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把油條或酥餅泡進花生湯時,怎麼泡會比較好吃?
你可曾想過這也是一門學問?這真的是物理學家費雪的研究專長之一,而且這項研究讓他獲得1999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但搞笑的是研究主題,整個研究過程卻非常嚴謹,費雪用科學實驗來探討把餅乾泡進咖啡的物理學。
除了浸泡餅乾的科學,費雪也告訴我們用槌子釘釘子時,是要全力一擊比較好?或是小力一點、多搥幾下比較好?回力棒要怎麼設計、怎麼丟,才能創造世界紀錄?接球這種運動,可以用什麼樣的方程式來描述?而且從這個方程式還可以判斷這個球會不會漏接!洋蔥要怎麼吃,才會吃起來像蘋果?如何從不同家超市的帳單,判斷哪一家的東西比較貴?泡沫是如何形成的?甚至精子怎麼游泳?
藉著這些熟悉的日常活動,《搞笑學物理》為我們敲開科學的大門。
序 敲開科學的大門
有人說我是古怪的專家,連看到食物,也會先拿出試管來收集,並匆忙展開計算。
可是我認為,從熟悉的事務開始,是獲得科學觀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1章 泡餅乾,得大獎
泡餅乾時,液體到底如何進入餅乾的孔隙,
搞清楚這件事讓我得了「搞笑諾貝爾獎」,也救了那些把餅乾泡糊的人。
第2章 煮出完美的黃金蛋
用熱傳導的平均律抓出時間,或尋找沸點合適的液體來煮蛋,
就可以做出蛋白剛剛好凝結、蛋黃卻還可以流動的完美水煮蛋。
第3章 不怕超市結錯帳
科學家有一些處理數字的竅門,輕鬆簡單,人人都學得會。
這些把戲可以拿來估算自己在超市購物的金額,而且以後面對數字再也不緊張。
第4章 創造世界紀錄的回力棒
回力棒的原理可以應用在任何旋轉的東西上,
從我們腦袋裡的原子,到腳踏車的輪子,甚至於在軌道上旋轉的地球。
第5章 拔釘子也要有效率!
螺絲起子愈長愈好用?把釘子釘入木板時,大力搥或小力搥比較好?
在讓我們有效率的使用工具這方面,科學原理還是挺有用的。
第6章 我們怎麼接到球?
我們是如何使用接球技巧的?是在頭腦裡解方程式嗎?
或者這種方程式,只是描述了我們經由重複練習學到的簡單身體動作?
第7章 肥皂泡、細胞膜及生命的意義?
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分子會有什麼形狀?都與細胞膜的組成有關。
地球上第一個受到膜包圍的細胞出現後,生命就此開始。
第8章 吃出食物的好滋味
我們常會用鹽來帶出食物的甜味;捏住鼻子,洋蔥吃起來像蘋果。
食物是如何釋放出香氣與滋味的,牽涉了許多科學。
第9章 精子向前衝!
精子跑去與卵子會面的路程,從類似火箭的推進升空開始,
到最後衝破由電網防衛的城堡,每個步驟都是不折不扣的物理學問題。
尾聲 搞笑之後,想想科學的未來
由「好奇心」推動的科學研究,本質上並沒有「善」、「惡」之分。
我們應該管控的是科學應用,而不是科學發現的過程。
附錄1 梅耶、焦耳以及能量的觀念
附錄2 溫度在食物分子上的效應
敲開科學的大門
科學家這個職業,使得他們在社交活動上有些不便,這情形和劊子手或行刑官有點類似。大家都對他們的行業與入行的動機好奇,但又不敢問個清楚。就科學家這個行業來說,不敢細問的原因是,提出問題的人往往聽不懂答案,總是顯得自己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每當我參加社交聚會的時候,有人一知道我是科學家,往往敬而遠之。這些人寧願去向我太太打聽,我到底在搞什麼東東,卻很少人願意直接和我打交道。
本書就是為這些人而寫的,這些想知道科學家到底在忙些什麼的人。我藉著一些「熟悉的事務」來敲開科學的大門,讓大家知道,做為一個科學家有什麼感覺。而且從內行人的角度來告訴大家,科學家在做什麼,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以及做了以後又會怎樣。我設計了一套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科學介紹,拿到媒體發表,有不錯的成功經驗。譬如怎麼浸泡小餅乾;烤肉時抹醬汁的最佳方法;怎麼製作回力棒,該如何投擲;甚至如何利用物理原理來增進性生活等等。
很多人對這些小故事都很感興趣,這鼓舞我寫出這本書來。在書中,我詳細介紹了這些故事的科學背景,並且把科學的應用更進一步延伸到更普遍的日常活動中,例如浸泡甜甜圈、購物、運動、家務、沐浴與就寢。事實上,已包括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
從日常小事的科學來瞭解世界
科學能夠大大改善日常生活,而研究日常活動也能使科學更充實。實例之一是熱對流原理的發現。出生於美國(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英國科學家冉福得伯爵(Count Rumford, 1753-1814)在吃熱蘋果派的時候,燙到嘴巴,因而發現了這個原理。第一個量測分子大小的人是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國開國元勳、科學家),他觀察到船尾排出的洗碗髒水可以抑制波浪,而想到量測分子的主意。首次評估分子之間作用力範圍的實驗,是在考量多孔物質如何吸收液體時,所設計出來的。
本書的每一章都圍繞著一項大家很熟悉的活動,同時介紹以這項活動為中心的主要科學觀念。除此之外,還摻雜許多科學和科學家的小故事。故事的主角很多是與我同時代的科學家同行,有些則是很有名氣的前輩。和我同時代的朋友,大多看過我寫的東西,他們都很客氣,不表示什麼反對的意見。至於那些先輩們的故事,我非一吐為快不可,他們也沒法阻止我。
利用大家熟悉的事務,是向一般人介紹科學觀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電的發明人——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國物理學家兼化學家),是這種行動的先驅者。在大約一百五十年之前,他做過一系列很通俗化的科學演講,主題是「蠟燭的化學歷史」,吸引了大批的倫敦上流社會精英。後來很多科學家也跟進,連我也不例外。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同這種通俗化的做法。我的一些同行覺得,用泡餅乾、泡甜甜圈這種瑣事來陳述嚴肅的科學實驗結果,有使科學低俗化的危險。另外有些人覺得這種做法,可能範圍太過狹隘,我很快就會走到死胡同,發現沒什麼東西好說了。有位報紙的編輯謔稱我是一個古怪的專家,說我「連看到一盤炸魚排與馬鈴薯,也會先拿出小試管來收集食物,並匆忙在餐巾紙上開始計算。」我想他指的,大概是我那篇談到烤肉的科學觀察報導,內容是關於烤肉材料吸收醬汁的情況。
