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今天,自殺是全球十五至四十四歲男女性的主要死因,分居第四及第二位,而且有年齡下降的趨勢。
自殺並非失意人的專利,古今中外的騷人墨客、科學家等社會顯達人士也都曾徘徊在生死的邊緣。是誰第一個想到要用這種極端的手法解決人生問題,從此開啟了人類的自殺史?自殺是一時興起,還是絕望下不得不的選擇?
本書是近二十五年來第一部深刻探討自殺議題的書,更專注在年輕人的自殺。作者凱.傑米森博士在一次刻骨銘心的自殺經驗後,開始走進臨床和科學對自殺的研究,企圖為塗炭的生靈請命。
在書中,她追蹤自殺的原因,也呈現了最新的預防措施;深刻描繪自殺個案人物生前的苦楚,也道盡自殺者親友內心的惶恐;最重要地,她為人類的自殺行為,挹注了一股不可小覤的對抗力量。
導讀 彼岸芳美? ——關於自殺的整合性觀點 劉絮愷
自序 久病成良醫
第一篇 雖生猶死——自殺概論
第一章 向死神招手——自殺的歷史與概要
從歷史的觀點來了解我們對自殺看法的演變,會發現有各種差異很大的看法。有人視自殺為可接受,甚至值得稱頌的事情;也有人把自殺看成宗教、道德或法律上的罪愆;還有人認為自殺是不良環境或精神病態所造成的結果。
第二章 測度內心的亂流——自殺的定義與嚴重程度
自殺的想法和付諸行動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限。潛在的致命衝動可能在付諸實行前就中斷了,或是所執行的自殺意圖及其引發的死亡危險都是較輕微的,是在滿懷有人發現、前來搭救的期待中進行的。人常常既想活,又想死,而在自殺行為中充滿了矛盾。
小品:生與死
從朋友和師長對他的每一句評語,德魯.蘇派瑞克是個溫暖、爽朗、深受同儕歡迎的人,每個人都認為他理當成功,他也確實如此。可是,官校畢業後一年半,德魯卻發現生命如此痛苦,前途黯淡無光。終於,他走入槍械店,買了一隻點三八口徑左輪手槍,扣下扳機……那時他才二十三歲。
第二篇 盼望已逝——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
第三章 油盡燈枯——自殺的心理
自殺並不全然是私密的行為,更不是完全無法預測或出於個人的獨特情形。我們還是有方法可以了解自殺的心理基礎,雖然還不能達到所期望的全然澄清,但至少給了我們著手的依據。
第四章 絕望之重——精神病理與自殺
與自殺最息息相關的,就是精神疾患,而其中最危險的,就是情緒疾患:憂鬱症和躁鬱症。最嚴重的憂鬱症可以癱瘓所有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活力,使人陷入陰鬱絕望、自暴自棄、槁木死灰的狀態。
第五章 死法何關——自殺的方法與地點
為求一死,各種自殺的方法不一而足,包括跳入火山口;絕食致死;塞入許多火雞肉噎死;吞下炸藥、熱煤或床單;以自己的頭髮自縊;用電鑽在頭上打洞;穿著單薄的衣服,不帶食物步入雪地;以老虎鉗夾脖子;把各種東西注入靜脈,包括空氣、花生醬、水銀和美乃滋;開著轟炸機撞山、把黑寡婦放在皮膚上……
小品:困獸
一九九五年一個寒冷的三月早晨,她的屍體被動物園工作人員發現時,仍然濕淋淋的,她的臉朝上,已被毀壞得無法辨認面孔。沒有人會懷疑這位年輕女性是被強壯危險的肉食動物所殺死的,事發後一兩天內引起整個首都注目的問題是:「她是誰?為什麼?」
第三篇 大自然的缺陷——自殺的生物因素
第六章 尋根探源——遺傳與演化的觀點
為什麼自殺的癖性得以延續下來呢?為什麼這些潛在造成自殺的基因和不穩定的大腦化學現象,得以留存在人類的基因組合裡呢?難道與各種自殺行為相關的魯莽衝動行為,同時也與種族存續的內在能力有關嗎?
