工具有全面性的瞭解是很重要的。在巧實力政策的工具箱裡,經濟力是最重要的器具之一,但政策是否奏效,通常仍取決於每個市場的情境與脆弱性的對稱狀態。
第四章 軟實力
政治成為競逐可信度的比賽。傳統權力政治的世界是比看誰的軍力或經濟佔上風。資訊時代的政治,「最終或許是看誰的故事最動聽」。論述成為軟實力的「通貨」。
第二部 權力變遷:擴散與移轉
第五章 擴散與虛擬權力
虛擬權力是利用虛擬領域的電子互連資訊資源,以取得所希望之結果的能力。虛擬權力可以用來在虛擬空間內部或在虛擬空間以外的領域創造所希望的結果。
第六章 權力移轉:美國是否衰落了
有些人信誓旦旦地預測,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將取代美國成為領導世界的強權,但也有其他人同樣信心滿滿地指出,「美國的強權才剛開始。二十一世紀是美國的世紀」。
第三部 政策
第七章 巧實力
美國需要巧實力戰略和強調同盟、制度與網絡的論述,才能因應全球資訊時代的新情境。簡而言之,為了在二十一世紀成功,美國必須重新探索如何成為一個具有巧實力的強權。
誌謝
註釋
全球治理的巧實力對台灣的啟示
蘇起
過去獨領風騷半世紀的「現實主義」(realism)學派強調國家的「硬實力」,也就是軍事及經濟的力量,以及理性冷靜的決策方式。演變到了七○年代,國際關係不再是冷冰冰的政府關係,而包括穿透國界、密切而頻繁的人民關係。新自由主義學派乃順勢而起,強調國家間的合作(而不只是鬥爭)、社會間的互依互賴,內政對外交的影響等等。後來在八○年代奈伊進一步發展出「軟實力」的概念,強調國家在軍事經濟以外的力量元素;近十年更提出「巧實力」的說法,突出揉合硬實力及軟實力的重要性。四十年來,他的每一次創見都在學界及政界引起強大的迴響,可見他舉足輕重的份量。
本書一方面集過去論述的大成,一方面綜觀全球,評估當前各國的實力。他首先提出權力的三個面貌。第一是主導改變(A誘使B去做B原本不願做的事)。第二是控制議程(A透過排除B的策略,以防杜B的選擇)。第三是建立偏好(A塑造B的偏好,讓某些策略自始不被採納)。其中第一是硬實力;第二、三是軟實力。硬實力是推,軟實力是拉。在適當的情境,利用設計良好的策略及技巧圓熟的領導能力,軟硬兼施,又拉又推,以取得想要的結果,就是巧實力。就理論而言,他關於巧實力的分析,相當新穎而且精彩。
前言
約瑟夫.奈伊
巧實力
巧實力結合了脅迫與收買的硬實力,以及勸服與吸引的軟實力。軟實力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儘管北韓獨裁者金正日看好萊塢電影,對北韓的核武計畫並沒影響。軟實力在一九九○年代也無法誘使塔利班政權放棄對蓋達組織的支持,直到二○○一年動用軍事硬實力才得以解決。為了澄清這一點,我在二○○四年的《軟實力:如何在世界政治中成功》(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中譯本譯為「柔性權力」,遠流出版)一書中提出「巧實力」,意指結合硬實力與軟實力而成的成功戰略。幾年之後,理察.阿米塔吉(RichardArmitage)和我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CSIS)共同主持一個跨黨派的巧實力委員會。我們的結論是,近年來美國的形象與影響力已衰退,美國必須從輸出恐懼轉而鼓舞樂觀與希望。有此結論的,不是只有巧實力委員會,其他人也共同呼籲採行巧實力策略。
五角大廈是美國訓練最精良、資源最豐富的政府部門,但是軍事力量能獨力達成的目標仍然有限。要推動民主、人權和公民社會的發展,槍桿子並不是最好的工具。沒錯,美國軍方擁有可觀的行動力,但是因為五角大廈有能力完成就把工作轉嫁到國防部,易造成外交政策過度軍事化的印象。高級軍事將領非常瞭解這一點,美國參謀長聯席會主席穆倫將軍(MikeMullen)指出:「希拉蕊國務卿與蓋茨部長都呼籲我們對軟實力投注更多經費,賦予更大的重要性,我深表贊同。如果我們選擇單靠部隊發揮美國的影響力,那麼將會看到影響力逐漸消褪。」巧實力並不只是2.0版的軟實力,而是結合硬實力與軟實力,在不同的情境中發展出有效戰略的能力。
大學傑出服務榮譽教授,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他也擔任過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部長、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和副國務次卿,曾經獲頒這三個部門的傑出服務獎。奈伊是研究現代美國實力的世界知名權威,其著作影響了好幾代的學者和政策制訂者。
他筆耕不輟,出版了諸多廣受好評的著作,譬如《軟實力》(Soft Power)、《權力大未來》(The Future of Power)、《領導力》(The Powers to Lead)、《美國世紀的終結?》(Is the American Century Over?)和《強權者的道德:從小羅斯福到川普,十四位美國總統如何影響世界》(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
奈伊的文章曾刊登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和其他政治刊物。《外交政策》在二○一一年將奈伊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
此外,在最近對國際關係學者的一項調查中,他被評為對美國外交政策最具影響力的學者。
奈伊繼續定期為《Project Syndicate》撰寫專欄,同時與妻子莫莉在新罕布夏州的農場享受人生。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外交研究所博士,美國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譯有《黑天鵝綠》、《紐約三部曲》、《那兩個女孩》、《幸福不在於多擁有一雙鞋》(天下文化)、《現代方舟二十五年》,《古烏伏手卷》、《法律悲劇》、《古典音樂一○一》、《直覺》、《奇想之年》、《追風箏的孩子》、《史邁利的人馬》、《遠山的回音》等。
2011/09/28
BGB32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2168172
341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