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註冊
結帳
直覺鍛鍊
現代文明的批判(紀念版)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皮徹鎮的礦業繁榮最終將小鎮毒害成鬼城,河內老鼠大屠殺也因錯誤誘因讓問題惡化。《達爾文陷阱》寫下這些故事正揭示了人類短視行為帶來的代價,提醒我們必須重新調整價值與制度,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關閉
《快思慢想》、《雜訊》作者、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行為經濟學之父康納曼,於3月27日(三)過世,享壽90歲。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曾於2013年4月邀請康納曼來台訪問,大師風采,已成追憶。以下是《快思慢想》的精彩內容,值得讀者品味與收藏。
投資最困難的部分,是在沒有充分資訊時,仍要做出決策。而這時候你最需要的是分析式思考!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在經過討論之後,群體最後的決定往往要比他們個人原本的傾向要來得極端。
社會壓力和資訊瀑布一樣,可能誇大先發言者的信念。
我們很少有機會注意到我們一致同意的規則是模糊的,足以消除一些可能雜訊性,卻無法一起積極的對某種情況做出反應。
偏誤是大明星,雜訊只是跑龍套的小角色,常常上不了舞台。
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中,以艾沈費爾特把民間的製酒知識轉換為公式,來預測酒的價錢為例,探討為什麼專家會輸給演算法?有時候我們考慮的因素太多反而干擾我們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我早就知道會這樣了」「我早就說了......」,生活中總是不乏放馬後炮的人。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中提到,實驗發現,也許我們都比自己想像的更會放馬後炮!當我們採取了對世界的新看法後,將立刻失去提取過去信念大部分的能力...
立即報名!郭強生《死亡可以是溫柔的》台北新書分享會
首頁
暢銷書
收藏
購物車
會員中心
Facebook
Line
複製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