第七章 與死神有約——神經生物學與神經病理學
對那些節制而穩定的人來說,失望或受到拒絕的情形,雖然痛苦,但不至於威脅生命。對那些易怒、脾氣暴躁、性情衝動的人來說,人生的挫折和疾病就會造成危險,他們的神經系統好像浸泡在煤油之中,和情人的爭執、官司纏身或是一時的精神疾病刺激,都能引發自殺的反應。
小品: 穿透事件的表象——一位探險家之死
學者和一般人不相信偉人竟然會精神錯亂,勇敢的人竟然會自殺。可是這些人確實可能如此。就好像傑佛遜總統眼中年輕的梅瑞威勒.劉易士,他擁有勇敢無畏、靜不下來的氣質,可是另一面卻是不安而致命的絕望。
第四篇 與死神搏鬥——自殺的預防
第八章 棉薄之力——自殺的治療與預防
現在有抗鬱劑,可以積極治療常常導致自殺的憂鬱症,有醫院可以提供庇護之處,以對抗瘋狂和自殺,還發展出心理治療以減輕痛苦,並幫助自殺者度過生命中最黯淡的時光。我們知道許多預防自殺的方法,可是還不夠,就我們已知的部分而言,也還沒有儘可能地付諸實行。
第九章 我們都是一家人——公共衛生
一九九三年五月,超過三千人參加魏爾遜的葬禮。魏爾遜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市民權益領導者。他死於憂鬱症,死於擔心群眾如果知道他罹患精神疾病或是曾為此住院的話,會有什麼反應。社會可以做什麼,好讓大家接受他住院、使他不需要把繩索吊上水管自盡呢?
第十章 傷痕未癒——生者之痛
死亡的刺痛就如英國社會學家湯因比所寫的:「死者的痛還不如喪親的生者來得銳利。」他說這是「生死間的重要事實。死亡造成雙方都備受折磨,但就其分配比例來看,生者占了最強烈的部分」。
後記 緊緊守護生者
譯後記 生命啊,該如何珍惜你?
自序 久病成良醫
凱.傑米森
在比佛利山畢斯卓花園的夏日黃昏,總是顯得漫長而懶洋洋的。我住洛杉磯時,常和朋友雷恩到那裡,而我總是點一客大閘蟹和一杯蘇格蘭威士忌,坐在石頭上品嚐。雷恩則藉機提議我們兩人結婚,雖然不是每次如此,但也提了好幾次。由於認為潛在的危險太明顯,兩人對一再的求婚都沒有很認真。可是對我們的友誼,兩人都很認真。
有個特別的黃昏,把最後幾口蟹肉拖出來吃掉以後,我發現自己煩躁地搖晃酒杯裡的冰塊,剛才的對話令我坐立不安,我們談到自殺,並立下一個血誓:我們同意,如果兩人中有誰再度陷入自殺的念頭,就要在雷恩座落於科德角的房子碰面。在那裡,不想自殺的那一方,有一週時間說服對方不要自殺;可以用這一週找出所有要對方繼續服用鋰鹽的理由,因為停用鋰鹽是想自殺的最大原因(我們兩人都罹患躁鬱症,雖然常常告訴別人最好要吃鋰鹽,自己卻都有停藥的傾向);可以用這一週勸誘對方住院、喚起良心、向對方強調自殺必然導致家人的痛苦和傷害。
我們談到,扣押人質的那一週裡,我們可以沿著海灘散步,提醒對方我們有多少次經歷絕望,但終究回頭了。要不是沒有親自在場,誰能把對方從自殺邊緣挽回呢?我們兩人根據自己的方式,和親自處理自殺的經驗,都很了解自殺是怎麼回事,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如何避免讓自殺成為被填在死亡證明書上的死因。
我們決定一週就足以辯明生死大事,如果沒有用的話,至少我們試過了。根據多年累積的經驗,我們知道彼此的個性都很倉促衝動,加上也知道自殺的衝動猝不及防,所以我們進一步約定兩人都不可以買槍,還發誓不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准其他的任何人在我們的住處收藏槍枝。
可疑的黃昏約定
我們同聲說:「乾杯。」冰塊在玻璃杯中碰得叮噹響。我們確認約定,然後重回理性規律的世界。可是,我心裡有所懷疑。我細聽約定的細節、做了一些澄清、把剩餘的威士忌喝完,並凝視花園中圍繞著我們的小白燈。我們在開什麼玩笑?在我幾次憂鬱到要自殺的發作中,沒有哪一次能拿起電話要求朋友的幫助,一次也沒有,那時我根本不可能做得到。我怎麼認真想像,也不相信自己會打電話給雷恩、訂機票、上機場,然後租輛車,找到去到他座落在科德角房子的路。若說雷恩能把這個計畫付諸實現,未免太荒謬了,儘管他後來很富有,有能力找別人來處理實際的問題。我愈思考這個安排,愈覺得懷疑。
兩個具有躁狂氣質的人,以能言善辯的言辭、迴盪的精力和熱忱及無限的能力,自我欺騙,當送上甜點奶酥時,我們都完全相信能信守彼此的約定。他會打電話給我,我也會打電話給他,我們能勝過黑衣騎士,逼他退出舞臺。可是,即使有機會選擇,黑衣騎士還是會留在舞臺上。事實也是如此,多年後,雷恩結婚已久,而我也搬到華盛頓,有一天,我接到一通加州打來的電話,雷恩的家人告訴我,他用槍頂住頭部,自殺身亡。
