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相信所有人都同意,只有創新,企業才能永續成長。但是如何發展並培養創新,大家都不太清楚。大家都了解創新的重要,但是卻無法完全提出具體創新的方式。 哈佛商業評論精選了八篇經典文章,由八個面向分別切入,對創新作了深入且精闢的剖析,也針對大眾對創新存在的普遍誤解,提出了完整與詳盡的解釋。 本書是八位大師的心血結晶,篇篇精采,篇篇可讀。相信讀完本書後,大家對創新會有更完整的了解,並從中吸取不少洞見,成為創意達人。
1. 槍口下的創意 -高度壓力會幫助人們產生創意,還是扼殺創意? Creativity Under the Gun 泰瑞莎‧艾馬比爾(Teresa M. Amabile) 康絲坦絲‧哈德里(Constance N. Hadley) 史蒂芬‧克萊姆(Steven J. Kramer) 2. 鋼鐵意志求創新 -企業要如何持續創新,才能長保競爭優勢? Tough-Minded Ways to Get Innovative 安卓‧皮爾森(Andrall E. Pearson) 3. 突破創新的限制 -公開自己的創意,和外界交換意見,可以讓你的創新更受市場歡迎。 Breaking Out of the Innovation Box 約翰‧華沛特(John D. Wolpert) 4. 老狗玩出新創意? -公司的元老重臣,是創新的助力,還是阻力? The Sputtering R&D Machine 瑪莎‧克勞姆(Martha Craumer) 5. 激發創新有一套 -16位創意達人,分享他們的創新撇步。 Inspiring Innovation 愛倫‧裴柏斯(Ellen Peebles) 6. 創新修練術 -成功的創新,憑藉幾分天才?幾分努力?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 7. 改造公司的創新 -利用公司內部的局部創新,也會帶來驚人的成功喔! Research The Reinvents the Corporation 約翰‧西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 8. 只有創意還不夠 -企業的組織是抹煞創意的劊子手,還是成就創意的大功臣? Creativity Is Not Enough 西奧多‧李維特(Theodore Levitt, 1925-2006)
道,可道,非常道:談創新企業的核心能力 我喜歡,讀哈佛商業評論 (HBR)….. 也喜歡,HBR精選文章,出版的叢書….. 這類企管書,作者寫作,這類企管書,作者寫作,通常,不會討好讀者,以便暢銷轟動;當然,更不會刁難讀者,以便彰顯學問高妙;他們寫作,是為了說服自己…..因此,比起流行性的企管書,我讀來,獲益較多,舉一反三的實用性,也較高。 這本書,談「創新企業」,有八篇長文,作者,雖然,多數,都有學院背景…..然而,對於企業的創新,他們的立論、觀點卻不盡相同…..為了寫這篇序文,我享有大好機會,透過打印草稿,偶而愉悅,偶而困頓的,遊歷於學者、大師的辨證之間;建議讀者,也能,以如此心境,讓不同的見解,在您的腦海裡迴盪、碰撞、消化、吸收…… 迴盪,是為了,讓不同的見解,找到機會而碰撞; 碰撞,是為了,讓相左的觀點,研磨溶解好消化; 消化,是為了,讓溶解的觀點,被心智慢慢吸收; 吸收,是為了,讓不同的見解,變成創新的養料。 換句話說,我相信…企業創新的營養,來自衝突的見解與相左的論述;這種觀念的衝突,有時,來自企業外部……有時,來自企業內部團隊成員之間……有時,來自企業各階層經營者或思想者,個人的自我挑戰……因此,企業,必須迎接觀念衝突,也必須,有能力妥善處理觀念衝突,才能創新。 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幾乎都有篇幅,解釋……企業必須擁有處理不同見解的機制,以免扼殺企業的創新能量。我確實相信,任何機構(企業、非營利團體、國家等),只要是,企圖閃躲或壓制觀念的衝突,就是在創新的領域,自我放逐。 企業創新,難在觀念溝通;觀念溝通,難在觀念一形成,任何人,都很難願意相信,自己的觀念,應該被推翻、更新……因此,平常,多接觸觀念互異的書,變得很重要;遙遠的周朝,曾經有一位中央圖書館館長,後代稱老子;在那個精采思想相互激盪、不同見解不斷出現的時代,老子,飽讀、觀察、思考(思考後,有無機會測試,我實在不知)…… 他的創新思想,可以他的傳世之作「道德經」首句為代表,他說:「道,可道,非常道」;我淺薄的解讀是:任何觀點,都有可以遵循之處,但是,不可處處、事事都不變的遵循。 我想,這是企業創新的核心能力,理解、歡迎與處理變(無常)的能力。
艾馬比爾原就讀化學科系,並成為化學家,一九七七年取得史丹佛大學心理博士學位。艾馬比爾的研究圍繞在團隊創意和組織的創新。她耗時二十五年,研究工作環境如何影響創意和創新,提出了創意和創新的理論、評估創意、動機和工作環境的方法、以及維持和刺激創新的處方。艾馬比爾著有《創意的背景》(Creativity in Context)和《培養創意》(Growing Up Creative),以及超過一百篇學術論文、著作章節、和演說記錄。她也是《管理學院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創意研究期刊》(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創意和創新管理》(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創造性行為期刊》(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的編輯委員。
