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對自己要約,對別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
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
存自己以誠,待別人以謙,觀萬化以幾,合天道以德。
若要探討國學對人生有何啟發,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須以儒家為主,並以道家為輔。在源遠流長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不能忽略從起源到流變的重要材料。
所謂以儒家為主,是說關於《易經》、《書經》、《詩經》、《禮經》與樂論的詮釋,皆採取儒家觀點,同時也側重介紹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學者與經典,兼及朱熹與王陽明。以道家為輔,則是充分發揮老子與莊子的思想,旁及其對道教與佛教的影響。至於《山海經》與墨子、韓非等思潮,也附帶做一介紹,使國學的架構雖未能全面兼顧,亦可稍顯完整。總之,今日談論國學,側重的是其對人生的啟發,並且是正面而積極的啟發。
序 承先啟後的智慧
【引論】 文化.國學與人生
一、《易經》:群經之首,學會可以終身受用
二、《易經》的象數:養成達觀心態看待自身的處境
三、《易經》的義理:觀天道以立人道
四、《尚書.洪範》的政治規劃
五、《尚書》所呈現的理想
六、《詩經》使人溫柔敦厚
七、《詩經》:孝是最恆久的情感
八、禮儀之本:在於真誠的心意
九、大同與小康:政治家該有的社會關懷與理想
十、樂教:感通人心,人文化成
十一、《山海經》的神話思維
十二、天人之際:現代人該如何面對天?
十三、孔子(一)自我的覺醒,人人皆可超凡入聖
十四、孔子(二)成功沒有捷徑,需好學、深思、力行
十五、孔子(三)修養是快樂的保證與保障
十六、孔子(四)展現宗教情操
十七、孟子(一)人生需要修養
十八、孟子(二)「性善」在說些什麼?
十九、孟子(三)關於「仁政」的理解
二十、孟子(四)快樂的祕訣
二十一、《大學》:修身乃為人生之本
二十二、《中庸》: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二十三、老子(一)天下大亂有處方
二十四、老子(二)成為你自己的聖人
二十五、老子(三)道法自然,使人因悟而無所執著
二十六、老子(四)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
二十七、莊子(一)修行要兼顧身心
二十八、莊子(二)有用與無用之間
二十九、莊子(三)看清「死亡」這一回事
三十、莊子(四)天人合一與悟道契機
三十一、墨子的兼愛:全面而平等的愛護眾人
三十二、荀子是儒家嗎:人性向善或人性本惡?
三十三、荀子思想的轉折:「二千年之學,荀學也」
三十四、韓非的法家:最大的盲點在於遷就現實的君主
三十五、三綱五常:並非儒家思想
三十六、道教:依託於古代的民間信仰
三十七、佛教:不再輪迴的涅槃境界
三十八、中國佛學的特色
三十九、朱熹的儒家詮釋
四十、王陽明的修行心得
【結論】 國學面對三大挑戰
承先啟後的智慧
國學與人生
國學代表中國文化的「理念」,這種理念之中最精純的是儒家、道家與《易經》。我近年研究國學與人生的關係,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句扼要的話。
儒家提醒我們:1.對自己要約;2.對別人要恕;3.對物質要儉;4.對神明要敬。前兩者涵括人類世界,後兩者指涉自然界與超越界(神明包含祖先在內)。四點合而觀之,人生安穩踏實。
道家期許我們:1.與自己要安;2.與別人要化;3.與自然要樂;4.與大道要遊。相對於儒家之重視德行修養,道家所要求的是智慧覺悟。要覺悟,不妨使用減法、消除執著,或可體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易經》號稱難學難精,但也可以勉強用四句話來描述:1.存自己以誠;2.待別人以謙;3.觀萬化以幾;4.合天道以德。先說「誠」,有「閑邪存其誠、修辭立其誠」二語;次說「謙」,六十四卦只有謙卦是「非吉則利」,最受歡迎;再說「幾」,察知幾微、預見吉凶,正是象數之妙用;最後是「德」,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無一不是勸人修養以合乎天道。
我對國學的簡單心得既如上述,那麼若要撰寫一本名為《國學與人生》的書,其基本立場與主要內容也已不言而喻了。
本書的局限
如果有人想了解有關「國學」全面的入門介紹或整體大綱,請不必看這本書。這本書所談的,是作者個人基於文化理念的關懷,認為國人應有的國學知識。其主軸在於儒家與道家。為了追溯源流,特地闡述了《易經》、《尚書》、《詩經》、禮、樂,旁及《山海經》、天人之際。接著,其重點集中於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四位中國大哲。然後,再談到《大學》、《中庸》、墨子、荀子、韓非、三綱五常、道教、佛教。最後,則殿以今日仍有影響力的朱熹與王陽明。
撰寫這本書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二千二百年帝王專制政體對傳統理念的扭曲與壓制。本書毫無保留地推崇儒家與道家,而對其他學派與後代學者多持批判態度。我盡量做到同情的理解,但是累積四十多年在中西哲學方面的訓練,使我必須負責地對各家各派有所評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學術是天下的公器,也是人生智慧之典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儒道二家的啟示得以如實展現,並使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實是作者的虔誠願望。
摘自《國學與人生》序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暨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書。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品味人生12講》、《傅佩榮易經課》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https://reurl.cc/mEZgl
2015/08/26
BCC020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8044
264
415