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見解,都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事實上未必如此。
圖片來源:PEXEL,CC0 Licensed.
我們從小遵從父母、老師的教導,未經反省就接受了許多觀念,未曾懷疑這些觀念的可靠性。比如,「應該做個好孩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好學習,將來一定有發展」等等,雖然這些話都是好話,但是否可靠就不得而知了。我們一路成長,直到碰到教訓時,才會反思自己以前接受的觀念是否正確。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問題、盲點和執著。人最難克服的就是個人的成見。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宗教信仰都像蓋子一樣遮蔽真相,我們應該努力揭開蓋子,去掉遮蔽,發現真理。
我們平常討論的真理都是相對的。以「美」為例,美是一種評價,「美」這個詞與「人」本來沒什麼關係,如果將「美」和「人」兩個概念連在一起形成判斷,就要先規定美的標準是什麼,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美的看法通常各不相同。
「絕對真理」存在嗎?
《Discovery探索頻道》報導,緬甸有個民族認為女孩的脖子愈長愈美麗,所以小女孩從七、八歲就開始戴脖環,拉長脖子。由於長期佩戴脖環摩擦,有些女孩脖子上的皮膚出現潰爛,但記者採訪時,小女孩笑得十分燦爛,認為自己很美。
《莊子.德充符》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說齊桓公非常欣賞前來遊說的一個大臣,這個大臣由於得了大脖子病,脖子特別粗,齊桓公看到正常人,反而覺得他們的脖子太瘦長。《韓非子》中記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由於楚靈王喜歡細腰的女子,因此宮女們為了討楚王的歡心,忍饑挨餓,甚至因此餓死。
這些標準是由某地風俗而定或由某人愛好而定,缺乏普遍性。那麼到底有沒有「絕對真理」呢?答案是:有。因為如果沒有「絕對真理」,「相對真理」憑什麼存在?
「絕對真理」就是「這個世界究竟是存在,還是虛無?」如果有人說:「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為一切充滿變化,最後都不見了。」我們可以反駁:「你說『這一切都是虛幻的』,請問『這一切』既是虛幻,你所謂的『這一切』指什麼東西?」此外,既然說「虛幻」,一定是針對「真實」,如果不知道什麼是「真實」,憑什麼說「虛幻」呢?這裡使用了辯論的技巧,通過語言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反駁的關鍵點。
「絕對真理」肯定是存在的,否則,我們現在都是在作夢,一切都不必談了。
那麼誰可以得到絕對真理?誰的話可以算作絕對真理?這是更大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見解,都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事實上未必如此。
「發現」和「發明」不同,沒有人可以發明真理,我們只能發現真理。因此,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胸,參考或接納不同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情況,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摘自《哲學與人生【全新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