哈佛商學院研究組織行為的博士候選人。她是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心理學學士、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商學碩士,曾服務於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
本文首次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時,他是獨立的研究學者和作家,居住在美國麻州的威蘭(Wayland)。
在本文發表之際,作者皮爾森是哈佛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在成為榮譽教授之後,他在世界最大的連鎖餐廳集團,百勝全球餐飲集團(Tricon Global Restaurants,譯註:該集團旗下品牌包括肯德基與必勝客)擔任董事長。
領導IBM的奧斯丁極藍實驗室(Austin Extreme Blue Lab),這是一個特殊的人才、科技和商業創新的育成中心。極藍網羅了許多世界頂尖的商業和技術人才,分組執行各項為IBM探索新機會的專案。華沛特是策略顧問、行銷長(chief marketing officer)、軟體開發者、事業所有人、和戲院的總監。他曾為許多公司工作或擔任顧問,包括IBM、蘋果電腦、太平洋貝爾(Pacific Bell)、MCI、以及華盛頓郵報公司(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他畢業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並在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取得MBA學位。他目前正在寫一本有關公司創新的書,讀者可透過電子郵件地址jwolpert@us.ibm.com或他的網站www.inter-firm.com與他聯繫。
商業作家,居住於麻州康橋(Cambridge)。在自家餐桌上工作,她發展和編輯文章、白皮書、行銷文案、影帶腳本,以及網站內容──當她沒有被電視、戶外或冰箱打擾分心的時候。她曾任職於香港的銀行,在此之前有一段時間住在法國,培養出對葡萄酒、起司和美食的熱愛。為了彌補對美酒佳餚過分的耽溺,她努力運動。她也喜愛閱讀、旅行、電影、西洋雙陸棋,還有不做事的懶散時光。
哈佛商業評論的資深編輯。
當代頂尖的管理思想泰斗,有「現代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之譽。
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從小興趣廣泛,喜歡接觸新事物,擁有法蘭克福大學國際公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報社記者、證券分析員、經濟分析師。
杜拉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大恐慌,親身見證德、日兩國戰後的復甦、共產國家的興起與瓦解。動盪時代帶給杜拉克的刺激,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7年移居美國後,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商學研究所,專攻企業策略及政策研究。
在杜拉克幾乎橫跨整個二十世紀的九十五年人生中,思考、探討、撰寫有關人、組織和管理的課題,啟發一代又一代的組織管理者。
無論在管理、組織、策略、領導發展、激勵員工等方面,杜拉克皆洞察犀利,不斷提出擲地有聲的觀點;而他對未來潮流及趨勢發展的預見更是精準,宛如為世人劃下「明日的地標」。他曾提出「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利潤中心」以及「不連續」等觀念,如今已在真實世界中得到印證,並成為主宰世界的潮流。
杜拉克終身撰述不輟,在他長達60餘年的寫作生涯,出版近四十本著作,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發行全世界,是當代影響力最深遠的管理學權威。2005年11月11日,杜拉克於洛杉磯以東的克萊蒙特家中安詳辭世,享年95歲。
在二○○二年四月以前,約翰‧西利‧布朗是全錄公司的首席科學家,也曾擔任全錄帕羅阿圖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RC)總監,長達十二年,直到二○○○年六月才卸任。領導PARC時,布朗擴展公司研發部的角色,納入如組織學習、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ical mechanical system,MEMS),以及奈米科技(NANO technology)等主題。他個人的研究興趣包括數位文化、無所不在的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網路服務架構、以及組織和個人學習。
本文最初發表時,李維特是哈佛商學院行銷學榮譽教授。(1925-2006)
臺灣大學經濟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NYU)公共行政碩士。曾任《遠見》雜誌記者、天下文化出版公司財經叢書編輯。著有《回甘人生味:茶王李瑞河傳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商業》(小天下出版),譯有《小鼠紅花歷險記》、《誰偷了維梅爾?》等。現為自由工作者。
2006/10/19
BHB32
天下文化
平裝
20.5×14.
黑白
986-417-790-7
217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