但那位編輯卻不經意的正中紅心,恰好描述了科學到底在做些什麼。科學家所做的事,就是設法瞭解這個世界。而瞭解世界的途徑,並沒有什麼大事、小事之分的。研究看起來沒什麼重要的小事,和思索一個重大的主題,兩者是同等的。很多藝術家、作家和哲學家早就發現,生命中看起來屬於世俗面向的某些東西,有它非常深層的意義,也非常重要。
分享自然之美
科學家以自己的科學方式來看待周遭的世界,不管時間、地點或社交禮儀。因此,有時候他們的行為會顯得怪怪的。十九世紀的物理學家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1818-1889)選了風景秀麗的瀑布區度蜜月,很多女士一定覺得他很羅曼蒂克。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在度蜜月的時候,隨身還帶著溫度計,整天跑去量瀑布上游和下游的水溫,想證實自己的熱力學原理,有夠扯吧!我以前的同事在上班途中碰上暴雨,全身都給淋溼。進了實驗室之後,他那顆科學頭腦做出了最明智的決定,就是把全身的衣服脫光,然後把自己吊掛在散熱器上面「晾乾」,這個舉動嚇壞了一位不知情的清潔人員。
在這本書裡,你們會碰到許多科學家(別擔心,他們絕大部分都是穿著衣服的),他們的時代橫跨古今,文化背景不同,連對科學與社會的期許也不一樣。但他們有共同的願景,那就是經由對這個世界的科學瞭解,可以讓人們更加體會自然之美;而且這種瞭解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特殊的美感,不論是和巨大尺度的現象有關的事務,或只涉及日常生活、大家所熟悉的事務。而我最希望能和你們分享的物理之美,就是來自我們熟悉的瑣事。
誌謝
這本書得以完成,要感謝很多科學界的朋友與同事。他們參與決定議題、閱讀原稿、改正錯誤、還提出很多寶貴的意見。幫忙的人包括M. Abrahams、L. Aitkin、B. Aveyard、P. Barham、G. Barnes、G. Beauchamp、T. Blake、N. Furlong、J. Gregory、S. Hanna、M. Hanson、R. Heath、R. Highfield、P. Jones、H. McGee、E. McLaughlin、M. Miles、E. Mitchell、D. Needham、J. Odell、J. Palmer、A. Parker、R. Pashley、B. Reid、H. Rothman、S. Slade、B. Slotnick、 . Thomas、B. Vincent以及L. West。還有一些人同樣貢獻良多,在這本書出版時,無疑的我會謹記在心。
此外,我要特別感謝我的經紀人李維(Barbara Levy)以及我的兩位編輯特雷克(Peter Tallack)與米那(Richard Milner)。他們一直鼓勵我,而且深信我有能力完成這件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不過最感謝的,還是我太太溫蒂(Wendy),她以一個外行人的程度,不畏困難的一再閱讀每一章的初稿。她所提的建議,避免了很多原先寫不清楚的地方,大大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
雞毛蒜皮的附注同樣有趣
本書的各章節都經過精心設計,讀者可以用看故事的心情,很快的讀過去,也可以細細推敲其中的物理原理。
此外,書中還有許多迷人的小路,帶領讀者到有趣的軼事或可愛的小角落裡去。而這些內容不能擺進正規的章節裡,怕它們可能影響行文說故事的流暢性,我用附注來處理這些東西,集中放在每一章之後。讀者可以從附注裡,找到吃墨西哥番椒的最佳方法;知道澳洲「墨基拉巴溪鴯鶓賽跑暨回力棒投擲協會」的規則(鴯鶓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澳洲鴕鳥);也會看到為什麼美國有一州曾經想控告另一州,理由是竊取雨水。
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其實和本書主要章節的內容同等重要。當我找到這些小玩意而把它們寫出來的時候,心裡可樂的呢,但願讀者也能分享這種喜悅,喜歡這些小東西。
暢銷科普書《搞笑學物理》的作者,經常為《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寫文章,也上過BBC、CBS、Discovery頻道,跟大眾講述科學家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目前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物理系的訪問研究學者。 費雪因為研究出怎麼泡餅乾和甜甜圈最好,獲得1999年搞笑諾貝爾物理獎,又以《搞笑學物理》贏得2004年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獎;另著有《靈魂有多重?》(中文版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因研究泡餅乾的科學,獲得1999年搞笑諾貝爾物理獎。本書為他贏得2004年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獎。
國立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畢業,原子科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臺灣多個重要的能源發展單位。翻譯過多種科普書籍,包含《費曼手札》、《隱藏的邏輯》、《統計改變了世界》、《幹嘛學數學?》、《物理馬戲團》等。
2005/03/25
BWS07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4174621
300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