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父母說話的方式和態度,將引發孩子心中不同的情緒,可能是憤怒、悲傷或害怕等,這些反應也將決定孩子是否願意與你合作,而「否定」、「怒罵」、「命令」、「說教」的說話方式,只會讓親子關係更惡化。
本書作者以「愛與尊重」為出發點,提供父母六種親子溝通技巧,從認同孩子的感受、用心聽孩子的話開始,到如何鼓勵、讚美孩子,輕輕鬆鬆,讓孩子從此乖乖聽你說,也會自動跟你說。這些技巧都不難,只要父母願意花心思。作者並提供許多對話範例與練習題,讓父母在閱讀過程中,慢慢將這種新語言內化,自然而然脫口而出;書中還加入漫畫,將每種溝通技巧「演」出來,讓頭痛的父母可以快速抓住重點。
閱讀本書的提醒
自 序 嚴格卻慈愛地對待孩子
第一章 幫助孩子面對他的感受
第二章 讓孩子跟你的合作
第三章 替代懲罰的方案
第四章 鼓勵孩子獨立自主
第五章 稱讚孩子
第六章 解放被定型的孩子
第七章 總結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
附錄一 讀者來函
附錄二 沒錯,可是……/萬一……/如果是
附錄三 孩子的「母語」
嚴格卻慈愛地對待孩子
當本書第一次在1980年出版時,我們屏息以待,不確定讀者會如何回應。這本書的形式與上一本非常不同。上一本是我們個人的親身經歷,而這本書呈現的基本上是我們在全國各地巡迴舉辦的座談會的模式,家長會認為有幫助嗎?
我們跟家長直接接觸的時候,可以瞭解他們的反應。每次我們舉辦兩階段的課程(傍晚的座談與隔天早上的聚會),就會發現在早上的聚會開始之前,家長就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告訴我們,他們已經試用過新技巧,並且很高興看到了成效。
但那是因為我們也親身參與,跟聽眾一起做角色扮演、回答他們的問題、舉例說明每個原則、盡所能把我們的理念傳達出去。可是,讀者是否也能從書本的字裡行間獲得同樣的領悟呢?
答案是肯定的,並且是出乎意料的廣泛。出版社告知,為了因應需求,已經繼續再版。《紐約時報》一篇報導指出,在書市中多如牛毛的親子教養書籍裡,本書名列十大暢銷名單。美國公共電視台根據本書製作了六集的特別節目。但最大的驚喜是讀者寄來無數的信件,這些信件不間斷地從美國各地、加拿大,甚至是全球各個國家湧進,有時我們得察看世界地圖,才知道其中某些小國家、陌生的國家究竟位於何方。
多數來函的目的都是致謝,很多讀者詳細地描述本書如何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讀者希望我們知道他們做了哪些改變、哪些技巧對孩子有效、哪些又無效。世界各地的父母,不論所屬的文化如何迥異,面對的似乎都是類似的問題,也都尋求著相同的答案。
撰寫此文的同時,正是本書出版週年紀念日,當初在二十年前,我們戰戰兢兢出版這本書,誰也沒料到(特別是我們本身)它可以存在這麼久,並且發展出自己的生命,甚至衍生為許多不同的樣貌與形體。
縱使如此,我們再度發現自己心中有許多疑問:這本書可以經的起時間的考驗嗎?畢竟已經過了二十年之久,除了令人驚奇的科技進展之外,社會上的家庭結構也在變化中,單親家庭、父母離異、繼父繼母的現象增加,社會上有更多非傳統形式的家庭,家中雙親均外出工作的情形增多,更多孩子需要托寄在安親中心,在已然更複雜、更困難、步調更快的社會中,本書的溝通方法還能像上一個世代一樣適用嗎?