沒有科德角的一週,沒有勸說的機會。一個創造力足以拿到上千張專利權的人,包括各式各樣的發明,比如美國國防部使用的鷹式和麻雀飛彈系統、全世界數百萬小孩愛玩的玩具、幾乎每個美國家庭都用得到的各種裝置;一個熱愛生命的耶魯大學畢業生;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這麼充滿想像力的人,卻無法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而走上激烈的自殺之途。
我雖然受到震撼,卻對雷恩的自殺不覺得驚訝,也不訝異於他沒有打電話給我。不管怎麼說,我在那次畢斯卓花園協定之後,也有好幾次處於自殺的危境,我當然也沒有打電話給他,我連想都沒有想到。黃昏之約對自殺是沒有用的,自殺並不是理智時刻專心寫就的計畫,無法依賴朋友的好意得到解決。
我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一個不幸的事實:二十多年來,自殺是我專業上的興趣,而我個人的自殺問題則行之更久。我自殺的能力惡名昭彰,不管是暗中進行、突如其來、耍詐智取、破壞毀滅,我都在行。身為臨床工作者、研究者和老師,我見過各種病人,有上吊、槍擊、自縊的人,有從階梯、高樓、天橋蹤身躍下的人,有用毒藥、濃煙或處方用藥自殺的人,還有割腕、割喉的人。密友、同窗的研究生、同事和同事的小孩,都有人做過類似或相同的事,大多數都年紀輕輕便罹患精神疾病,也都留給生者無法想像的痛苦和無法解決的內疚。
失去童真之時
就像許多罹患躁鬱症的人一樣,我也是以比較私密、可怕的方式來認識自殺;回顧失去原有純真時,會把定點放在第一次以為精神痛苦已到達無法忍受、非用自殺解決不可的那一天。之前我一直把短暫的愉悅情緒和對生命的熱烈期待,視為理所當然,而且還有一種莫名的熱愛。我對死亡的了解僅止於極為抽象的感官認知,不曾想像它是可以經由安排或追尋的。
我十七歲時,憂鬱症第一次發作,對自殺的認識不再只是青少年、存在主義式的。高中高年級時,有好幾個月之久,每天我都常常想著要不要自殺,要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法自殺。我學到了要在別人面前表裡不一、在附近兩三棟高樓裡尋找未設防護的樓梯、查看早上速度最快的車流,並學會如何在父親的手槍裡填充子彈。
那時我的其他生活,包括運動、課業、寫作、交友、上大學的計畫,都落入暗夜之中。每件事都像可笑的字謎,必須忍受;像是空洞的存在,為了讓人儘可能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偽裝起來。可是逐漸地,憂鬱一層又一層減輕,到畢業舞會和畢業典禮時,我已經改善有數月之久,自殺已經退到舞臺的幕後,再一次,自殺對我又是不可思議的事。
由於私密的夢魘只是我自己的計謀,與我接近的人都不了解我的精神狀況,隱私的經驗和外在的表現有著截然的差距,想起我隱瞞別人的能力,不禁悚然。
過了許多年,我的躁鬱症愈益惡化,年紀輕輕就自殺死亡的現實,在我生活中暗潮洶湧。二十八歲時,在一次極具破壞性又伴有精神病的躁症發作後,接著是一段漫長而深陷其中的憂鬱症,我服下過量的鋰鹽,堅定地求死,差點達到目的。
在我生命裡,自殺而死的可能性就算不大,已經是一種可能了。當時我是精神醫學學術部門的年輕專業人員,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快就從個人的經驗走進臨床和科學對自殺的研究。我研究每一件與我疾病有關的事,讀遍所有與自殺心理和生物原因有關的書籍。好像老虎馴獸師研究他家貓的心靈和動作、飛行員研究風與空氣的動力,我了解了我的疾病及其可能的結局,並盡我所能地了解了死亡的種種思緒。
凱.傑米森博士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情感性疾病門診主任,並當選該校「科學女傑」,列名於「全美最佳醫師」內。她是美國「國家諮詢委員會人類基金研究」的成員,同時也是「戴納機構躁鬱症基因基礎」的臨床主任。
此外,她曾製作撰寫一系列獲獎之公共電視節目,內容均與躁鬱症和藝術有關;著作包括《為火所染:躁鬱症和藝術特質》、《熱情洋溢》、《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以及八十多種科學出版品,內容涵蓋情緒失調、自殺、心理治療和鋰鹽等。
2000/09/05
BBP10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27X
352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