我們用新千禧年的眼光重新閱讀自己的書,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書中的原則比以往更符合現實所需,因為不論是哪一種家庭模式中的家長,現在所承受的壓力與罪惡感都超越了過往,他們在職業與家庭的要求之間分身乏術,必須在一天之中完成四十八小時的工作,面對自己重視的人,他們努力滿足這些人的期望與需求。再加上現在的消費文化不斷以物質性的價值觀轟炸孩子,電視節目讓孩子直接接觸到色情畫面;電腦讓孩子可以獲得速食性的友誼,卻可能被帶壞;電動遊戲讓孩子對暴力習以為常;電影打著娛樂的旗幟,用殺戮場景刺激著孩子。我們因而不難想像今日的父母何以更為惶恐與不知所措。
我們知道這本書不可能回答所有的問題,某些問題並非僅運用溝通技巧就可以解決。但我們依然相信,家長可以從本書取得紮實的後援:我們以各種策略幫助家長面對養兒育女的挫折感,以明確的方法幫助他們設立規範並灌輸他們的價值觀,以具體的技巧讓家人在外來的負面影響之下,依然維繫著親密的關係,並且提供可用的語言,讓家長能嚴格卻慈愛地對待孩子,同時也對自己寬容。
我們很高興能藉著二十週年紀念版與讀者分享我們現在的想法,以及多年來所收到的回饋:家長的信件、問題、故事,以及見解。
我們希望讀者能在這些錯綜的訊息中,找到更多的資訊或靈感,幫助你繼續執行全天下最神聖的任務。
此書讓父母進入孩子的世界,也讓孩子進入父母的世界,讓這個快樂的親子交集為家庭帶來真正的和諧。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可應用於任何人際關係的一本好書。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親職教育聖經。
──《波士頓全球報》(Boston Globe)
此卓越之作,非僅教養手冊又一部,家長們可以運用書中妙方改善親子日常相處的品質。
──《沃斯堡星報》
法柏與瑪茲利許提供了切合實際、符合情理、清楚易懂的方法,這些方法如此平實合理,卻依然令讀者有恍然大悟之感。
──《家庭期刊》(Family Journal)
所有的吼叫與央求加起來,也無法比本書更能取得孩子的合作。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安戴爾•法柏 &伊蓮•瑪茲利許兩位作者都是國際知名之親子溝通專家,其作品不僅令家長獲益無窮,亦獲得專業人士大力推薦。除了《你會聽,孩子就肯說》外,她們的另外幾本著作《Liberated Parents/ Liberated Children》、《Siblings Without Rivalry》、《How to Talk So Kids Can Learn—at Home and School》也都既叫好又叫座,銷售超過三百萬本,並被翻譯成二十種語言。兩位作者的座談會教材與影帶,也獲全球數千個親職教育團體使用。兩位作者均曾受教於已故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Haim Ginott)博士,並曾任職於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New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與長島大學家庭生活協會(Family Life Institute of Long Island University),除了經常在美加地區演講,亦曾受邀上「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與「歐普拉」(Oprah)等知名電視節目。
安戴爾•法柏 &伊蓮•瑪茲利許兩位作者都是國際知名之親子溝通專家,其作品不僅令家長獲益無窮,亦獲得專業人士大力推薦。除了《你會聽,孩子就肯說》外,她們的另外幾本著作《Liberated Parents/ Liberated Children》、《Siblings Without Rivalry》、《How to Talk So Kids Can Learn—at Home and School》也都既叫好又叫座,銷售超過三百萬本,並被翻譯成二十種語言。兩位作者的座談會教材與影帶,也獲全球數千個親職教育團體使用。兩位作者均曾受教於已故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Haim Ginott)博士,並曾任職於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New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與長島大學家庭生活協會(Family Life Institute of Long Island University),除了經常在美加地區演講,亦曾受邀上「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與「歐普拉」(Oprah)等知名電視節目。
美國蒙特瑞國際學院口譯暨筆譯研究所碩士,具多年口筆譯經驗,於天下文化出版之翻譯著作包含《琥珀中的女人》、《發掘你的太陽魔力》、《讓天賦自由》、《聰明女孩的不敗攝影術》、《看到什麼都會畫》等。
2006/04/01
BGF00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664-1
311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